APP下载

连载

2019-12-16

民主与法制 2019年46期
关键词:侦查员领导单位

“炮局”预审故事检察官·预审专家的深度对话

吕燕群 口述 蓝向东 执笔

预审故事之十四走向人民的审判台

“无论职务高低,无论男女,在情感上都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酿出大错,甚至会把你领上法律的审判台。”预审员老卢谈到了另一起当时震惊京城的凶案。

有一天,国家科委能源局向公安局报案,称他们有一名女干部失踪多日,希望公安局介入调查。侦查员迅速找到该局保卫处了解情况,据介绍,能源局一个业务处的女干部叫罗载宜的有好几天没来上班了,派人到她的住处找,没见着人。和她在外地的父母联系,也不知道她的去向。单位既没有派她外出公干,她也不曾有过休假的申请。这么个大活人就平白无故地在人间“蒸发”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口失踪现象还不是很多,所以公安机关就把印有罗载宜照片的查找失踪人员的通知,下发到北京市公安局的各个派出所,要求协找此人。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各地派出所也没有上报与罗载宜有关的情况。单位着急,公安们也着急。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有一条从玉渊潭公园流出来的河。一天清晨,在河边遛弯儿的一个人发现河里漂浮着一个大包,他就找了旁边几个人帮着想方设法、费了老劲儿地把这个包捞了上来。打开一看,人们轰然四散——原来包里裹着个被肢解了的女尸。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之后,迅速赶到现场将女尸拉回来还原,并首先锁定在失踪人员中查找,罗载宜失踪案便一下跃上榜首。通过画像比对、辨认,此女尸是罗载宜无疑。案情为凶杀,但谁是凶手呢?

这起案件作案手段十分残忍,如果抢劫杀人没有必要肢解,通过尸检也排除强奸杀人,那么只有仇杀、情杀的可能性最大。于是,公安机关按照这个方向一路追了下去。

无论仇杀还是情杀,必定要先从罗载宜身边的熟人查起。通过排查发现,罗载宜在北京没有亲属,她是单身,也没有男朋友,她的朋友圈儿也仅限于单位的几个同事而已,她既没有特别“铁”的朋友,也没什么仇人。

在头两天的调查中,我们没有查到有价值的线索。这时,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设:会不会是因为罗载宜与他人有经济纠纷而被杀呢?比如欠债还不上钱?比如诈骗他人财物等。

鉴于无法排除这个可能性,于是我们又按照这一假设从罗载宜的经济方面展开调查。推理:罗载宜得借他人多少钱还不上或需骗他人多少财物,才能遭他人肢解?应该是数额不会太小,否则引不起那么大的仇恨。但通过调查,没有发现罗载宜在生活上添置了什么大件,也没有给家里寄过更多的钱,她也没有和同事们形成过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罗载宜有任何遭致肢解的可疑之处。那她到底是为什么被杀并遭肢解呢?显然,在我们调查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被忽略了。那么我们忽略了什么?难道是情杀不成?

其实,在一开始的调查中,我们就调查了她的个人情况。据单位领导和同事反映,罗载宜大学毕业分配来之后一直单身,既没见她张罗着找对象,也没见她有过男朋友,她反而一天到晚乐呵呵地跟没事儿人似的。罗载宜长相十分一般,可以说在女人里她应该属于偏丑类型的,若让男人在女人堆里挑选对象,罗载宜百分之百必遭淘汰。所以,罗载宜在单位里不找对象,没有男朋友,在同事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那么奇怪的是,我们的调查到底忽略掉了什么?

“对!罗载宜是不是看到她不该看到的东西而被他人杀人灭口呢?”在案情分析会上,有侦查员又提出了新的设想。

如果按照这一设想往下推理:她看到了什么才必须去死?要么看见间谍在窃取情报,要么看到他人绝对隐私被发现,要么看到他人利用职务正在犯罪,等等……但无论罗载宜看到什么,她所看到的东西一定是涉及了那个人的生命或名誉、仕途的东西才招来杀身之祸。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间谍?不可能,即便偶然碰上,至于到碎尸地步吗?不是偶然碰上就应该是很熟的人,这个人要有自己的固定住址才能慢慢地肢解她。可是经过调查,罗载宜没有这样的社会朋友。那么是谁会那么强烈在意自己的名誉、谁会是那么在意自己仕途的人呢?对!领导,在职的领导,而且是她熟悉的领导才会有这个杀人的动机!无论这个分析正确不正确,查!坚决要查!因为在排查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一旦漏掉有价值的线索,完全有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制裁。

罗载宜这个处的处长,也是罗载宜的直接领导叫徐泽光,男,身高1.73米,40多岁,戴一副眼镜,相貌端正,气质儒雅。经调查了解,徐泽光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其母曾任广州中山大学的党委书记,徐的妻子是外贸部的一名国家干部。徐还曾在苏联留过学,学的是能源管理专业。徐在单位口碑很好,对领导尊重,对同事热情,对下属关照,生活上、身上没有干部子弟的那股子傲气,工作上上下一团和气。他是业务型的干部,大家都知道他当时正在局里搞一个技术革新项目,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单位的评价是:此技术一旦成功,在能源这个领域里,他徐泽光将提前让国家进入小康社会。

他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难道还能是个残忍的杀人犯?我们的确在对他的调查过程中缺少了自信。但他终归有符合杀害罗载宜的相关条件,他不能排除,我们就得对他开展调查。

这次调查有了方向,但方法依然隐蔽。当我们反复对这个处里的工作人员询问时,有一名罗载宜的同事讲到了一个情节:一天,她进徐处长办公室送材料,敲门进去后,看见罗载宜的眼圈是红的,徐处长一脸怒气,像是俩人刚吵过架,她把材料放下就赶紧出来了。没一会儿,罗载宜也出来了,她问罗载宜怎么了,罗说没事,徐瞎批评她,冤枉了她。

这条线索摸上来之后,大家做了分析,结论有两种可能:一是罗载宜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二是俩人的私事出现了问题,一个发火一个委屈。于是侦查员开始调查罗载宜在工作中有过什么失误,或是能引起领导不高兴的什么事儿。结果发现罗载宜在工作中是一个心很细、办事认真的人,没什么不尽如人意的事儿。第一种可能被排除了,那就是第二种可能了。

(未完待续 本文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侦查员领导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看错单位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协办单位
判定逃跑方向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下的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