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2019-12-15张秀莺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张秀莺

摘要: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从祖国语言的特点和学生學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提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就要求教师依托科学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研究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密不可分,因而系统构建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教学策略,设计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意义重大。

关键词: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

2017年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面对全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需要迅速地做出教学方式的相应调整,设计合乎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从而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新路径。我们可以积极地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初步的探索,以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选文本,做教材的研读者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统编教材已经在努力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当然这种素养体系是‘隐在的,因此,教师应采用一定的阅读教学应变策略,让‘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1]对于教材文本范围的理解既包括课本上的学习篇目,也包括课外教师精选的美文美篇。而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宏观上包括整篇文本的选择,微观上应细化到文本中每一处具有鉴赏价值的语句甚至是词语的品读。

能够入选到教材中的佳作势必有它值得鉴赏的绝佳之处。无论是具有恒久魅力的古典诗词,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值得后人进行反复的诵读品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于18个学习任务群的处理应该是有所侧重和选择的。这就需要教师潜心去做教材的研读者,发现并领悟教材文本中值得鉴赏的佳处,并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读重点,如《祝福》中祥林嫂的碗“空的”这一细节描写,《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都大有品读鉴赏的价值。

对于课外文本的选择与推荐就需要教师俯身于书海,既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精选,又要关注新近前沿文学作品的推荐。教师做好教材的研读者是引领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也是引领学生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做课堂的设计者

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情境来承载,需要依托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具体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还原性情境,一种是创造性情境。

还原性情境强调立足原文,进行合理的想象。融入学生的经验体会,创设出具体的学习情境。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爱国学生受到镇压及屠戮的部分,可以设计情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引导学生置身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穿越式的换位思考,叩问良知,体悟人性。学生们会得到由语言构建到思维提升、审美创造,再到文化继承的综合能力及品质的全面锻炼。

创造性情境是根据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形式灵活,更为有趣而多样。比如,《窦娥冤》中有个老师设计了如下情境:“劫法场――善良而无助的窦娥就要受刑,如果有人劫法场,你认为会是谁,故事又会是怎样发展?根据人物性格与故事的发展,展开合理想象。”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非常热烈,畅所欲言。有的说是死去的丈夫亡魂归来,带走了窦娥;有的说是窦天章升官后归来,正好经过此地,救了无辜的女儿;甚至有学生说刽子手被窦娥感化,放下屠刀,带着窦娥冲出人群,从此隐居山林。从教学效果来评价,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想象的结局越美满,就越能反衬出窦娥命运的悲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同情窦娥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明确任务,做学习的驱动者

“教学活动指在真实、完整的且有意义的情境中,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由目标驱动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2]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纽带,驱动学习活动的完成。

教学活动中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有效地发生。在执教《滕王阁序》时,品读典故是重要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可设计为了解典故的常见类型、使用方法、情感内涵。前两个学习任务需要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探索并发现规律;我们可以把后一个教学任务细化为几个小的学习任务。结合文章第五段的10个典故,首先区分典故的正用及反用;然后思考两种用法产生的效果有何差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思维品质;最后通过分析作者王勃的复杂心境来深入挖掘典故的情感内涵,并联系其他古代先贤的名言名句,来充分领悟我国千百年来士大夫文人失意不矢志的可贵品格,实现对宝贵人性的深度审美,有效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理解,从而全面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引导学习,做教学的引领者

“引导”型的教学方式,在第九次课程改革中被大力推崇。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引导”一词出现了52次,在具体阐述“18个学习任务群”时密集出现了37次。[3]足见“引导”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引导”式教学既体现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更作用于无限的“终身学习”中。

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品质。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动人的北平》一文时,研讨后采取了如下的引导思路。学生在理解了作者那种处处佳景,景景深情的“泛美主义”倾向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体会“泛美主义”背后的文化包容。这种引导是有序的层进式的,教师有效地结合作者林语堂先生本人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将“老式婚姻变成美好爱情”的婚恋经历,促使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因素共同影响的互融式思维对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思考“文化包容”对于北平这座古城的划时代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提供最新的时事报道,引导学生结合“一带一路”政策中的四个包容来深度体会“包容”性思维对于一个国家崛起复兴所产生的历史性意义。在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式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语言的品味,辩证思维的发展,审美情趣的培养,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都起到了切实高效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及课堂教学品质。

而在更为广阔的课外学习,乃至于更为无限的终身式学习中,教师有效的教学引导,可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正确方向,并输入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是为了不教”,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才是将教育的意义发挥到极致。

“核心素养不是人类行动本身,而是个体行为背后的内在品质,是对个体相关知识能力、品格及价值观念的整合。”[4]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因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研究教学活动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钱建江,段承校.“解读”课文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8(2)

[2]陈晓波.“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背景、内涵与价值[J].中国教师,2017(10)

[3]李仁甫.教师应成为助学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18(11)

[4]杨向东.从核心素养看批判思维的培养[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