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路径研究
2019-12-15马涛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文化遗产资源也被提高到国家战略资源的地位。至此,整体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从技术、理念、模式等进入全新层面。
关键词:文虎遗产;保护;利用
一、 引言
文化遺产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的遗留。包括物质、精神、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从目前实践领域而言,“文化遗产”大体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有形遗产包含了大量的古遗址,古遗址是指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例如,民居、宫殿、寺庙、作坊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城堡、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例如,洞穴、采石场、沟渠、仓窖、矿坑等,古遗址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笔者结合多年的保护利用工作经历以及当前发展背景,简单地总结出古遗址在保护利用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路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二、 发现价值
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古遗址(城市遗址、石窟寺遗址、园林遗址、工程遗址、手工业遗址、水下遗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新疆交河故城,有些已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如扬州城遗址,有些已发展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无锡鸿山大墓,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重要的古遗址没有得到保护和展示,面临亟须保护的局面。可以发现,每一处古遗址的各项工作如保护方案的设计、展示方案的设计、环境整治方案的设计等等,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古遗址的价值而展开,价值的认知是保护、利用、展示、管理工作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擅长发现古遗址的价值,这就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如果对价值的认知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那制定保护方案、展示方案、管理方案等设计方案的时候就会有所偏差。古遗址价值获取的路径包括:文献提取、社会走访调查、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研究分析、比较评估等。古遗址价值获取的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科学准确的价值往往需要跨界多个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建筑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遗址价值的认知是可以更新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协作才能完成,这在当前无论是古遗址的管理部门、还是遗址的服务咨询设计机构都是相对欠缺薄弱的。是未来管理部门、研究机构、设计单位需要提升的核心环节。
三、 保留价值
在获得科学准确的古遗址价值后,我们需要通过足够的技术手段确保古遗址承载的价值不配破坏,并且要尽可能地延续到足够久远的未来,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针对古遗址的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针对石刻的防风化工程、安防工程、消防工程、防雷工程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政策层面和法规层面的加持,如,江苏省2019出台了土地出让前的考古前置制度,南京市政府同年主动出台了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等。技术、政策、法规三个层面的相辅相成是保障古遗址价值保护传承的重要措施。
四、 创造价值
我们对古遗址的利用,实质就是在创造新的价值,这种创造过程是基于原有古遗址价值,结合当今社会需求赋予新的动能,这些价值可服务国家,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可服务百姓精神生活,根本原则是要把多元的古遗址价值凝练成可以看得见、听得见、体验得到的价值,在利用的方式上主要以本体的利用、空间的利用、内涵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古遗址本体的利用直接以遗址本体,或作用于本体方式的利用,如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以及一些以遗址为载体的多元化利用,如即将建成的南京东吴大墓博物馆、新疆北庭故城遗址公园等等。空间利用是将遗址周边环境、自然生态、景区、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利用模式,最常见的如遗址公园、城市公园、文化旅游景区等,如南京牛首山、司马台长城下的古北水镇等。遗址文化内涵的利用是将遗址的内涵或者核心价值转变为文化IP使用,或者将文化内涵移植到别的地方的进行创意性建设,这一点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较为突出的实现,日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也实现了价值的高收益,如将吉野里古遗址进行了动漫画、形象化的IP设计,变成了受欢迎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各种文创商品上。
五、 传播价值
我们对古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其本质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向外界传播传承古遗址的诸多价值,如历史记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爱国主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又如唐长安城遗址的价值之一,是在向世界传播,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合并对外开放的伟大国家。传统的传播展示路径包括:本体展示、场馆展示、标识性展示、复原展示、科技展示等,当前在新基建的战略下,需要迎来变革,要考虑古遗址“云传播”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全面的传播古遗址的价值。
六、 结语
古遗址的保护设计技术层面,在当前的中国是较为成熟的,难点在于跨界、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的有效整合与理念创新,围绕价值开展的古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可以应用到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规划设计工作中,是总书记提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最好实践。
作者简介:马涛,江苏华域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