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2019-12-15
“眼中钉”是什么钉
“眼中钉”是什么钉?它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钉,譬如铁钉、钢钉、竹钉等,而是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据《新五代史》记载:北宋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準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就千方百计地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準被排挤出了京城。不久,坊间出现了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谣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后来,“眼中丁”变成了“眼中钉”。
还有一种说法。五代后唐时期,赵在礼在宋州做官。他当官的目的只有一个:想方设法攫取老百姓的钱财。为此,他立了很多名目:进出城要交城门税,每家每户要交人头税,买米要交米税……如果谁不交,就会被抓进监牢。这样一来,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苦挣钱,绝大部分都进了赵在礼的腰包,日子因此过得十分艰难。他们非常痛恨赵在礼,把他比作眼睛里的钉子,气愤地说:“早拔出来早好!”
后来,东窗事发,赵在礼因为贪赃枉法,被朝廷罢免。宋州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互相转告庆祝,兴高采烈地说:“这下好了,拔去了眼中钉,我们终于有好日子过了!”可没隔多久,赵在礼复职了,而且重新回到宋州做官。当他知道当地老百姓把自己称为“眼中钉”后,大为恼火,为了报复,便故意设置了一个收钱的名目——拔钉钱,每年每人要交一千钱。老百姓更加痛恨这个“眼中钉”了。以后,“眼中钉”这个词便传了下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自己最痛恨、最仇视的人。
(文/曾昭安)
“谈何容易”误用两千年
“谈何容易”在今天的意思是凡事办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说起来容易,做出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可是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意思却大相径庭,首先,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谈,指说话;何容,是怎能容许;易,指轻易。意思是说话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呢?
此语出自汉代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东方朔虚构了一个非有先生,去吴国做官,沉默了三年,既没有劝谏过吴王,也没有说过赞美吴王的话。吴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对非有先生说:“寡人托庇于先人之功,为国事夙兴夜寐地操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请您来吴国,是想请您辅佐我,可是您既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假如您真的有才能却不发挥出来,那就是您不忠;而如果您有谏言我却没有听从,那就是寡人不明。您是不是担心我不明所以才沉默?”
非有先生伏下身子,唯唯而已。吴王说:“现在您可以谈了,我洗耳恭听。”非有先生回答道:“哎呀!可以谈了吗?可以谈了吗?谈何容易!所谈的内容有让人悖目、逆耳、违心之言,或者所谈的内容让人悦目、顺耳、快心,可是对人的行为却没有丝毫帮助的,假如不是明王圣主,有谁会听这种谈论呢?”
非有先生所说的“谈何容易”即谈论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因此只有明君才能纳谏。吴王一听非有先生怀疑自己不能纳谏,赶紧正色道:“我准备好了,您开始谈吧。”非有先生于是举了夏桀的忠臣关龙逄、殷纣王的忠臣比干直言而遭杀戮的故事,来证明“谈何容易”。又说邪恶的君主听信小人之言,因此贤士们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做隐士去了,这样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样是“谈何容易”。
这一番话说得吴王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向非有先生表明自己愿意远小人、近君子,裁减一切奢侈用度的决心。
花椒本不是一种烹饪香料
花椒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烹饪香料或中药材。但在先秦两汉时期,花椒并非主要用于烹饪食用或医用,最初,人们以花椒酿酒,作为敬神的香物。
椒酒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献祭品。《诗经·周颂》记载,献上馨香的椒酒,可以让祖先神灵安享,则多得其福佑。
同时,楚人又用花椒和泥涂室,取其温暖又能消除恶气。这就是《九歌·东皇太一》云“莫桂酒今椒浆”和《九歌·湘夫人》所记“播芳椒今成堂”的情景。以椒入酒,本是荆楚之风,不过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自汉代以后,岁首用椒酒成为我国古代的一大民俗,以示拜贺之意。
《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但当时花椒还未被人工栽培,多为野生,因而产量很低,极为稀缺。这种奢华的房屋保暖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为混涂室”。
花椒作为济世药物和调味佳品,首见于三国时期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着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香。”以椒树的嫩叶混合茶叶冲煮饮用,以花椒、椒籽入药,又用花椒于饮食之中。大约自此以后,花椒便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中。
(文/林鸿荣)
古人断发为哪般
古人非常看重头发,是不能轻易断发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明代顾炎武《断发》:“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那么,古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断发呢?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不料,曹操骑的马突然窜进了麦地,践踏了麦苗,曹操割发代首,以示对自己的处罚。其实,断发在古代也是一种刑罚,是对人格的侮辱。
断发还表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家将头发视作三千烦恼,入空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剃去头发,斩断人间一切烦恼,不再与红尘有任何瓜葛。《红楼梦》里的贾惜春曾说:“自己改天剪了头发做姑子去。”
断发可用来起誓。《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当庄宗(李存勖)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与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也围困他,被天下人讥笑。庄宗目睹由盛而衰的局面,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泪水沾湿了衣襟,实在可悲可叹!
断发还可以传达相思之情。“头发”即青丝,青丝与情丝谐音。《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因触怒了唐明皇,而被高力士送归相府。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杨贵妃,杨贵妃于是剪下一缕青丝。唐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杨贵妃回宫,两人和好如初。
(文/李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