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陆机研究述评

2019-12-15

唐都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陆机研究

陈 璐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

据姜剑云《陆机研究综述》统计,20世纪陆机研究论文约200篇。据笔者统计,21世纪以来陆机研究论文多达500篇,超过以往论文总和。姜先生所统计的研究论文止于20世纪,鉴于近年来陆机研究的兴盛,有必要对新世纪以来的陆机研究作简要回顾与总结,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为叙述方便,本文分生平及版本研究、《文赋》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生平及版本研究

关于陆机生平研究,历来是研究焦点,文学研究首先就要弄清生平。但因为史料抵牾,诗文亦不能提供有力旁证,使得研究扑朔迷离,学者各持己见,至今没有定论。主要问题在籍贯、入洛时间、仕履、交游、评价、版本考述等六个方面。

(一)籍贯争议

陆机籍贯有两说:一为吴郡,即今苏州;一为华亭,即今上海。持第一种说法的有王运熙、曹道衡、金涛声、刘运好等。曹道衡《陆机事迹杂考》认为“依照通例,古人的籍贯,当据祖籍。陆机的祖父陆逊,《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明确的说他是吴郡吴人也……华亭本是一个亭,是娄县所辖的一小块地方”[1],以史籍记载为准,不同意华亭说。持第二种说法的有黄葵、骆玉明、姜剑云等,姜剑云《陆机研究综述》认为华亭在唐前实有置,主要依据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八王故事》曰: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2],认为华亭实有其地,各执己说,很难定论,然华亭仅为郊外墅,溯源祖籍当取郡县,笔者以为第一种说法可信。

(二)入洛时间

《晋书》载陆机太康末入洛,“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3]。故关于首次入洛时间,一般认为是太康末。著名学者朱东润、姜亮夫即持此观点。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2010)则根据“积有十年”一语而推为太康末的次年—太熙元年(290)。陈庄《陆机生平三考》刊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排比史料,认为陆机第一次入洛在太康二年(281),非太康末,而太康六年(285)又曾被俘获至洛。21世纪以来,考证愈发细致,观点更加新颖,顾农《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据《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认为陆机初次入洛为太康五年(284)。姜剑云《陆机入洛疑案新断》刊于《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综合前人说法,提出五入洛之说,分别为太康元年、太康十年(289)、元康二年(292)、元康六年(296)和元康七年(297)。

(三)仕履问题

陆机入洛仕宦情况,向来纷繁复杂,其中史书并未明说,引起学者异议的主要是任太子洗马和著作郎的时间。一般认为陆机任太子洗马为元康二年。杨明《陆机生平、作品考证四则》刊于《学术界》2014年第3期,根据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答贾长渊》《谢平原内史表》认为陆机任太子洗马为元康元年。关于任著作郎也有一任和两任之说。陆机《弔魏武帝文》曾说自己元康八年(298)任著作郎。姜亮夫《陆平原年谱》认为陆机在元康二、三年间曾任著作郎,元康八年为第二次。对此沈玉成《〈张华年谱〉〈陆平原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刊于《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认为元康二年未为著作郎,乃误信《晋书》所致,陆机元康四年(294)任吴王郎中令曾回乡。顾农《陆机还乡及其作品》刊于《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认为陆机有两次还乡,分别为元康元年和元康六年,尤其是元康六年回乡解决史料抵牾,疏理出陆机仕履基本情况。

(四)交游考述

陆机一生交游广阔,很早便受到学者关注。20世纪20年代,诸家所编年谱对此已进行探讨,如朱东润《陆机年表》、姜亮夫《陆平原年谱》等,虽比较零散,但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21世纪以来,学者开始进行系统研究,杨强《西晋北渡士族陆机交游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考察陆机与南人、北人的交往,简单勾勒陆机交游情况。李晓风《陆机与二十四友》刊于《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认为陆机加入“二十四友”集团只是权宜之计。《陆机与张华、潘尼、冯文罴的交游》刊于《南都学坛》2007年第2期,认为陆机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能在西晋社会站稳脚跟的基础。《陆机与入洛南方文人的交游》刊于《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指出陆机凭借着家族的威望、个人出众的才华成了入洛南人的领袖,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南人集团,对于陆机交游多有考释。戴燕《索靖、陆机交往考》刊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依靠《晋书》、陆云《与兄平原书》等材料,考察这两位书法名家的交往。以上诸文基本厘清陆机交游情况,对于认识陆机生平颇有帮助。

(五)评价问题

陆机生前追求功名,游好权门,殒命于八王之乱。人品在后世受到鄙视,诗文繁缛绮靡,评价不一。民国时期,章太炎《陆机赞》认为陆机“文章彬彬,不尚浮艳,又无魏晋荡肆之言”[4],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指出“六朝论西晋文学者,必以潘陆为首”[5],对陆机评价都很高。郑振铎认为“他的诗只是圆稳华赡而已,并无如何的骏逸高朗之志,缠绵深情之感”[6],指出陆机诗歌无深情,开始有所批评。胡国瑞《论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的文学地位》认为陆机“无论是在理论创作实践上,都无愧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导者”[7],肯定了陆机的成就。21世纪以来,讨论愈加细致,如徐伯鸿《试论陆机对形成“诗中有画”传统的奠基性贡献》刊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从绘画角度论述陆机的文学贡献,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道路,提供新的思路。郑婷尹《论明代以前陆机诗歌评价之变化》刊于《有凤初鸣年刊》2007年第3期,借由对诗话、选本的观察,发现旧说以为宋明以降对陆诗贬抑颇甚,主要诟病形式的表现太过绮靡。事实上,直到明代才对陆诗形式有直接的批驳,勾勒明前陆机批评历程。

(六)版本考述

陆机一生著述宏富,生前文集就被陆云整理,但后代不断散佚,现今所见已不及原书的1/10。21世纪以来,版本考证渐多,如檀晶《〈陆士衡文集〉版本考》刊于《图书馆杂志》2004年第1期,按时间梳理陆机文集传播情况,指出直至宋版《晋二俊文集》出现才趋于稳定。其后,又有影宋抄本、明刻本、清刻本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刘运好《陆机著述版本考》刊于《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则按卷数分陆机文集情况,考释流传过程,对近现代著作也有介绍。杨明《论〈陆士衡文集〉之〈宛委别藏〉本》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1期,对《宛委别藏》进行考述,以《陆士衡文集》与影宋钞本以及赵、卢诸家校语对勘,发现相似程度极高,认为该集应据影宋钞本再度影钞,对版本个案进行研究。以上诸文厘清陆机文集流传情况,为陆机文集整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文赋》研究

《文赋》是我国第一篇阐述创作过程的理论著作,提出缘情绮靡、灵感说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曾就20世纪以前的研究作过综述,如张少康《谈谈关于〈文赋〉的研究》刊于《文献》1980年第2期,对于改革开放前《文赋》研究作概述,极有条理。李天道《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刊于《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则回顾并评说近百年《文赋》研究状况,总结成绩与不足,并分开创(1949年以前)、发展(1950—1985)、兴盛(1985年以后)三个时期论述研究历程。本文主要论述21世纪的研究情况,大致从文本分析、系年考辨、思想理论、接受比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历来是研究重点,尤其对《文赋》重要概念的辨析,产生诸多争论,其中最多的是“诗缘情而绮靡”。裴斐《诗缘情辨》刊于《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从想象论、决定论、意境论等几个方面论述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发展历程,比较精辟。21世纪以来,学者重在从文学发展史角度论述,如戴伟华《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认为“‘诗言志’是阅读理论的总结,核心为赋诗以言志,其‘诗’指《诗经》;‘诗缘情’是创作理论的总结,其‘诗’指诗体之诗,‘诗言志’和‘诗缘情’中的‘诗’的内涵并不相同”[8],辨析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区别,总结陆机的缘情思想特点。曹胜高《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则梳理情的发展历程,认为“‘诗缘情而绮靡’之说,不是偶然的理论表达,而是根植于魏晋时期性情论之完善与缘情创作之实践”[9],探寻缘情理论形成过程和历史原因,以上研究均丰富了“诗缘情”理论内涵。

(二)系年考辨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作于入洛前,为少年之作;二是作于入洛之后,为中晚年之作,但每种说法所定时间不一。第一种说法依据为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即认为作于二十岁时。钟新果《〈文赋〉写作年代新断》刊于《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2期,认为现存《文赋》应是陆机在太康十年(289)被征入洛后的修改本,应写成于陆机二十四至二十九岁之间。第二种说法依据是陆云《与兄平原书》第三十五,认为《文赋》作于永宁元年(301)。毛庆《〈文赋〉创作年代考辨》刊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通过陆云《与兄平原书》和作品比较,认为陆机后期经常用“缘情”“寸心”“八极”等词语,这也是早期作品中少见的,定《文赋》作于太安二年(303),陆机四十二岁左右。21世纪以来,学者提出新观点,如姜剑云《〈文赋〉撰年疑案新断》刊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通过《叹逝赋》和《咏德赋》的写作时间,推断《文赋》撰成于永康元年(300)之春月。笔者认为,《文赋》当成于陆机晚年,即第二种说法较有力。

(三)思想分析

关于理论思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张少康《应、和、悲、雅、艳——陆机〈文赋〉美学思想琐议》重点探讨美学思想,认为“第一,陆机不仅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容美,是主张二者兼备,而反对只注重形式美,不重视内容美的。第二,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反映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特点。第三,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美学和文艺思想,并且对后来(特别是六朝)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10],总结思想特点,为后来研究奠定基础。21世纪以来,学者从新角度讨论,如孙明君《陆机〈文赋〉创作论中的士族意识》认为“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具有士族意识的创作论。陆机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及儒家诗学观中渗透着家族意识;他所倡导的丽藻审美观带有士族阶层的特色。陆机雅而艳的文学观念,不仅开启了六朝士族文学,而且影响了整个六朝文学的走向,但它与宫体诗之间有着质的区别”[11],指出陆机《文赋》与文学创作关系,凸显陆机的士族意识。蔡彦峰《玄学“言意之辨”与陆机〈文赋〉的理论建构》认为“意作为文学的表现范畴蕴含着古典主义的文学本质观,这一本质观是《文赋》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典主义在理论上得以确立”[12],从不同方面对《文赋》进行解析,指出陆机的文学思想实质。

(四)接受比较

主要是与《文心雕龙》《典论·论文》比较,这是21世纪陆机研究的新领域。如赵俊玲《论〈文赋〉与〈文心雕龙〉对“说”体的不同认识》认为“陆机是从分析以往的说体作品本身所得出的结论;而刘勰实则是对此种文体提出了自己的写作主张”[13],指出刘勰继承了陆机的文学思想。陈迪泳《〈文赋〉与〈文心雕龙〉艺术思维理论比较及其哲学溯源》认为“陆机崇尚率性自由的灵感,刘勰则在循规蹈矩中谋求通变”[14],辨析两人思维之差异。陈春满《〈典论·论文〉与〈文赋〉比较研究》(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以分析《典论·论文》与《文赋》内涵为主体,进而探究曹丕、陆机与文学之间的对照,了解人生历程与文学作品关系。接受方面则有汪军《〈文赋〉与〈书谱〉——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之间关系的个案分析》刊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论《文赋》对于《书谱》的影响,认为两者关于艺术体裁的特征、创作灵感的产生、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对于情感的表现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杨焄《陆机〈文赋〉在韩国的流传与影响》刊于《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介绍韩国《文赋》研究状况,通过分析韩国历代文人对杜甫《醉歌行》的接受情况,探究《文赋》对韩国文坛产生的影响。以上诸文对于扩大视野颇有裨益。

另外简要介绍一下《文赋》注本。早在民国时期,已有很多学者进行注释,如唐大园、朱绍安、李全佳等,但都发表在期刊上,未能形成专著。后张怀瑾《〈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杨牧《陆机〈文赋〉校释》(台北:洪范书店,1985)、杨明《〈文赋〉〈诗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等,均对《文赋》进行注释。新世纪以来,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对《文赋》进行全面校勘、汇评、释义,后附研究专著和论文,为现今最完备注本。

三、作品研究

陆机诗文讲究辞藻对偶,绮靡繁缛,历来评价较低,视为形式主义代表,以致极少涉及。21世纪以来,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探讨。以下从文本分析、接受比较、地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

(一)文本分析

陆机作品研究最基本的是文本解读,按题材来看,诗歌研究最为丰富,主要在拟古诗和乐府诗。首先是诗歌阐释论,学者从新角度进行探讨。如孙明君《咏新曲于故声——改造旧经典、再造新范型的陆机乐府》从士族角度论陆机乐府诗,阐释陆机诗歌特色,认为“陆机不仅用绮靡的风格去改造旧经典,同时,用乐府记录和再现了贵族们的物质生活,表现出具有士族特色的功业追求”[15],指出陆机乐府诗的贡献。其次是诗歌风格论。如佐藤恒利《陆机的诗风》刊于《文学前沿》2002年第2期,则从陆机用典细致分析陆机入洛前后诗风的差异,指出西晋文坛风尚。黄卓颖、肖爱华《变奏与讹韵——陆机“繁缛”诗风新论》刊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从音乐角度论陆机繁缛诗风的形成,认为声音效果上的“繁”也是陆机“繁缛”诗风的一个重要内涵。郭颖宜《陆士衡〈拟古十二首〉研究》(玄奘大学硕士论文,2011)认为陆机《拟古十二首》比原诗更在意时间的消逝,有着“美人迟暮”“臣不遇君”的意念,陆机浓厚深切的思乡情,与其渴望“展志”的理想有关,解析了陆机拟古诗的艺术特色。

辞赋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才引起学者注意。如于浴贤《论陆机赋的东吴情结》认为“陆机以东吴贵族及才子的身份而入仕西晋王朝的经历,形成了他矛盾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也是陆机赋东吴情结的成因所在”[16],另一篇《陆机骈赋艺术论》刊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则分别论述陆机辞赋艺术风格,解析陆机辞赋特征。丁红旗《陆机〈羽扇赋〉试释兼论南北隔阂》刊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论析《羽扇赋》的文化内涵,从中看出南北文化隔阂的具体情况,杂有更多的亡国之余南人与北人抗衡心理。刘运好《论陆机赋》刊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从题旨、艺术、语言三个方面论述陆机赋的成就,为陆机赋构筑理论框架,揭示基本特点。顾农《玄言诗赋的先行者:陆机》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简析陆机为玄言诗赋先行者的原因,探析陆机诗歌玄化因素,认为陆机急于进取的心理是他在诗赋中大谈玄心的重要原因。

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名篇,特别是《演连珠》,讨论较多。如简明宏《论陆机连珠文体的模拟与创新》刊于《辅大中研所学刊》2007年第17期,认为先秦诸子的论证文章为连珠文类的形成阶段,而从扬雄肇名,至曹丕诸文人所作的大量摹本出现,为文类演变的第二阶段。陆机《演连珠》则引领第三阶段,对连珠体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指出陆机《演连珠》的贡献。杨明《读陆机的〈演连珠〉》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详尽考证《演连珠》之起源,分析内容和艺术特色,对理解《演连珠》极有助益。刘亚男《陆机〈演连珠〉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刊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则从音乐方面论述《演连珠》的艺术特色,视角比较新颖,可见陆机的音乐造诣。

(二)接受比较

21世纪以来,学者运用西方接受理论,对陆机进行接受研究,一般着眼于批评史。如顾农《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中《陶渊明对陆机的模仿和超越》一文通过《挽歌诗》内容、手法等辨析陶渊明对陆机的超越,实为陆机诗歌的接受者。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刊于《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结合时代风气,阐释陆机评价的历史变迁,并与陶渊明比较,发人深省。刘涛《两晋南朝陆机文学接受史》刊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勾勒两晋至南朝陆机接受线索,基本厘清了陆机的接受情况。关于比较研究,主要与曹植、潘岳比。如戴燕《远游越山川:论陆机对阮籍的继承》刊于《文史》2013年第1期,细致分析阮籍、张华、陆机之间的继承关系,紧扣元康时“自然”与“名教”之争的思想史背景,指出文学史研究弊病。李揆一《从陆机“源出于陈思”说看两人诗歌的抒情特点及其对诗歌文人化的作用》刊于《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第1期,则从多方面论述陆机对曹植的继承和发展,论证钟嵘说法。张鑫《对偶·通感·秀句·影响——济慈与陆机诗歌艺术比较研究》刊于《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将陆机诗歌与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诗歌进行比较,认为二位诗人在对偶或英雄偶句诗体的运用、通感意象的运用、秀句警策的运用和对后世诗学的推动方面,有严密的相似性。此文拓宽了陆机研究的视野。

(三)地域文化

21世纪以来,地域文化一直是研究热点,陆机作为由南入北的作家具有代表性,研究陆机文学作品对认识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如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刊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从吴地士风变迁和陆氏家风分化讨论陆机入洛后之表现,从地域文化角度进行探析,对陆机仕宦选择更有理解。陈家红《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从时代、地域、家族、文学集团等多重维度观照陆氏家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品格,研究陆机的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

另简要介绍陆机研究专著,包括文集注本、年谱、评传和专门研究。文集注本有王永顺《陆机文集陆云文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收录二陆诗文,附陆机传记掌故。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08)参校多种版本,收集大量资料,进行辑佚和详细释读。杨明《陆机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全面考释陆机诗文,后附有陆机年表、传记数据、序跋题识、笺注引用及参考书目四种。年谱有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在前人基础上详加考辨,提出不少新见。评传有尹军《玉出昆冈——陆机陆云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则对二陆生平作简要勾勒,书后附有二陆传记。专门研究有李晓风《陆机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论述陆机交游、思想、创作和《文赋》,后附有生平系年。何成邦《陆机诗歌的语言风格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则从语言学角度研究陆机诗歌,视角比较独特。杨秀英《陆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重点分析陆机诗文作品,后附研究论文目录。

四、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的陆机研究成果甚为丰厚,不仅从内容、手法、风格等方面多有探讨,还从地域、士风、儒学、哲学、抒情方式等方面做多角度探析,既有理论建构,也有诗艺分析,还有地位评价。它们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突破了旧有研究框架,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由于时代绵邈、史料残缺,加上诗文深芜难懂,陆机研究仍然存在争议和空白。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陆机生平研究。由于史料抵牾,各家莫衷一是,观点差异很大,存在很多谜团。笔者认为,应仔细甄别史料,准确理解文义,运用文史互证,以期解此难题。交游仅局限于几个人,难窥全貌,还需全面探析,厘清陆机文坛之地位。此外,陆机评价虽较过去好转,但似与以前对立,一片赞扬之声,论述比较泛化,颇有重复之感,可从诗文本身和西晋文坛论述,以期做出客观评价。

第二是陆机作品研究。诗歌研究异常丰富,但辞赋和散文研究比较薄弱,仅仅局限于名篇,还缺乏全面分析。而陆机辞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抒情小赋表达羁旅之思,反映陆机仕宦心态,对研究陆机意义重大。散文体现陆机文学天才,尤其是政论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理解陆机的政治思想颇有助益。

是陆机接受研究。陆机本身研究已比较充分,接受研究则相当薄弱,重在阐释批评,描述陆机批评历程,且局限于六朝。刘志伟先生在《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刊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十大构想,其中第九条为陆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举颜延之、谢灵运、沈约、谢朓、江淹、庾信等为例,呼吁凸显陆机对六朝文学的贡献,并进一步梳理由唐至清的文学影响,揭示审美风格和世风人情的变化,构建现代陆机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进行全面的陆机接受史研究。

总之,陆机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生平、诗文,还是后世接受,均没有深入探析,留下不少争议和空白。笔者认为,只要充分占有资料,认真分析原始文献,不断拓展研究思路,更新学术方法,必能推进现有的陆机研究水平。

猜你喜欢

陆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黄耳传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诗人陆机:天生贵族难自弃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