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19-12-15张家赫

法制博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乡空间

张家赫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虽然没有对空间经济有系统的和独立的论述,但他对社会经济的运动,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描述,都没有割裂开时间和空间,他把空间作为一项要素进行分析,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他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这个空间要素是重要的,因为市场的扩大,产品交换的可能性都同他有关系。”[1]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中,空间要素的存在能引起特殊的规律。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学会充分利用机器,劳动力的数量也因机器的使用而不断增加。资本家“通过大量工人在机器上并排劳动而使机器价值在空间分配到大量劳动上”。[2]因此,商品的成本变得更低了,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更多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利用空间这一生产要素时,是以个人私利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得空间要素在被利用时,是具有盲目性和破坏性的,这意味着,资本要在空间中运动,就要浪费更多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因为一切都不是按照社会的计划进行的,而是取决于单个资本家从事活动时的千差万别的情况、资财等等,由此就产生了生产力的巨大浪费。”[3]

二、城市群带动区域空间经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强调城市的重要性,他们把城市比作“世界的心脏和头脑”。马克思主义认为城镇化是空间资本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差异性是可以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中也包含着从不平衡的发展到实现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工商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利益对立,这也是最终导致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其结果是空间区域在外表看来是一体的,然而其内在却又充满分离性。城市在参与竞争的时候,不可能集全部功能于一身,所以必须在空间经济上进行分化,实现更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的城市根据自身的优势对自己的功能进行定位,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而传统的经济分工是在单一城市、单一层次下进行的,现在演变为了城市群网络体系,这就使得在城市群中,每一个城市的定位功能实现了整合,这就客观上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空间上长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长期以来,东部沿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区域。因此国家在促进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不仅优化东部城市群,也培育了一批中西部城市群,使东中西部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由此,原来的区域竞争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群发挥自身特色,参与竞争。在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下,城市的发展不应再盲目进行,而应该对自身的功能进行定位,大城市可在金融、服务、科研上进行投入,承担对产品的创意、设计的职能,中小城市可在生产制造领域发展。同时,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会对周边小城市、乡镇起到辐射作用,在其带动下,并不断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的调整,最终使整个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更为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九大报告提出,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其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在城市群的建设上,要对空间格局进行不断地进行优化。

三、振兴乡村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在我国社会当前的矛盾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包括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农村中的文化古迹、民俗、空气等是我国的宝贵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来发展乡村经济,进一步改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形成了空间上的核心与边缘地带,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城乡对立,区域间发展差距,阶层矛盾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宏观来看,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乡村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左右乡村的经济结构,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空间格局的演化,从而对城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微观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城乡空间的整合与重组,“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必然会导致城乡空间格局的变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本身是具有动态的适应能力的,乡村空间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就要在选择产业时,根据自身条件和空间格局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乡村产业的变化若不能与空间格局达成动态适应,乡村经济就会面临衰退的风险,产业也会面临萎缩的困境。乡村经济若想实现发展,必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乡村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城乡间的关系进行重构。乡村复兴战略“认为‘乡村复兴’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联互通,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4]同时,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空间剥夺和空间霸权等问题,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共同富裕的举措落地生根,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四、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空间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的是以人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必须以人的诉求为出发点,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也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于城市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因而在长期的发展中会出现过分偏向经济增长,而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造成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方式,也导致了城市的退步。人类的生存是在自然之下进行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建设性活动都要在此基础之上。

那种先破坏后发展的方式必定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行为。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持下,还不太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在发展经济是还会相应的产生环境污染的情况。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环境问题体现在空间当中。产业不能适应空间发展,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失衡。只有在区域空间层面在整体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对产业进行动态调整和灵活配置,才能有效率地保证产业在空间中的生产,环境保护也能够做得更好,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实践层面实现,把生态环境放在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社会中推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投入到这一过程当中。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乡空间
创享空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