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
——关于推进运河宿迁段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
2019-12-15宿迁市老促会
□宿迁市老促会
古老的大运河从江苏宿迁穿境而过,全长112公里,居江苏第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宿迁的皂河龙王庙行宫和皂河至市区大王庙的中运河段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有历史上沿河而建的乾隆御码头、御马路、大王庙、项王故里、宿预故城、桃园故城等20多个古建筑和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运河沿线的湖滨新区皂河镇、宿豫区仰化镇、洋河新区郑楼镇,都是世界运河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认可的历史文化古镇。
2002年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对运河沿线的环境全面开展综合整治,对沿线8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搬离迁建,运河沿线的部分古建筑及遗址得到了保护性开发,景观建设别具特色,运河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运河文化建设。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开发利用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就运河开发建设的体量与运河资源的存量来看,运河宿迁段保护性开发的空间还很大。
重视解决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纵观今天的运河两岸,历史与现代交融,人文与自然交汇,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然而,当我们走近运河,考察运河,探访运河的历史渊源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以上下游建设的标准来审视宿迁运河段保护性开发建设现状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统一的融合、指导各个专项规划的总体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规划决定能否可持续发展。而宿迁运河段的现状是建一段规划一段,各行其事,各自为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六重六轻”现象,即:重开发,轻保护、修复;重景观,轻遗址;重眼前,轻长远;重绿化,轻文化;重建设,轻管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规划和立法层面解决深层次问题。
最短的短板就是留不住游客,拉不动消费。
究其原因,主要是运河生态人文景观与文化旅游景观的融合没有到位,景点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就现状而言,全市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供一日游,甚至三日游都赏不尽、看不完。但现实中多为半日游、一日游。为什么?一是景点之间互联互通不完善;二是旅游线路包装不够多样化;三是缺少“水上游”“夜景游”等游览项目。景点留不住游客,拉动不了消费,直接影响投资效益,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大打折扣。
最大的弱项就是红色文化没有凸显。
宿迁是著名革命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就在运河沿线县区建立了地下组织,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又领导抗日军民,在运河两岸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斗争。但运河沿线的红色文化场馆却很少,而且建设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馆藏的红色历史文物不多。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弘扬。
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多头管理,九龙治水。
对于运河的综合管理,水利部和省、市、县(区)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特别是大运河与骆马湖河湖相连的皂河段,管理部门更多。这些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九龙治水,往往形成有利的大家都来管、棘手的大家都不管。调研中,我们和这些管理部门举行座谈,就连他们自己都承认“有时会互相推诿”。2018年5月,宿迁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动员相关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对运河沿线和骆马湖东岸进行为期4个月的综合整治,据不完全统计,仅运河岸上的非法码头和砂石堆场就有70多个,停在河边的家居船(僵尸船)有数百艘。运河沿线的乱搭乱建、乱挖乱埋、乱停乱放有其自身的顽固性,但是,与现行的管理体制也不无干系。
渐渐地,伟翔变得很沉默了。没有什么朋友,也很少出去应酬,下班回来,除了做家务,跟糖果玩,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阴沉个脸,像谁欠他八百吊。我更加生气,我累死累活,他倒给我脸色看。
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风光带和经济带建设
针对宿迁在运河保护和开发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和矛盾、弱项与短板,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现就推进运河文化带、风光带、经济带(以下简称“三带”)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盘清现有家底。
境内运河孕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对官方公布的和民间传说遗迹遗址,包括革命斗争遗迹遗址,都要逐一考证,立碑建亭保护起来。刘老涧船闸修建于民国时期,那时,我市运河沿线还有清朝修建的通济桥、润济桥,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下一代人就不知道这些老桥、老闸了。还有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如支河口(现为宿城区支口街道)、顺河集(现为宿豫区顺河街道)以及岔口、上坝、探楚、九龙等村名、地名都与运河有关,都有一串故事。因此,要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运河上的所有大桥都要规范命名,最好以路名定桥名,这样才能增加大桥的文化内涵。
二是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围绕以文化带为引领,搞好运河风光带、经济带规划。文化带是灵魂,风光带是支撑,经济带是保障。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指导运河沿线的规划建设。原则上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运河“三带”进行精心规划,并指导运河沿线县区做好详细规划,做到市里有总规,县区有详规,划好红线、底线,彻底搬迁沿河的污染企业,彰显宿迁运河的时代风貌、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龙王庙行宫、中运河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都在皂河古镇,御码头、御马路两大国家级文保单位也在皂河古镇。皂河的运河“三带”规划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议市里直接帮助皂河做好详规,以避免重复建设。在旅游景区建设方面,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AAAAA级旅游景区的地级市。因此,在新一轮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定要在建设的等级上求突破,让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成为全市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观。
现在,运河上游的山东聊城正在着力打造“运河聊城”,下游的淮安正在加快建设“漕运淮安”,还有扬州所建的“运河之都”。宿迁运河段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大运河宿迁段在整个运河沿线所处的地位是治水咽喉、漕运转轴,宿迁运河上的桥闸和水陆码头都居江苏之首。宿迁运河的桥闸在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中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建的桥闸现有20余座,其中皂河翻水站在技术创新上堪称亚洲之最。而且,宿迁河多湖多冠全国,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据此,可否以“运河水城,酒都宿迁,桥闸文化”作为宿迁运河段建设发展的定位?
四是要建管并重,建好管好。
建议成立一个宿迁大运河管理指挥协调机构,全市有那么多的河湖管理部门,只要指挥好、协调好,是完全可以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的。宿迁古黄河风光带曾可与大运河风光带媲美,但十年前市区洪泽湖路黄河桥和项王路黄河桥之间的黄河风光带,竟然被毁掉用于房地产开发。为避免新一轮运河“三带”建设出现败笔,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运河“三带”建设管理进行地方立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督查处罚标准,变人治为法治,将运河“三带”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五是要成立大运河专门研究机构。
宿迁热衷于运河研究的大有人在,建议成立宿迁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风土习俗,丰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宝库,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提供权威的史实依据。
(执笔 高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