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9-12-15
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体现在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认为,我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仍以传统的千人指标为参考基准,以此为标准的服务设施布局与实际的人口分布可能不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设施资源供需不平衡。实际上,当初设定这一标准,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无奈之举。今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对人口分布、时空距离进行准确分析。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重新探索公共服务体系的数量、质量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的耦合关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配置模式创新。
精准“把脉”,实现小农户振兴
郑州大学商学院沈琼认为,实现小农户振兴要把握三个基本方向,一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既要组织引导和帮助扶持懂农业、爱农村、有实力的人才返乡创业,也要做好大量农业就业者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避免中青年劳动者、高端人才过度转移;二是拓展小农户增收空间,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和资源激活,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功能、景观功能、示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三是提升小农户服务规模化程度,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金融性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
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绿色转型
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尤其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节能对绿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创新+资本”助推生产力转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王丹认为,为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研发融资难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扩大银行放贷比例、进行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科创企业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单纯扩大银行放贷比例无法控制资金流向,政府对项目直接补贴也无法保证创新的成功与成果的有效转化。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应重在培养其竞争能力,让其拥有造血功能而非单向输血,让企业“有钱赚”而非“有钱借、有钱拿”。
村规民约要有利于实现自治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孟献丽认为,制定村规民约,应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以补短板、解难题为突破口,广集民意、汇聚民智,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监督村规民约落实也应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让群众代表和群众组织参与到村规民约的宣传、落实、监督工作中,使之内化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