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渔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发展
——“第六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15刘显洋闵庆文焦雯珺丁陆彬
刘显洋,闵庆文,焦雯珺,丁陆彬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于2002年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旨在应对全球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东亚地区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共有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91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数量上高居世界首位,而日本 (11项)和韩国(4项)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基于中日韩三国深厚的农业历史文化渊源和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试点工作及国际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于2013年8月提出了建立三国之间学术交流机制、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日本和韩国专家的积极响应,成立了“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并已连续举办五届大会。本文在对第六届大会报告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中日韩三国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前沿话题与最新进展,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以期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1 会议概况
2019年5月19—22日,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韩国河东郡政府和韩国乡村遗产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和日本世界农业遗产网络协办的“第六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庆尚南道河东郡召开。会议得到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海洋事务与渔业部、庆尚南道和韩国农村社区委员会的支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大学,中国、日本、韩国的政府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农业文化遗产地代表、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2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农业和渔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发展”,目的为促进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果交流与经验分享,加强遗产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自中日韩3国的科研人员及遗产地管理人员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展示等形式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动态保护措施和遗产地经验进行了介绍。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农业文化遗产农产品展,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韩国花开传统河东茶农业系统”。
2 主要交流成果
2.1 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进展
开幕式上,河东郡郡守YOUN Sangki先生致开幕词,介绍了河东郡的茶种植基本情况、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宝贵的农业资源以及独特的农业类型。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农业博物馆规划组CHO Chaeho主任、韩国乡村文化遗产协会LEE Byungki主席先后致贺词。
在主旨报告中,联合国大学高级客座教授、日本科学委员TAKEUCHI Kazuhiko副会长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锐减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提出了传统农业的作用,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存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传承地方传统知识与文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山地农业综合发展中的作用,并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为例,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山地农业综合发展中的价值,即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挖掘品牌价值和增强农民自信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计划协调员ENDO Yoshihide先生对农业文化遗产计划实施的最新情况进行了解读,并从体制建设、保障机制、产业发展、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展望。韩国协成大学名誉教授、乡村遗产协会YOON Wonkeun主席在回顾了韩国的农村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对其的启示,即任何农村发展政策的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破坏-再开发式”的发展模式已逐步被“保护式”所取代。
韩国农业博物馆规划组副主任JUNG Jangsig先生介绍了韩国农业与渔业文化遗产的项目进展和目前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韩国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机制与评选标准。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服务中心项目官员刘海涛先生从分布、价值、产品等角度系统介绍了中国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况,从管理体制、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近年来积极探索的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设农业研究平台、打造生态农产品基地和发展生态旅游的举措。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村发展局农村政策部农村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KOMIYAMA Hiroki先生系统介绍了日本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况,重点介绍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流程,并以“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景观系统”为例,提出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具有提高社区居民自豪感、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游客数量、促进社区振兴等作用。
2.2 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
韩国东国大学的CHOI Dongsuk博士研究生就“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的植物区系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现存湿地面积锐减而休耕农田面积增多的问题。她提出了将区域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的思路,并给出了种植稻田以恢复休耕田、面向农民出台优惠政策的建议。韩国东国大学KIM Jinwon博士比较了韩国、中国和越南的稻作梯田在系统结构、管理现状、面临威胁等方面的不同,并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韩国济州研究中心SONG Wonseob高级研究员系统介绍了“济州海女渔业文化系统”目前所面临的威胁,即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农村渔业资源锐减,并提出了安全事故预防、建设海女学校以及开发乡村渔业资源恢复项目等措施。
浙江省湖州市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会长徐敏利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例,系统分析了桑基鱼塘产业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遗产地农民的利益联结,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碧天博士研究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传统知识的发掘与传承进行了论述,她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传统知识可以分为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类、生物多样性保育类、灾害防御类和生计维持类,并就遗产系统传统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普查和提升传承能力两项建议。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孙业红教授围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概况,并以传统饮食角度切入,选取“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案例,探讨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与传统饮食偏好之间的关系。红河学院哈尼梯田保护发展中心张红臻教授介绍了红河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模式,提出了在梯田弃耕现象日益加重、居民利益与遗产保护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应该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资源、市场运作、重点建设”的思路,统筹做好哈尼梯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以梯田旅游观光为基础,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旅游体系,从而实现哈尼梯田的“保护、开发、经营、反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某承副研究员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多目标生产决策模型”,评估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对遗产地农户的生产行为与福祉所产生的影响。
2.3 农业文化遗产与多方协作
韩国海事研究所RYU Jeonggon高级研究员就韩国渔业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汇报,他介绍了韩国可持续渔业的认证体系,指出了海洋管理委员会在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即保证生产、带动销售、优化渔业资源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提出了构建政府、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联动的管理体制。立命馆太平洋大学KAZEM Vafadari教授基于对日本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政府参与模式在主导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提出当前存在过分依赖政府补贴与经营接班人缺乏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张永勋助理研究员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阐述了梯田景观变化的情况和当地的产业发展及农民收入变化情况,他认为,梯田保护机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多方参与机制、乡村能人带动、民主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2.4 农业文化遗产与青年一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焦雯珺副研究员分享了由她主编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绘本》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与推广现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工作正在逐步引起重视,探索面向不同人群的科普方法将是又一研究与实践重点。日本新潟大学东京生态修复中心TOYODA Mitsuyo副教授以社区管理者的视角为切入点,以“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为例,分析了遗产地社区衰落原因,提出了“想法-计划-行动-反馈”的社区会议模式,号召面向年轻一代的社区参与机制,以期为探索社区独特性、加强社区居民联络、助力社区振兴提供机会。
日本金泽大学NAKAMURA Koji客座教授分析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即生活资料供给、气候水文调节、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比日本的“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景观系统”和“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与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遗产地青年劳动力缺乏和旅游业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遗产地发展亟须年青一代的参与。福建省尤溪县政协主席林思文介绍了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之一的尤溪联合梯田近年来的保护发展措施与成效,强调多方参与机制在推进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2.5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发展
韩国河东绿茶研究所KIM Jongcheol所长,从遗传资源保护、生态循环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阐述了“花开传统河东茶农业系统”的价值,提出了提高灾害处理能力,促进多样化出口业务,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的发展思路。南京农业大学朱世桂教授以西湖龙井茶制茶技艺的传承为案例,探讨茶艺传承与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建立管理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茶艺传承人的建议。韩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乡村发展研究所JEONG Myeongcheol研究员提出“花开传统河东茶农业系统”的动态保护策略,即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循环体系以实现区域激活,提出了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农业环境监测力度、限制土地利用的发展策略。
日本东京农业大学FUJIKAWA Tomonori教授以“日本静冈传统茶草综合系统”为例,基于环境信息分析了传统茶树的综合栽培效益并提出了品牌推广的策略。韩国竹资源研究中心PARK Injong 科长以竹子对皇室、学者和农民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了“潭阳竹田农业系统”的价值特点,重点强调了其对于保护农民粮食和生计安全价值。
2.6 农业文化遗传的价值与重要性
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王斌副研究员以“四川郫都农耕文化系统”为例,研究了成都市郫都区水旱轮作农田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探讨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与种植模式中的分布差异,提出水旱轮作是种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具有提高产量、改善地力、降低草害、减轻病虫害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杨丽韫教授以四川省郫都区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不同传统种植模式投入产出比,得出传统轮作模式相较于现代连作模式,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更低的结论,从而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借助天府水源绿色品牌等策略以确保传统农业轮作模式可持续发展。
韩国全南大学KIM Ok-Sam 教授系统回顾了博盛泥船渔业系统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了各种泥船结构特点和其在维持系统良性发展中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护对策。韩国庆尚南道研究所HAN Sangwoo 研究员在介绍原始钓鱼堰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其在渔业生产、环境保护、景观维持等方面的价值。日本德岛大学的NAITO Naoki副教授以德岛的本土农具为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策略,在阐述“西粟仓村山地陡坡农作系统”的地形和土壤类型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传统农具的种类、使用情况和重要性,提出了利用博物馆和工厂进行形态学保护、培育传统工匠和引进其他农业机械替代品的保护策略。
浙江省庆元县人民政府吴小军副县长介绍了“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系统”特征与价值,并介绍了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即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注重香菇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促进弘扬香菇文化;通过出版香菇文化专著、开展全方位宣传与建设香菇博物馆来深入挖掘遗产内涵;通过提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打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裴焕斌副旗长从游牧系统的特征、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目标3个方面对遗产系统进行了介绍,指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具有活态性、复合性、适应性、多功能性的特征,并提出以保护游牧核心区为基础,以开发生态产品、发展休闲牧业、建设基础设施为手段,全面推动蒙古族游牧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3 问题与展望
3.1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尽管此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学者就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重要性进行探讨,但研究多局限于价值的表层分析,无差异性地集中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系统结构和维持机理,其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保护对象与发展策略。
3.2 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监测应进一步加强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应该在单一地评估生态、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评估方法。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尽管东亚地区目前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但是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积极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实践与应用。
3.3 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传值得关注
在历经概念引入、价值探讨、管理实践等阶段之后,科普宣传成为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又一重要工作。此次会议设置“农业文化遗产与青年一代”这一议题,多位学者强调遗产地的发展需要青年力量的投入,表明其对遗产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而科普工作是提高遗产关注度的手段。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传工作尚在初期,应积极探索多方融合背景下遗产科普工作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