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谭平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12-15

苏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报思想研究

提要:谭平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谭平山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尚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回顾与展望对谭平山的研究,应该在资料发掘、领域拓展、方法创新、成果借鉴等方面作进一步开拓和探讨。

谭平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是广东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谭平山研究,虽然有学者曾撰写过综述,[注]彪晓红、杨飞:《近十年来谭平山研究综述》,《广东党史》2008年第2期。但所述时段较短,故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谭平山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进一步推进谭平山研究。

一、研究概况

谭平山研究起步甚晚,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看不到专题研究论文。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党史资料的整理,研究者注意到谭平山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团有着重要关系,利用新整理的历史资料,开始对谭平山进行研究。笔者所见国内最早研究谭平山的专题论文是何锦洲、沙东迅的《广东最初共产党组织之研究》(《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一文,随后又有元邦建的《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高度评价了谭平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起的作用。

1986年是谭平山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文章,推动了各界对谭平山的纪念,也推动了谭平山研究的高涨。中共高明县委党史办编写了《纪念谭平山诞辰一百周年资料选辑》。1986年9月,《谭平山文集》编辑组编写了《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谭平山的文集。10月,元邦建撰写了《谭平山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谭平山的传记,其后附有简略的谭平山主要活动年表。

此后,谭平山研究随着纪念活动的开展而持续进行。30多年来,学界在谭平山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专著方面,1993年巫忠撰写了《谭平山年谱1886-1956》(广东省佛山市党史办馆藏),但没有公开出版。1999年,陈登贵、巫忠撰写了《谭平山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与元邦建的《谭平山传》相比,其在史料方面更丰富,论述方面也各有侧重。2012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严军编写的《经历风雨也同舟——谭平山年谱解读》(中华书局2012年版)出版,但并未对外出售。

在资料方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辑出版了《谭平山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这本资料汇编对谭平山的贡献有较高评价,例如谭冬青回忆说:“广州党团工作由谭平山全面负责(谭在以前只搞学生运动),所以当时有‘南谭(平山)北李(大钊)中间陈(独秀)’的说法,称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地区。当时,我接受新思想时,除了知道陈独秀是领导人外,其次是谭平山了。”[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谭平山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在论文方面,据初步统计,以“谭平山”为题正式发表的论文有56篇,其中综述1篇,书评2篇,通俗作品11篇。除综合性的1篇外,研究谭平山与中共建党的论文有8篇,研究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论文有7篇,研究谭平山与南昌起义的论文有5篇,研究谭平山与武汉国民政府的论文有3篇,研究谭平山脱党及与第三党的论文有7篇,研究谭平山思想的论文有12篇。当然,有些研究存在交叉,既涉及事件,又涉及思想。2013年,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宣传部召开了谭平山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会后编写了《谭平山生平与思想研究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还有几篇以谭平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如杨泰龙的《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谭平山述评》(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田甜的《谭平山与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贾萍的《谭平山“科学三民主义”思想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学术探索与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谭平山研究引起了各方关注。

综上所述,关于谭平山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时段上,侧重对谭平山二三十年代历史的研究,对新中国时期的谭平山研究关注较少;形式上,单篇论文数量不少,但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内容上,介绍性的研究和浅尝辄止的研究较多,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设身处地从人物处境出发,从不同视角作深入系统探讨的较少。总体而言,该研究仍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有较多相关领域尚未涉及,特别是对谭平山的整体研究更显不足。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1.谭平山与中共建党建团

谭平山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早期革命者林松寿曾说:“我知道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同时听到中共建党初期有三个党的领袖,北方(北京)是李大钊,华中(上海)是陈独秀,南方(广东)是谭平山。”[注]许德珩等:《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巫忠最早系统研究谭平山与中共建党的贡献,他从谭平山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发展广东党的组织;创办学校、培养干部,建立工会组织,发展工人运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青年运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明确指出了当年就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建党初期有三个党的领袖,即南谭(平山)北李(大钊)中间陈(独秀)。[注]巫忠:《试论谭平山在“一大”前后的思想和活动》,《佛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后来的学者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有的学者增加了新的史料,如向海英、向永红说,来中国参加过当时中国革命活动的苏俄人葛萨廖夫曾经这样评价广州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也许可以说,广州小组的成立,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页第一行。”[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共产主义小组和党的“一大”资料汇编(校内用书)》,1979年版,第542页。转引自向海英、向永红:《浅论谭平山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第6期。有学者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深入研究,如窦春芳梳理了谭平山在建党前的历史,尤其是雷阳中学的历史,认为谭平山对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其表现主要有:在北大读书时,以《新潮》《政衡》为阵地,宣传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还经常把《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政衡》等进步刊物寄给广东的同学、亲友;创办《广东群报》,在广东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注]窦春芳:《试析谭平山在广东共产党组织创建中的历史作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值得一提的是,谭平山和中共建团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黎抒屏、张琳认为,谭平山曾是中共广东党团组织早期负责人,他参与推动中国共青团早期地方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使广东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团组织创建时期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并促成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谭平山积极引导青年成长,为革命培养得力助手,在共青团组织创建历程中留下了宝贵足迹,并从中可见其与中共早期党团组织的较深渊源。[注]黎抒屏、张琳:《谭平山与早期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浅议——基于广东团的考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游慧冰的《浅析谭平山与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红广角》2016年第4期),何立波、寇冠宇、曹雪立的《论谭平山在广东建党时期的活动和贡献》(《红广角》2015年第7期),蔡洛的《谭平山在广东建党中所起的作用》(《广东党史》1996年第4期),韩玉玲的《试述建党前后谭平山在广东的工运实践》(《福建党史月刊》2012年第12期)等论文,推进了谭平山与中共创建史的研究。

2、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起步较早,成果较多。主要研究有丘均元的《谭平山的早期活动及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陈弘君、欧大军的《谭平山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贡献》(《党史纵横》1988年第7期),巫忠的《略论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佛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元邦建的《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等,都高度评价了谭平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2006年,黎抒屏增加了一些新材料,认为谭平山凭藉与国民党的渊源、国共两党组织的信任和自身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为中共“三大”会议的召开及其方针政策的实施,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同时,他不畏艰辛、真诚求索、矢志不渝地与各种爱国政治力量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也永远值得后人缅怀。[注]黎抒屏:《谭平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谭平山与南昌起义

谭平山在南昌起义中扮演重要角色,田利军的《试论南昌起义中的谭平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和巫忠的《谭平山与“八一”南昌起义的始末》(《佛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都对谭平山的贡献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但由于时代局限,两个作者都没有看到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核心档案资料,较多问题还是没有讲透彻。上海师范大学邵雍教授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解读公布的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相关档案,客观评价了南昌起义前后谭平山的是非功过。他还深入探讨了南昌起义后谭平山被开除党籍的原因是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的错误理论,认为这个理论决定了谭平山在中国共产党内大起大落的政治命运,但这没有也不可能阻止谭平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注]邵雍:《南昌起义前后的谭平山》,《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当然,也有学者论述了南昌起义中谭平山的错误。漆晓康指出,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之一,对起义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作为起义的领导人,他在起义中所犯的种种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却加速了起义失败的进程,是起义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这一点,也是谁都否认不了的。[注]漆晓康:《南昌起义中的谭平山——兼谈南昌起义中的若干史实问题》,《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谭平山与武汉革命政府

近几年,谭平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谭平山与武汉革命政府研究方面。以前的研究未能将谭平山的主张与行为放回到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复杂形势中进行详实的分析,不能厘清谭平山在此期间饱受指责乃至被批评为“全面反对党的土地革命问题的政策”,以及宣传第三党的主张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联。鉴于此,杨泰龙以谭平山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通过分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复杂的主客观环境,探讨谭平山各项主张行为的深层原因,为客观地评价谭这一时期的主张和行为创造了条件。[注]杨泰龙:《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谭平山述评》,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杨泰龙和导师姚纯安撰写了两篇高质量论文。他们认为:“谭平山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提出了组织第三党的主张,这一主张本质上是他对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一种思考。这一思想的提出,理论根源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革命阶段和革命动力的分析,现实基础是国共双方分歧的日益扩大和关系的日益紧张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迫在眉睫,部分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避免统一战线破裂的办法。”[注]杨泰龙、姚纯安:《武汉国民政府时期谭平山组织第三党思想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3期。他们还认为:“武汉国民政府时期,谭平山任国民政府农政部长。该部职司农民运动与土地革命,乍看之下,谭平山似位高权重。然而,武汉国民党对中共暗藏警惕之意,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革命亦怀遏制之心,于实际工作中陷农政部于有名无权之境,更期以农政部纳农民运动于正轨,以至谭平山于农政部长任内难有建树,其相关行为更饱受共产国际及中共之批评。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对谭平山此一时期行为的指责,虽确有其事,但若归咎于谭平山个人,恐言过其实。”[注]杨泰龙、姚纯安:《谭平山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农政部长时相关行为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3期。他们的研究论据充分、视角新颖、立论客观,是近年来谭平山研究的力作。

5.谭平山脱党及与第三党问题

谭平山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较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争议颇多,主要是涉及谭平山脱党及与第三党问题。

关于脱党问题,谭平山是脱离还是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1986年3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彭明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认为潭平山是被开除出党。1987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词典》,则认为谭平山是自动脱离共产党。有学者还以谭平山脱党为题撰写了论文。[注]孙君健:《浅析谭平山脱党》,《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周恩来的回忆比较权威。他说:“谭平山……被开除党籍的原因,是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谭平山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当时我任前委书记,这位师长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后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代表就决定把谭平山开除了。今天看来,这个处分是不完全妥当的。如果给他别的处分或送他到莫斯科去,是会好些的。”[注]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1944年3月3日、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2-73页。有学者深入分析了谭平山被开除党籍的原因:“这与谭平山在大革命后期执行陈独秀的某些错误决策,表现出革命意志薄弱,在南昌起义中与当时党内强调的暴力革命政策相左有关。谭平山对中国当时现状没有形成成熟的认识,以后甚至倒退到了小资产阶级阵营。在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他的行为难免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责,同时共产国际为开脱自己指导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开除其党籍也就不足为奇了。”[注]肖高林、王钰:《试析谭平山缘何被开除党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可见,谭平山是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的,而不是自动脱党。

关于谭平山与第三党的研究,学术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阮霖指出,一些人认为谭平山组织参加第三党就是要取消或反对共产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谭平山从开始提出组织第三党的问题,到后来实际组织第三党,都没有取消共产党或反对共产党的意图。[注]阮霖:《谭平山与第三党问题试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叶忠明也指出,一些人提出谭平山是“机会主义者”的说法,这是值得商榷的。史实证明,谭平山非但不是“机会主义者”,反而是伟大的“实践主义者”,其历史功绩和地位理应得到重新确认。[注]叶忠明:《谭平山“机会主义者”帽子的由来和真相考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谭平山思想研究

以往学术界对谭平山的政治活动关注较多,对谭平山思想理论关注较少。近些年来,谭平山的思想理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在教育思想方面,周有健认为谭平山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撰写了多篇论述教育教学的文章,论述了教师思想、学生管理和训练思想、教育独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改革思想、教育平等思想和农村教育思想等。[注]周有健:《谭平山教育思想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在农民思想方面,陈益元认为大革命时期,谭平山一直关注农村、农民问题。他对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提倡保障农民利益、采用地税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用阶级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农村问题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注]陈益元:《大革命时期谭平山的农民运动思想与实践》,《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在平民革命思想方面,石贝贝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谭平山根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平民革命,主张由劳动平民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平民政权。这种思想表明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小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广大平民的理论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注]石贝贝:《谭平山平民革命思想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在政党思想方面,叶文益提出谭平山主张应将“含有学术性质”和“破除阶级制度”列入政党组织内容。[注]叶文益:《谭平山,提出建立新型政党的标准》,《新湘评论》2012年第14期。胡家雯研究了谭平山早期思想,她认为谭平山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陈独秀的影响以及广东人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其思想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早期思想的转变对他后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胡家雯:《谭平山早期思想转变探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难能可贵的是在思想比较方面,学术界有一定的突破。贾萍比较了谭平山和孙中山的思想,论述了谭平山“科学三民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揭示了“科学三民主义”的实质——劳动平民阶级理论。她认为这种思想代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既不满意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的那部分人的心声。[注]贾萍:《谭平山“科学三民主义”思想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井月娥比较了谭平山与邓中夏的农民思想,她认为在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方面,两人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两人的理论因没有得以实现的现实环境而陷入困境,但两人在农民问题上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借鉴。[注]井月娥:《大革命时期谭平山与邓演达农民观比较》,《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其它研究

谭平山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引起了作家和史学爱好者的注意。新世纪以来,有关谭平山的通俗作品不断涌现,主要有:刘明钢的《谭平山:写满传奇的坎坷人生》(《党史博览》2000年第12期),刘秋阳的《身兼国共两党要职的谭平山》(《文史精华》2000年第8期),劲帆、树新的《从合作到分手──陈独秀与谭平山》(《党史纵横》2000年第3期),曾文露的《谭平山在共产国际》(《广东党史》2001年第2期),常云岐的《谭平山与中华革命党》(《前进论坛》2006年第4期),王秉默的《谭平山:从追随孙中山到拥护中共“五一口号”》(《团结》2008年第2期),秦立海的《谭平山:国共两党的昔日风云人物》(《文史天地》2010年第11期),高宏的的《谭平山:跌宕人生终不悔》(《红广角》2011年第5期),杨飞的《陈独秀与谭平山的恩怨纠结》(《党史纵览》2012年第5期),孙宗明的《中国民主党派第一人谭平山》(《泰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孙莉娜的《谭平山:心如中流砥柱 意若磐石劲松》(《红广角》2014年第5期)……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但有些文章文笔流畅、情节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谭平山。

三、研究思考与展望

谭平山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有较多领域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展望未来的谭平山研究,在研究资料、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第一,研究资料有待深入挖掘。傅斯年认为,“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注]傅斯年:《傅斯年谈教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页。,可见历史研究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料的发掘程度。谭平山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与历史资料尤其是档案挖掘不够有着重要关系。《谭平山文集》和《谭平山研究史料》这两本书所搜集的资料毕竟有限。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先从网络数据库中搜集资料,如在大成老旧数据库、民国文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服务中心数据库等查找。查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谭平山曾经使用过的其它的名字,如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等。此外,要花大力气查找档案,谭平山到苏联共产国际去开会,是不是有档案?台湾国史馆藏有大量国民党的原始档案,关于谭平山有多少档案?有关谭平山的口述资料,也应该集中整理。这些工作,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相关研究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深入挖掘和整理相关资料,为《谭平山全集》的编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研究视野有待拓宽。谭平山的思想遗产非常丰富,要推进谭平山研究,必须弄清谭平山思想发展历程,在谭平山的整体研究上力求有所突破。开展谭平山思想研究,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廉政思想方面,谭平山曾任第一届政务院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发表了许多廉政言论,为新中国廉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位高权重,却严格要求子女和家属,不准利用特权为家人谋取利益。在北京时,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他自己掏钱买房子。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亟待突破。教育思想方面,谭平山曾担任过雷阳中学堂(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的数学老师和校长,又在北京大学求学,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给学员授课。他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但目前研究的论文极少,也需要突破。统战思想方面,谭平山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其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方面,研究的空间很大。此外,谭平山思想的比较研究方面,目前只有两篇论文。其实,谭平山的思想可以与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思想进行比较。

第三,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目前谭平山研究中,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初期两个时段的研究涉及较少。抗战时期,谭平山为抗日战争做了哪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除了廉政工作外,还有哪些活动?他对新政权的认识如何?他的晚年生活如何?他的社会网络关系如何?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谭平山精神研究也应该加倍重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叶文益用24个字浓缩了谭平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爱国忧国、勇于担当,忍辱负重、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奋斗不息”。他认为,谭平山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几经挫折却永不言弃,更令人敬佩,谭平山的爱国情怀在当代人中间需要更好地传承。研究谭平山精神,可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

第四,研究成果有待借鉴。目前,学术界对党史人物的研究,国内外有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李良明教授从多角度对恽代英展开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颇具借鉴意义。恽代英年仅36岁就牺牲了,留下的资料不是特别丰富,但李良明教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最后编撰了《恽代英全集》共9卷,290余万字,其专著《恽代英思想研究》,也引起学术界和新闻界的较大关注。又如,美国学者萧邦奇教授的《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获得了著名的列文森奖。该书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在上海、杭州、衙前的活动,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注][美]萧邦奇著,周武彪译:《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理论深刻,是研究中共党史不可忽视的一本学术著作。

总之,谭平山在中共党史、中国民主党派史、中国监察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推进谭平山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我们理应对谭平山作深入的研究。相信在更多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学者的努力下,谭平山研究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报思想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