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共同价值

2019-12-15游柱然

伦理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德育

游柱然

自习近平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以来①,学界对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概念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中华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贡献。内涵阐释方面,董德刚认为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应该具有共同点之同和整体利益之同,还应该具有发展趋势之同。前两者意味着共同价值应该为多数人接受且符合其利益,而后者意味着暂时属于个别群体的价值,只要它们符合多数人的发展需要,就可能成为世界的共同价值[1]。此种分类法也为讨论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界认为中华文明中许多价值具有普遍意义[2],其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亦能为建构“共同价值”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3]。

事实上,中华文明自古便以弘扬道德理想和提倡道德教育著称,其德育文化传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道德思想,在建设与完善人类共同价值方面具有双重功能:它所蕴含的许多理想信念和伦理价值观可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组成或是具有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它丰富的德育方法、教化功能和生活化方式对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发展与传播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来看,研究和传播传统德育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人类共同价值及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话语权并丰富其表达方式,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德育的社会文化性与人类共同价值

中华传统德育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德育思想和方法论的部分,文化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实质是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与政治化。中华传统德育及其思想方法所具有的鲜明社会文化特征不仅是它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存发展智慧的重要基础,还是其作为一种承载人类共同价值基因的德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递和接纳的前提。这让中华德育思想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有助于丰富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并推进各国、各文化间的价值对话。

首先,中华传统德育的文化性特点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中华德育传统人文主义色彩浓厚,是德育与文化的天然契合。一方面,文化在更上位的意义上引领着道德教育所坚持的价值观[4];另一方面,传统德育内容与方法也渗透在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中,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中华传统德育的内容一直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因而有着丰富的人类共有精神内涵。传统德育文化基于人性论的特点也让其具有普遍的意义。由于传统文化将人性论作为德育的前提,而强调共同人性是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因而许多中华传统德育思想方法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

其次,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以协调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主旨,以天下大同为政治理想,这也让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类共同价值基因。传统德育指导思想基于天下一体的家国情怀,以家庭为本位,把家族血缘的情理通过自身道德修养与教育上升扩充为社会理想、道德规范和国家政治原理[5]。德育内容也包含了大量个人道德修养与协调家庭、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德育文化从价值层面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道德共同体的意蕴,通过其道德与价值的属性彰显共生、生赢和共发展的价值诉求和道德精神。”[6]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教化的本质是通过协调个体、社会的关系来调和兼顾各方利益,它的思想原则可以运用于协调国际关系。当前世界上一些地方的冲突和动荡从表面看是民族、种族、宗教和社会问题,其实质是不同人群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以价值观教育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尊重与协商的精神。

再次,中华传统德育生活化的特点也让它能够胜任相关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和对话任务。传统德育文化不仅蕴含了价值观内容与哲理,而且包含大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方法和表达方式,如家庭教育、个人道德修养、行为反思和哲学化的交谈、辩论与沟通等生活方式,以及以身作则、树立表彰典型、制定礼法音乐,培育良好的风俗习惯、文艺创作和表演、发布法令公告等社会生活方式。这些生活化的德育方法与价值观传播方式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形式,加之其本身蕴含了普遍性的价值意义,非常适合于推进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构建、教育宣传与文化交流等工作。

二、中华传统德育思想方法的人类共同价值

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中价值观与方法论不可分离,其价值观常常包含着教育方法途径,而德育方法本身也蕴含了价值观的内容。许多理念符合有关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即具有共同点之同,共同利益之同和发展方向之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其价值内容,如和而不同、公道精神丰富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思想内涵,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而成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方法,如修己安人、礼乐教化及行不言之教等亦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及发展方向,可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提供养分,具有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因而深入探讨中华传统德育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和而不同共存意识的人类共同价值

“和而不同”基于“仁爱”与“忠恕”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价值内容,包含了“和”“多元”“尊重”和“包容”等多种人类共同价值基因。首先,“和为贵”与“和谐共生”等观念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一。“和”意味着多元社会关系的协调,包括了对各方利益关系的综合考量,提倡相互礼让,追求合作共赢。其次,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是对多元文化“包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这个“和”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和,而是对不同理念与信仰的尊重。正是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气度让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借鉴,共同发展。

国际关系上,“和而不同”提倡不同文明之间尊重、交流、共处和共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方向,是全球化时代各群体间共存共荣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当前世界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均有其历史起源、现实条件以及存在价值和发展权利。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正是减少冲突、求大同存小异、共谋发展的良方,有助于解决今天许多棘手的国际问题。这个概念是人类共同价值中“和平”与“发展”的前提基础,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有利于缓和当前世界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对抗,抵制单边主义、霸权意识和极端主义。对于中华德育文化而言,单纯的竞争必然导致各方利益受损,强行统合必然走向对抗。争只是推动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才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路径。

对抗性思维最大问题在于将人类社会活动设为非此即彼的零和竞赛,习惯于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往往只强调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导致各种冲突不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则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共处、自主发展的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一种人类基本的价值共识。它一方面强调人类社会的共有价值,另一方面又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并尽可能地关注对方的利益需要。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同理之心和仁爱之心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和长远发展,又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来克制将自身价值理念强加于人的冲动。在利益冲突时,相互礼让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原则。这种为对方着想的伦理本位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应该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一个核心概念。

2.见利思义、互利合作公道精神的人类共同价值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是中华德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蕴含了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价值理想。中华主流传统文化主张“天下为公”,把公义置于私利之上。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修身之道,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当然,这并非不考虑利益,而是说获取个人利益要在符合公义的前提之下,将义作为行事的衡量和取舍的标准,摒弃那些不合于公义、损人利己的做法,以义驭利,先义后利,进而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崇尚公义和互利的价值观契合了世界和谐发展、相互依存的需要,并已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认同,丰富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它尤其适用于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中。当前世界许多冲突源于“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各方均以己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只关注一己之利,忽视对方利益。更有甚者,不讲公道,恃强凌弱,横加干涉,从而造成长期的冲突和不稳定。所谓公道精神其实质就是均衡考量各方利益,通过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来保证人类整体发展和各方长远利益。宣扬“见利思义”“互利合作”的价值观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即主张各方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为公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体现了兼顾各方利益和整体利益,把蛋糕做大,共享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望,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基础。

3.礼乐教化的人类共同价值

礼乐教化是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中既富东方特色又具世界共同价值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生活化、艺术化的仪式来让人亲身感受和实践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情感,进而从精神层面影响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礼乐之中蕴含了和谐的道理,其理想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而又和乐相处的大同社会。这就必须以礼“别序”,以乐“统同”。“礼”用以区分不同关系,认可多样性和差异性,体现了尊重差异的共同原则;“乐”则用以调和各种不同的声音,反映了“和”的道理。因此礼乐教化其价值内核体现了反对以武力相威胁,而倡导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理想。

礼乐教化对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价值内容层面,还体现在其方法特征上。礼乐教化是一种独特的德育方式,以情感认同、美的熏陶与环境影响来实施道德教育,重在从整体上“化”人或“育”人的过程。相较单纯的价值观灌输或说教的教育形式,礼乐教化融合了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格,因而更容易被接受。这种富有东方文明特征的德育方式丰富了当前世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播。事实上,西方擅长于使用电影、电视节目、小说、音乐、体育等文化艺术方式传播其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强大文化软实力;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扬礼乐教化的德育传统,综合运用基于人文艺术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等教育传播方式增强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推己及人”与“修己安人”的人类共同价值

“推己及人”是基于共同人性的德育理念与方法,而恰恰是共同的人性基础让“推己及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人性论是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整个中国传统德育的思想体系都是建构在对人性信任和期待的基础上[7]。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故德育方法应该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不是采用强加于人的方式;其方法上注重感化,主张人们用仁爱之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推己及人,由爱家人到爱社会到爱天下。这种由己及人的自我教育方式与现代心理学、道德教育理论主张的移情颇有相通之处,具有坚实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它能激发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不仅对在全球化时代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助益,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很高的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遏制当前世界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以邻为壑的做法。

与“推己及人”密切关联的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治理原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德育思想的贡献。中华传统德育文化强调克己修身,反求诸己,成己成人,修己治人。也就是通过强调自身的理想人格修养,进而对他人产生道德感召和影响,将“修身”与“德教”相结合,让道德成长与政治理想合一,体现出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文化传统。这种道德修养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反躬自省,即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道德检查与内省。例如,曾子就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反思的内容集中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董仲舒也提出了“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②的自律取向的道德修养准则和处世之道。这种带有鲜明东方特色的价值观和德育方式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可帮助缓解当前世界一些地区剑拔弩张的局势。用于处理国际关系,则体现在各方在出现矛盾时首先反省自身的问题,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用宽仁之心来对待他人,而不是一味苛责对方。道德上的高度自觉和仁爱之心,从长远来看,不仅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方式,也应该成为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之间相处的共同价值基础。

5.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的人类共同价值

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极富东方特色的传统价值理念。它与当前全球兴起的保护环境的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近年来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赏,对于当前世界亟需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和与消弭地区冲突、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价值。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指宇宙万物与人的身心合为一体,相互贯通,所以一切人事政事均应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与先天本性相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境地。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实际上是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反思,是道德修身与社会理想合一,对今天人类社会有着很高的启发借鉴价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盛行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世界观倾向于将自然作为征服和无节制索取的对象。这种观念虽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却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和资源枯竭等不良后果,其衍生出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更引发了人性异化等问题。宣扬和传播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也就是说,今天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而是要着眼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8],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成为人类永恒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着眼人类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元素。

顺应自然、保护环境还需要大力推广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中节制和勤俭的价值理念和修养方法。勤俭和节制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被许多国家文化所认可。古代中国文化反对纵欲奢靡,特别强调“节制”的必要性。节制并非禁欲或消除欲望。传统德育文化反对的是过分贪婪和无厌索取所引发的道德败坏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个人主动将自己的物欲置于合理范围之内。西方一些价值观以欲望为人类发展的驱动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旦超出限度,便会引发很多问题。例如,对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危机,对财富过分贪婪造成道德危机、社会冲突和战争等。中华传统德育文化所提出的“节制”和“勤俭”的观点主张用理性和道德修养来自觉控制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减少对自然和社会的伤害,是一帖难得的清醒剂。它不仅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有利于缓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矛盾。这与仁爱、和谐及以义驭利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价值逻辑体系,应该成为人类共同价值中重要的组成。

行不言之教是道法自然下的重要德育方式。不言之教主张通过做道德表率而非说教去影响社会。中国历史上道、儒两家都主张行不言之教。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而反对道德说教;孔子也提出“修己安人”,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的德育原则。因而不言之教可视为采用道德示范的方式,言传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这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更具说服力,有着无可比拟的实际效果。孔子进一步将这种方法融入他的德治思想“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即通过实施教化和在政治上实践道德原则来增加对外吸引力。

不言之教虽是我国独特的德教思想方法,但它是蕴含了以德服人、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原则,有助于缓和当前文化冲突和地区冲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及民众所接受,具有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该方法摒弃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说教或是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采用通过做好自身的事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从而吸引和影响他国人民,至“近者悦,远者来”的文化交流盛况。就此而言,在全球化时代提升中国在价值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因为每个中国人不管在国内、国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其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文化习惯都在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也决定着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全球的吸引力、认同感及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三、结 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哲学思想和德育方式具有跨时代和跨地域的人类价值,但对其内容的开发和解读需要与时俱进,在结合当前世界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心怀天下和为天下苍生的思想中的“天下”应该超越古代“大中华”的范畴而扩充到世界范围,特别是在与全球各国间的关系之中。和而不同、礼乐教化也需要注入平等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各国人民所认同。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在这些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背后,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中庸的方法论、整体性思维方式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它弥补了西方个人主义取向、过分强调竞争索取文化的不足,丰富了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人类在全球化、多元化世界共同繁荣的重要思想和必然选择。这使得中华德育文化能够成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与实现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我国在国际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

[注 释]

①这六个共同价值中和平与发展是核心,蕴含着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等思想内涵;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体现了多元统一、开放包容、平等自主的价值取向。此外,这六个共同价值是举例,不是枚举;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是一个进行时,不同文化均可对构建人类共同价值做出贡献。

②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