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爱国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支撑
2019-12-15张小枝王泽应
张小枝,王泽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并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中华爱国主义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世界之维,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强调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1](P7)可以看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非凡奋斗过程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等思想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推动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奋进的力量,是中国人民牢不可破的信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何把爱国主义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推进,使二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关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辐射力,这一思想拓宽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论视野,推动了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其价值支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爱国主义思想与国际主义思想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形势下研究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动力。爱国主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厚滋养。当今,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步推进,这些都赋予爱国主义思想新内涵。爱国主义思想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间,中国为全球经济贡献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增量,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坚定信心、主动调整,经济增速依然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2](P395)众多事实说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迫切需要中华爱国主义发出时代之声,增强文化创造力与民族凝聚力,需要不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爱国主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今天的事业。在爱国主义思想的积极引领下,经济全球化朝着公平公正方向发展,多国结成志同道合、互信友好的朋友圈,这一切将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的位置。同样道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扎根于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宽广的平台。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2](P404)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杜楠也强调:“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朴素动力,迫切需要爱国主义凝聚共识,沟通思想,谋划未来。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3]爱国主义薪火相传的修齐治平、知常达变思想将致力于让各国人民点燃信心和希望,鼓励创新,勇于变革,突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瓶颈,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
第三,爱国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对各种挑战的锐利武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2](P253-254)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当前国际关系的矛盾中,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依然广泛存在,如维护和平的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国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用爱国主义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来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无法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爱国主义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有效整合共同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爱国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激荡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爱国主义的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源泉。在世界发展充满挑战的大背景下,需要发扬爱国主义勇于担当、同舟共济的精神来校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向,把好舵盘。中华爱国主义具有整合各种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和行动的价值功能,能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整合价值共识和共同意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对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各种挑战的锐利武器。
二、中华爱国主义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中华爱国主义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增添时代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国家民族的根和魂紧密相连。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爱国主义思想也提升到更高层面,肩负更多使命。爱国主义将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与世界眼光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进程之中,拓展和深化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头活水和价值支撑。爱国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爱国主义思想。中华爱国主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价值引领、行为指南和动力源泉。从古代的精忠报国到近代的救亡图存,“每一页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不朽光辉,每一页都生动地阐释着中国人民坚定的价值追求”[4]。爱国主义思想所崇尚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德气度,其所彰显的伦理蕴含必将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呈现出协和万邦的文明特质。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爱国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寻求共享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二者的互动互融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人类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不仅有效调和不同文明冲突,而且对人类发展方向做出前瞻性预判,彰显了中华爱国主义思想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彰显了爱国主义思想的世界之维。
第二,爱国主义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远的境界与远大的抱负源自于中华爱国主义思想绵延不绝的脉魂,体现了爱国主义的远大志向和博大胸襟。中华爱国主义崇尚“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始基和价值源泉,这种爱国主义发展到现代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传统,不断砥砺着人类光明的前景。如“中美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成为最基本的判断”[5],这种判断中融合了中国和合文化的智慧。“和而不同”“和为贵”“协和万邦”等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人在处理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各层面问题时所具有的圆融通达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类命运和社会图景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语境中释放爱国主义思想的应有价值,以中国梦唤醒世界人民爱世界的基因,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满足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
第三,爱国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驾护航,它旗帜鲜明地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民族主义一旦沾染上民粹主义色彩,就兼具排他性、灭他性的特征。当前,英国公投“脱欧”与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出现了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的趋势。西方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爆发的主要因素是贫富分化加剧。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发达国家65%以上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下降。根据美国官方数据,美国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仅占全民总收入的3.1%,而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占到51.4%。”[7]贫富加剧的社会出现了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打着“爱国家、爱人民”的旗号很容易误导公众,反对者担心被扣上卖国的大帽子而不得不选择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义者非理性行为时甚至不敢作为。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一个时期以来逆经济全球化风潮大有抬头之势,狭隘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有增无减。个别国家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投下不确定性的阴影。”[8]西方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容易在互联网世界扩散开来。“民粹主义将撕裂欧洲。”西方内部的民粹主义和外部的‘民族主义’不但会为各国交流制造障碍,为世界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而且会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致力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避开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对国际新秩序造成干扰。
三、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动互融的理论贡献
爱国主义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最深刻的联合是人类心灵的契合,需要充分释放爱国主义思想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力,这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爱国主义思想为纽带,爱国主义思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平台,二者的互动互融将爱国情怀、世界眼光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拓展和深化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概括起来说其理论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合推进铸就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新辉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9]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发展,爱国主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与建设力,二者的有机融合表现为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凸显了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参与者、推动者,中华民族决不只是追求自己的一己之私,更多的是考虑整个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以世界的眼光与担当去审视未来。”[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深层次的追求就是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倡导的爱世界,这是一条凝聚全球之力谋求世界发展的新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文明话语体系增添了健康因子,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方法论启示,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铸就了中华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新辉煌。
第二,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合推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爱国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持了传统又谱写了新篇章,体现了继承基础上的融合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创新。习近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1](P9)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大同思想、变革创新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的发展,强调人的相互依赖,强调人类的利益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例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吸取了西方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因而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现实价值,产生并继续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世界影响,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时代新篇。
第三,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开辟了人类共享伦理的新境界。爱国主义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共同开辟了人类共享伦理的新境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爱国主义不断吸收其他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有益成果,扬弃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使自身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共享伦理的价值新形态。共享伦理强调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互相学习是文明健康发展之道,坚持认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每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彼此之间应相互尊重而不应相互排斥,“和而不同”的人类共享伦理文明论无疑是世界人民的福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高度,共享伦理的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步迈进,与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相承接,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共享伦理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波澜壮阔历史的凝结,是对中华爱国主义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它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世界人民的精神家园,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价值选择。
第四,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合推进为人类发展标出新坐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爱国主义理论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勾画了中国和世界发展深刻互动的新坐标,是引领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力量。当前,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正在拉开“重塑的序幕”。中国与九十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亚投行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新型金融机构产品。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全球、世界、国际四个词汇出现总次数高达106次,表明了中国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历史担当。爱国主义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就是要将中国和世界相结合,就是要实现将中国的发展机遇转变为世界的发展机遇,将世界的机遇转化为中国的机遇,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正能量,提出爱国主义智慧的“中国方案”,让世界人民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存的温度,为人类发展标出新的经纬度,为世界发展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