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误
2019-12-14董改正
●董改正
菊花素有“君子”之誉,傲霜斗雪,不合流俗,故被赋予凛凛人格。文人赋诗题咏,画家泼墨挥毫,都要表现菊的孤高标举。菊有共性,人有个性,于是,就有了“菊官司”,姑且称之“菊花误”。
《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曾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了之后,笑道:“菊花是不落的。”戏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则回答道:“你难道没听说过《楚辞》‘餐秋菊之落英’吗?”难道欧阳修也会为这件事争执?这很像文人的臆造。
“菊花误”这种事,到冯梦龙手里,王安石的反对者换成了苏东坡。说是王安石很生气,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恰逢重阳节,黄州菊花开,一夜风过,菊花满地,苏轼傻了,原来,王安石贬他至此,就是为了让他看一下凋落的菊花。
民间关于苏东坡的传说太多,也不在乎多一个,但冯梦龙的故事显然是编造的。且不说苏轼被贬黄州时,王安石已辞官归田,便是时间吻合,王安石又岂会为一首菊花诗而计较?传说中的“波是水之皮”,显然,也是不满王安石的文人所杜撰。林语堂的《王安石传》写道,后人对王安石的评说,往往是不公正的。
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相左,却是襟怀坦荡之人。在得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王安石上书神宗皇帝,解救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既与黄州菊花无干,也与王安石无干。朝云说:“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王安石人称“拗相公”,东坡豁达,荆公果决,即使表面入世,心里却是落落寡合,冷眼看世,都是菊性格。他们相左又相知,怎会上演“菊花误”呢?
描写菊花枯而不落的著名诗句有三句:一是东坡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另两句非常相似,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出一种“不合作”的冷淡,无奈但坚决,一个“老”字,可见煎熬;宋元之交诗人、画家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死”字毅然决然,“何曾”则坚决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朱淑真每与李清照并提,才华横绝,可惜所嫁非良人,一辈子郁郁寡欢,终于自尽,不得入葬。她一生追求爱,却一直在寒冷中,最终成了“东篱菊”,却绝不苟合于俗,宁愿在枝上老到不堪。而后世毁之以“不贞”“非好妇”,岂不又是一场“菊花误”?
郑思肖比朱淑真晚生了一百多年,南宋灭亡后,隐居杭州,自称“孤臣”。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他原与著名画家赵孟頫相善,赵降元后,郑当即与之绝交。郑擅画墨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处扎根。四十多年来,作一本奇书《心史》,讴歌志士,痛斥奸佞,控诉元军,死前投于寺庙枯井,350年后,大明将亡,书重现人间。后人褒贬不一,毁者称其为伪书,终于得到证明时,时间又过去360年。世有菊花,而人不识,岂不是又是一场“菊花误”?
“菊花误”多,因为人们惯看春花。今日世人不解菊花,用它布置装饰,岂不知:若是菊花愿意出镜,选择春天岂不是好?人们误会菊花越来越深,菊花也渐渐退出今日的精神语境,东篱不见了,它们在城市的阳台,于枝头老去,干枯成标本,却绝不落下,任北风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