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对婚姻中“家庭暴力”的居住空间再设计研究
2019-12-14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29
孙 佳(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29)
引言
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们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也是长辈们老有所养的港湾。家庭本应该是温馨又舒适的,而如今,家庭暴力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也从方方面面接踵而来,不同的个体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感知。如今,家庭暴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了家庭稳定和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随着国家法治体系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健全,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其也越来越重视,而国内的反家暴措施上侧重于调节和法规约束,而家庭暴力事件的制止不仅仅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制裁措施和对受害者的安慰,而是尽力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前去缓解甚至制止事情的发生。从居住空间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能够使双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变化。文章主要将心理学与空间设计学相结合,主要以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的空间布局、色彩、感知、气味等居住环境的变化来对居住用户的情绪产生影响,从根源上缓止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老龄化,二胎时代,智能家居的时代随之来临,人们迫切地希望拥有一个温馨、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居住空间,当今的住宅不仅仅要安排好人们合理的使用功能需求,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凝聚力,还要满足家庭温馨又有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使居住空间更适合家庭的生活,促进家庭的温馨和谐。
而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压力和情绪变化。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如今家庭暴力的事件的发生也是与日俱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具体的定义是:“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而近年来,随着制度体系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健全,同时,社会的加以重视以及公益的不断宣传,社会和人们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法律的约束制裁,到庇护所的建立和维护,还有社会的关爱和慰藉。然而,我们应该让暴力家庭的受害方甚至双方生活在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内,感受到私密性、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众居住空间设计和使用功能趋于从众的心理,装修风格统一化,空间布局色调相似,使用感一致,而减少了居住者的喜爱元素,降低了使用感和功能性。婚姻中暴力事件发生的环境一般都在家庭的居住空间内,空间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灯光的照明,甚至于气味和声音,都是影响婚姻中双方情绪的重要客观因素。笔者以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居住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婚姻中双方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感受,调研其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他们的心理期望居住环境为前提,并结合心理学知识在已有状态下的家庭居住空间模式,通过家庭居住空间中婚姻双方的视觉、听觉、嗅觉、感知度等方面对人的情绪进行影响,从而缓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二、需求层次理论与“家暴”家庭的情感化需求设计
1.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与婚姻中双方的需求
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了5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然而这五种需求并不是互为个体,而是相互更迭交叉,又同时存在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当人们基础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则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不同层次的各个需求都被满足时,则达到了自己的“自我实现”,会有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出现,只有人们满足了最高层次的需求层次,才会达到最高、最和谐的状态和舒适满足感。
(1)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底层、最基本的需求,包含水、食物、睡眠、出行等,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求,同样也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由于某一方或双方情绪及生理状态的不受控制,或者行为举止的不可控性,所以要尽量保证每件物品不具有伤害性,在居住空间中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也要保证受害方的生活和出行不受限制。
(2)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个体需要得到稳定的居所,安全的庇护,受到各方的保护而不受威胁,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安全保障,也就是所谓的安全需求。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婚姻生活的前提,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婚姻家庭中,对夫妻双方来讲,身体和精神都是较为脆弱的,不论是施暴方还是受害方。所以在存在家庭暴力或者其倾向的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又舒适的居住空间。
(3)当一个人满足了他生活中所有的基本需求,爱和归属的这种需求就会随之而来,这也是人们在婚姻生活中的基本心理属性。其实爱和归属感都是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双方所需要的甚至是两人相处的最重要的心理属性。从两方面来讲,就是社会和家庭的不同归属和爱,在存在问题的家庭中,由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不停转变,夫妻中任意一方都会很容易产生被排挤和抑郁感,社会的无情强压与家庭的缺少温暖,使人极易暴躁。所以在有家庭暴力倾向的家庭中,会对社会与家庭的归属和爱产生更加强烈的需求。
(4)尊重需求则是他人尊重与自我尊重,其实简单地来说就是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在现阶段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其实是非常缺少对双方拥有的尊重,尤其是其中的某一方或双方都极度缺少外界他人的尊重,极易产生抑郁自卑的心理,乃至引发暴力的行为。
(5)自我实现需求是人需求发展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的需要,是人对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逐,是使人的欲望与价值得到实现的动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对于存在问题的家庭,不乏有些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体现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家庭中的存在价值,而产生要突显自己,在家中利用偏激的方式成为家庭的主宰者的人,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实质上得不到的自我实现需求,来满足自己扭曲的心理。
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平凡的人同样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在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需求,然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空间环境要满足这种需求,才会有更好的生存体验,从视觉、感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任何方面去影响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作为一个极特殊的群体,在最贴近自身的居住环境上需要温馨、细致有人性化的设计,才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慰藉,感受到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2.情感化的设计需求
《心理学大词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无法逃避的,人的情感活动属于知觉情感,他依赖于大脑的知觉驱动和思维驱动。人本身的需求和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催化因素,他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当人和人相处,人与环境产生互动,满足随之引发的“精神能量”时,就会自动地发出人体本身的反应方程式,就像一个开关,激发出强烈的正面情感:就像爱、快乐和依恋等,从而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正面情绪。反之亦然,使人的情绪低落,焦虑,乃至会产生视野狭隘,甚至发生暴力现象。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空间体系和环境,同样环境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情绪变化。
三、居住空间环境的反“家暴”设计
居住室内空间在空间意义上其实原本是一个“孤立系统”,但是,由于居住者在生活中一直持续与家庭居住空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它就可以成为影响人体系统作出反应的客观环境。人体的系统可以通过居住空间环境传递出的信息交换心理层面的负面信息,从而平复心理上的焦躁或暴力情绪,来产生积极的正面情绪。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在居住空间中,可以通过改变居住空间的形式或细节,来影响家暴家庭的家庭成员情绪和心理,缓止甚至避免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1.基于生理与安全需求的空间环境反“家暴”设计
勒·柯布西耶曾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到:“房子是住人的机器”,这句话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和质疑,但实际上,笔者认为对这句话最好的理解应该是深入领悟作者在书中所作的解释:“沐浴、阳光、热水、冷水和可调节的暖气以及保藏食物、卫生、良好比例的美感。”其实这一切,才是一个居住空间的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客观环境因素。
在存在家暴问题的家庭中,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减少受暴力一方所受的伤害,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据资料统计,目前,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而在调查研究中得知,很多受暴一方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空间,减少家中可能产生伤害的物品,因他们并不愿放弃家庭。
现大众居住空间设计布局和使用功能趋于从众心理,装修风格统一化,使用感也趋于一致,而降低了使用感和功能性。家暴家庭作为特殊的使用群体,就要避免正常空间及物体的大众样式,减少尖角、坚硬的材质以及易碎的材质,减少可能成为暴力事件“帮凶”的用品存在,在满足家庭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多采用软包的装饰方式,现如今的大众趋于设置电视背景墙,同时以比例镜面装饰为居多,而针对于有暴力的家庭,则应尽量避免其出现的情况,以圆滑的转角、亲肤的软装布料进行设计,不仅在客观条件上减少了“帮凶”的出现,同时,柔软的材质和曲线的视觉冲击,会分别对受众群体产生温馨和安全的心理暗示,从而从心理和客观环境条件上来尽量避免事情的发生。在客观的居住空间条件中,以基本的家庭装修装饰来讲,针对家暴家庭,在满足生活功能的前提下,多以圆润转角形状方式应用到空间布局和家具设计上,减少硬质材质的出现,多以柔软的布料材质或软装形式应用,给受害一方尽量在心理上和居住空间上提供一个正面温馨的无危险性环境。
将智能化的家居设计引入家庭居住空间中,针对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借助智能化的设备,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来实现暴力家庭的安全性生活体验。智能识别系统中,包括语音识别、面部识别、行为识别等的运用,可以随时监测到暴力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对其进行防范措施,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暴力家庭在发生暴力行为之前,独伴随着争吵和冷战,在前期冷战的情绪影响下,长期待在同样的居住空间,会使人更加焦躁。所以,在智能系统对争吵声音分贝的识别后,在家中播放舒缓的音乐,甜美的气味,甚至自动播放提前设置的两人之间的甜蜜回忆,通过听觉、嗅觉、视觉的的冲击,主要对暴力一方的生理、心理情绪产生影响,从而缓止暴力的发生,保证受暴方的安全。
2.基于爱和归属感的居住空间设计
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空间的布局、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设计,都是影响室内设计的重要因素,重点是不同的设计手法会使使用者的生活感受和生理心理状态产生变化,所谓的安全性设计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安全,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安全感,当心理减少了负面情绪的产生,随之而来的负面行为也会减少。
人们的居住空间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人是完全处于被空间包裹的状态,人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周边的环境中,舒适的环境会驱使人从负面情绪转移到舒适而又欢快的空间感受中,从而从负面情绪转变到正面的积极情绪中。人们生活在室内环境中,居住空间的影响可以对人进行干预最大的特征是可以联结人所有的知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一系列的感官,比如,灯光、色彩和陈设可以调动人的视觉,材质的运用触摸可以调动人的触觉,环境和音乐可以调动人的听觉,空气气味、植物可以调动人的味觉等,只要人们可以在空间中有所感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会产生在这个空间被属于的归属感。
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人是由于社会工作的受排挤而引发的不满,回到家中感受不到温馨和归属感,而产生更焦躁激进的情绪。在这样的家庭中,要通过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灯光的设计来给使用者以温馨的归属感,使其得到放松和愉悦。材质本身和纹理是人体能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木制品和布料织物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而陶瓷、玻璃则给人以冰冷和笨重的感觉。有研究表明,木质材料由于本身天然的生长特性,与人有天然的亲和感,同样会使人得到放松。在居住环境中,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语言,它的物理效应、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都对居住空间着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应多采用明快的颜色,比如黄色、绿色,给人带来心情愉悦的感觉。同时医院的白色与蓝色多给人以平复情绪、安抚心灵的心理感受。但在色彩设置的同时,要注重使用者本身对色彩的偏好理解才可以事半功倍,来通过色彩改变使用者的情绪,缓解家暴家庭中暴力事件的产生。
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是家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暴力方内心抑郁与外界的不受尊重,使他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发泄的方式,所以家中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实际上这类人群真正需要的是发泄的空间和合理的发泄方式。在存在家暴的家庭中,设立虚拟空间是很有必要的,虚拟空间在这里指两种,一种是精神的栖息地,使他的情绪得到放松,变得愉悦;而另一种就是所谓的泄愤室,通过网络游戏,或者体力发泄的方式使整个人得到释放,也是对人很好的一种发泄方式。而两种情况针对的人群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而实质上的目的是一致的,发泄负面情绪,使人达到平静的心理状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样既保护了受暴力一方的心理安全和身体安全,又使暴力一方得到放松和家庭的归属感。
总结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概念。空间为使用者服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需求创造出适合人们的生活空间环境。设计者的任务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按照转化规律去进行创作,积极促进这个转化向更理想的境界发展。在当今和谐的社会,我们应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让每个家庭都是和谐美满的,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这类特殊的使用者,他们对安全,对爱和归属,对精神社交的心理需求超过了普通大众,设计者考虑到不同的使用人群做出不同的设计,使负面、抑郁的情绪得到缓解和积极的转变,注重家庭暴力家庭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综合考虑空间的软装硬装和智能化的应用,来缓止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将家庭暴力的家庭也打造成既可以引导、调节情绪情感,又可以使情感得到承载满足,使生活过得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