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愿做一个吐血而死的“精卫”
——《冯骥才》文化保护三卷本读后感

2019-12-14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冯骥才古村落

王 淼

“知识分子要有‘先觉性’”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作家,他写知识分子生活、市井文化、近代历史的故事都很经典。他匠心独运,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他有许多篇文章入选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连小学生都对他很熟悉。

新世纪初,冯骥才先生以天下文化兴亡为己任,“把书桌搬到了田野”,和时间赛跑,投身于祖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他奔走呼号,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汇集各路仁人志士,寻找民族精神的依存。他的文化自觉、忧患意识和切实的行动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十多年来,冯骥才以文化人的情怀、担当和对当下文化现状的关切及忧思,经常成为舆论焦点。

我对冯骥才先生非常敬佩,也一直关注着媒体对他的追踪和报道,关注着他的动态。他出的书很多,但凡我在书店里看到他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著作,一般立即就会买上一本,譬如《思想者独行》《中国传统村落拨打120》等,但很遗憾,一直囿于工作忙乱顾不上认真拜读,往往只是先翻翻目录,读读前言后记,等待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再认真领略和品读。

2016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冯骥才》,洋洋300万字。其中分两个部分:一为“诗文书画”,三卷;二为“文化保护”,分为《思想》《行动》《田野散文》三卷。冯骥才先生说,这三卷“具有现实意义的最新的东西,也是这套书的最大价值”。

冯骥才先生作为当代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倡导者,提出了一系列文化保护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起到了重要作用。《冯骥才》“文化保护”三卷,对冯先生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观点、理论、言论及行动,进行了梳理整理,系统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文化遗产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许多篇什是新作、近作、力作,在社会上引起过热烈反响。

“民间文化在田野不在书斋”

身高1.92米的冯骥才先生始终站在抢救民间文化的第一线,多年来一直奔走于全国乡间田野,实地调查寻访民间文化遗存,辗转联系散佚各地的老艺人,并不断提出抢救、保护、利用的建设性意见。

已届古稀的冯骥才,带动着更多人加入到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从承担起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从过去的单枪匹马到民间抢救工程队伍的逐渐壮大,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他用行动说服了那些过去的冷眼旁观者,也带动了一支又一支民间文化保护队伍。

凭着那份韧性和激情,他整天往农村跑,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掀起了一股全国范围内的乡土文化热潮。现在,“冯骥才”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成为一项文化行动的标识。

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为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发声。2002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的近十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十年历程中的艰难和辛酸只有冯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以卖画来从事他热爱的事 业。进行盘点,以认清自己的家底,从中找到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基因,不使自己迷失于全球化的斑斓又芜杂的洪流中。

“我特别痛恨‘旧城改造’这个词”

纵观中国大地,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一座座风貌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凝重的历史沧桑,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述说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骄傲。

但是,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冯骥才是著名的城市文化保护者,他特别强调城市文化历史性和空间性的统一,重视城市文化的时间意义和空间价值。冯骥才对天津这座城市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天津的历史文化在他看来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而构成的一种“奇异的创造”。冯骥才痛惜天津旧城遭遇“建设”性破坏,他将信念化为行动,通过文化“抢救”和文学创作来记录和描述天津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当代中国文人的智慧、良心和使命。

冯骥才先生忧心忡忡地问: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仅仅是将“老房子”拆掉换之以高速公路、五星级饭店和高楼大厦这么简单吗?冯骥才对“旧城改造”这个口号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我特别痛恨‘旧城改造’这个 词!”

冯先生说: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文化可以打造吗?”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

冯先生批评说:趋同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我们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搞得似曾相识。“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的悲剧。“千城一面”会让后代以为我们没文化,他们会说我们无知。

冯骥才先生强调:为了不失却传统和保证传承,必须抢先对各个城市和地域的文化遗存

“中国传统村落正在拨打120”

近些年,冯骥才先生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都在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

冯骥才觉得,中国社会正在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化,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

据2000年统计,中国共有371万个自然村,2010年剩下263万个。大约每年有9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消减80—100个村落。传统村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DNA。村落若没有了,乡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就没了,这是国家的重大问题。

2012年4月,在冯骥才的倡议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颁布了第一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将保护传统村落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至今已经评了四批,一共是4153个传统村落。这是从全国200多万个自然村里挑出来的各地传统村落的代表,可以说,这是传统村落现有的精华。

冯骥才大声疾呼,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但在城镇化大潮中,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正迅速消亡,保护刻不容 缓!

冯骥才先生呼吁,传统村落并不只是供这代人消费,还要留给后代,不能让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村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被破坏。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请珍惜古村落的每一片羽毛,呵护文化根脉,延续古村历史。“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他认为,传统村落若没有人了,变成空巢了,也就死了,而古民居保护也要有生活气息。

“‘非遗开发’一词必须反对”

这些年,非遗保护如火如荼,但是在“非遗热”中也需要冷思考。对于非遗产业化、非遗进入市场、非遗开发等调子,冯骥才先生直言要慎提,并直言反对“非遗开发”,强调不应把非遗推向市场。他说,“开发”这个概念是绝对不能使用在文化遗产上的。国际上对文化遗产使用的概念是保护和利用,利用是能获得经济利益的,但利用的主要目的是发挥遗产良性的文化作用和精神影响。而开发是粗鄙的态度和做法。文化遗产一旦进入开发,就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被扭曲、改造,使其面目全非或名存实亡,这其实是非遗当前面临的最大破坏。

冯骥才先生说,开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经济效益,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理想的非遗保护方式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要保护地域性,也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天津杨柳青年画要是做得跟苏州桃花坞年画一样了,那就不是杨柳青年画了。各地的刺绣、剪纸全都一窝蜂复制《清明上河图》,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地域特征。第二,要保护它的手工性。一些手工技艺项目,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嫌手工慢,就不用手工做了,开始用机器,这等于从农业文明变成了工业文明,把自己的文化符号全弄丢了。第三,要保持它的艺术特征,基本元素不能丢,像民间音乐里加了好多电子配器是不行的。

中央强调要加大保护力度,让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给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触动。冯骥才说,在无度的旅游开发中,许多原生态的东西正在退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城市建筑风格与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现在看来,还是个未知数。冯骥才说:“可以开展旅游,但前提是不能破坏它。”他认为,从旅游本身的利益来讲,越是保持原真性,越是保持原来的历史财富,得到的旅游价值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这些积淀了千百年的古村落,不能让我们一二十年就给糟蹋 了!”

“守护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责任和文化的危机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目标。“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人们没有自觉的时候,知识界一定要有先觉的思想,有我们的理念,有我们的思考,有我们的行动,有我们的方 法。”

冯骥才先生兼有作家的激情、学者的深刻和社会活动家的感召力。冯骥才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对社会责任性的关切和思考,是我主要的工作,也是我每天最重要的生命内容。在我对社会的思考中,无疑是专注的、执著的,当然也是坚强的。”

知识分子要有“先觉性”。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情感、对文化的情怀。一个思想一个行动持续十多年不肯更改,让冯骥才的文化遗产保护终于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行动支持了他的理想。《冯骥才》的300万文字所体现和塑造的,正是这样一个时刻肩负使命的永无止息的冯骥才。

文明的传承就像火炬传递一样,每一代人接过火炬,都要尽力不让火炬灭掉,还应加倍地让它发光,交到下一代的手里,这样才能放心。冯骥才先生说:“为了保护祖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我甘愿做一个吐血而死的‘精 卫’。”

冯先生的话有点悲壮。精卫鸟是填海填吐血累死的鸟,就是说呕心沥血死了,死后还要继续血花溅作红心草,就如树根在地下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树冠的辉煌。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冯骥才古村落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