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的要义:人的生态生活方式及其转型

2019-12-14王成华

桂海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明转型生态

□ 方 芳,王成华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2.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又是与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密切相连的。人类祖先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以地域、血缘、家族等为单位结成包括氏族、部落、民族等在内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经验丰富的人受到人们的尊崇,形成以“人的依赖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转型到工业文明,资本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对物的依赖性”的生活方式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历史地看,无论是人的依赖性生活方式,还是物的依赖性生活方式都是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相一致、以人的片面发展为代价的,因而是依附性、非和谐、非生态的生活方式。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扬弃,人对物的依赖性生活方式将被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态生活方式所取代。所谓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态生活方式是最符合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发展要求的、最合乎人的本性的、也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健康的、重生存轻占有的生活方式。

当代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迫切需要人从自然的统治者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突破工业文明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性生活方式的束缚,向自由个性、健康良好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置于以和谐、共享、绿色为特质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保障人的生态生活方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义,也是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构筑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时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一、以新时代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

人的生态生活方式首先是指绿色、和谐、共享的生活方式,即超越片面追求资本增值的逻辑,通过倡导生态实践观,注重生态生产力的提升,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人、自然及社会之间有机统一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为构建人的和谐、绿色、共生、良性的生态生活环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发展的动力转型、发展的矛盾处理、发展的环境保护、发展的空间拓展及发展的成果分配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大胆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2]58,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好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等攻坚战,使经济建设与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保障人民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型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不断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协调发展着重解决的是区域、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矛盾,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开放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内外联动达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互进互促,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归。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人的自由全面文明发展为根本宗旨,避免工业文明条件下见物不见人、片面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人的生态生活方式根本转型。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3]30为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产业受到猛烈冲击的现状,新时代物质文明建设要继续坚持以和谐、绿色、共享为特色,保证经济的平稳、高效、可持续发展,使人们从发展中不断获得幸福、获得快乐、获得满足,为使人从片面强调占有的、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非生态生活方式向重生存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生活方式的顺利转型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

二、以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

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根本特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公民的民主权利都能得到充分尊重,人人都能生活在各项法律制度及规范齐全、运行通畅的新型政治生态环境之中。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应围绕着人的各项民主权利,着重强调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构建清正廉明政治生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以满足人们对和谐、良好、高效、廉明的政治生态环境的诉求。

首先,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全面改革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强调必须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4]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表明,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开辟的根本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病,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2]49,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全面系统的改革,加强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其次,继续加强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5]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3]37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器,因此必须不断加以巩固。

再次,继续加大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极大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着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国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与党的领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3]38-39总之,在新时代,应继续坚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推进各项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制度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和谐、良好的生态生活方式提供必要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三、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

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说到底是人的生活理念的转变。通过根本转变包括人的生活目标、生活意义、人生价值等在内的生活理念会为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23因此,在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提供的理念支撑和文化动力。

新时代精神文明首先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指出必须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使文化建设有利于人的生态生活及其发展,这为反思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促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一贯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根本改善的过程中创立了可歌可泣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中所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追求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态生活方式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为新时代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

其次,新时代精神文明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吸收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中华优秀传统的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生活思想,如儒家关于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诚信至善、贵和尚中等和谐生活思想、道家关于道法自然、万物一体、无为而治、安时处顺等自然生活思想及中国古代诗词当中蕴含的物我相忘、回归田园、淡泊优雅、怡然自得等诗意生活思想等,这些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为新时代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恒久的动力。

再次,新时代精神文明要植根于生机勃勃的大众生态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众生态文化建设事业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所谓大众生态文化是群众喜闻乐见、又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对大众的认知、理解、价值观产生着最贴近而深刻的影响”[8]的文化。大众生态文化建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正是在大众生态文化的影响下,健康、良好、丰富多彩的生态生活方式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纳,随着生活内容愈加多样化,人们的身心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熏陶,这为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构建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主体基础。因此,通过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生态文化建设,可以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提供不竭的活力源泉。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引领人们向积极乐观、健康良好的生态生活方式自觉转型。

四、以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推进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

公平正义、和谐友爱的社会一直是人们热切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生活非但要丰富,而且要真理化、艺术化、良善化。总而言之,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个人与个人无论在理智上、情感上、行为上都能彼此融合,恰到好处。”[9]但是,以剥削、掠夺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化三改造”等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有了很大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坚持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重点,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文明新形态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不同于以往一切旧的文明的突出特点在于中国共产党所遵循和实践的是面向全体中国人民‘美好生活’(体面、有尊严的)的价值期许”。[10]

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处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他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千头万绪的民生建设工程中,他突出强调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在湖南调研时,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他指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扶贫政策进行科学分类,制定精准扶贫的具体操作办法,该精准到户的一定要精准到户,该精准到群体的一定要精准到群体,防止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1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份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3]23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优先解决老百姓所关切的民生问题,促进教育事业改革,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扩大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及执政党等各方面建设的顺利进行铺设安全可靠的保护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推进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冲突、对抗的非生态生活方式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融洽、相互包容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能否顺利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和谐的自然生态建设,打破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隔离,使人能全身心地拥抱自然、感受自然,从而获得宁静的心绪。为此,不仅仅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和合理布局,更要以环保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法治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以此保护自然、和谐的生态生活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3]由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超出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范畴,还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的发展与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摒弃西方工业文明仅仅追求资本增值的非生态、反生态发展道路的弊端,使中国走上新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和谐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存,营造最适合人居、自然绿色宁静美丽的生态生活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新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要继续坚持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目标,开拓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倡导个体、自然、社会一体化的生态经济价值观,阻止片面追求资本增值、忽视生态保护的工业化对人们和谐生态环境的破坏,满足人民对空气清新质优、环境宁静美丽、纯净、无污染的生态生活空间的需求,为人的自然、绿色、和谐的生态生活方式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支撑。同时,还要加强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培育绿色价值观,为生态文明转型提供思想引领与观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14]

由上可知,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顺利转型不仅直接关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是人类向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转型的必然要求,涉及到发展理念、制度设施、思想文化、社会保障、自然环境乃至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到社会主体等各个层面的共同推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包括新时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文明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的生态生活方式转型奠定牢固基础。从社会个体来说,要主动转变观念,摆脱重占有轻生存、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非生态生活方式的统治,自觉践行绿色、低碳、节约的生存观、消费观,亲近自然,呵护自然,拒绝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两无”(无所不能、无所不欲)理念及“两高”(高消耗、高配置)生活观,树立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两有”(有所敬畏、有所不为)理念及“两低”(低碳、低配)生活观,实现由“经济人”“消费人”向“生态人”“自然人”的转型,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存共荣结合起来,从而为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最为关键的主体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转型生态
请文明演绎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转型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