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9-12-14纪中强王冰

桂海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党员干部道德

□ 纪中强,王冰

(1.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人无德不立,党无德不兴。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的总要求,并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明确了原则和方向。党内政治道德是指党员干部在从事各类政治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作为一种软性约束,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具有塑造党良好执政形象、规范制约权力、引领社会风尚的功用。同时,也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升党执政形象的现实需要

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就是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做到“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能够始终坚守党的信念、宗旨,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展示党的作风和执政形象。党的执政形象固然需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塑造与提升,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道德水准更能代表和影响党的执政形象,也是人民群众评判党执政形象的基本依据。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评价党的执政形象时,不是抽象地而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具体表现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还代表了党组织的形象。如果党员干部能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就能够在人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执政形象。对于一个执政党而言,良好执政形象的塑造决非一日之功,也决不能仅仅依靠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政治道德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使党员干部在道德层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一个标杆。党的执政形象关乎党的公信力,一旦丧失就很难恢复,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而,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绝不是在做“虚功”,而是党提升执政形象的现实需要。

(二)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行使公权力、预防腐败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19-20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而是兼具执政党和领导党双重身份,党拥有的权力大,肩负的责任也大。在执政过程中,党所拥有的强大公权力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行使的,这样一来,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就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权力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行使得当权力能够成为为民谋利的工具,反之,则可能被异化为祸害人民的手段。而权力又往往是“任性”的,一旦拥有权力,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用到极致。“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力则绝对地腐化。”[2]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转化为执政党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器”,由人民的公仆堕落为人民的“公敌”,极大地败坏了党的执政形象。实践表明,单纯依赖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滥用、私用等权力异化问题,并有可能会陷入“制度依赖”的陷阱中。也就是说,制度不是万能的,假若一名党员干部在政治道德方面存有严重的问题,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不能防止他去做坏事。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一步步地堕入各式各样腐败的深渊当中,从根本上说是政治道德这个“阀门”出了问题,人性中恶的一面失去了政治道德的约束,党性也随之被抛到了脑后,自然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因之,只有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建设,通过党员干部的“内省”和自我教育,才能筑牢不想腐的“防火墙”,预防各类腐败案件的发生。

(三)匡正社风民风,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

考察一个政党是否善于治国理政,不仅要看她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要看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如何。可以说,社会道德风尚如同一个“风向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得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成效满意度高,社会道德风尚必然也好。反之,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时常听到人们发出“世风日下”的慨叹,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现象。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人们对社会风气的评价反而降低了呢?这当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党内政治道德建设那里寻找答案。显然,党风和社风民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如果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弱化,党员干部“失德”现象严重,必然会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和社会道德风尚的败坏。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不仅有助于改良党风政风,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善的社风民风。

(四)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内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其实质是规范权力的运行,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民服务,保持公权力的内在善性。不可否认,当前党内存在的饱受诟病的腐败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其中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弱化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显然,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需要健全制度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唤醒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打牢拒腐防变的“防护堤”,以此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抵御住各式各样的诱惑,既能做到勤政,又能做到廉政善政。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内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提升党的公信力,重塑党的光辉形象。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才能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做到“有耻且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在事关党性原则的问题上守得住底线。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发挥着规范政治关系和约束政治行为的作用,它比党内法规制度更具有内在的权威性和持久的政治心理效应,是提升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达到历史高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受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与难题。

(一)受各种不良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复杂多变而又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和碰撞,党内政治道德建设难免会受到西方异质政治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子和党内不良亚文化的侵蚀与影响。

首先,西方异质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渗透与冲击。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经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的旗号,把经过精心包装的西方价值观念输入到中国,并以此诱使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观念,疏离对党的政治情感,降低对党的政治忠诚度,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干扰破坏党的政治道德建设。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的所谓非政府组织和形形色色的基金会,采用思想浸淫、政治拉拢、利益引诱等方式腐蚀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将来有可能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青年党员干部,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兜售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道德观念。可见,西方异质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层次的,我们绝不能低估其危害性。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子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家长制”作风、“关系”文化、“送礼”文化等封建意识的负面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如彭真所言:“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残余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有的人在没有当‘长’的时候对民主和法制还觉得重要一点,当了什么首长就对民主和法制不那么热心了,甚至有点嫌麻烦了。切不要低估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3]可见,以纲常文化为基础的封建政治道德思想,缺乏现代政党强调的民主、平等和法治观念,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格格不入,但由于历史强大的惯性作用,“在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时,想使它在所有人的意识中一下子消灭是做不到的,还会有少数人留恋过去。”[4]“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新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但一些陈腐的旧观念、习惯势力却仍然顽固地束缚和影响着党员干部的头脑,这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此外,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还受到党内不良亚文化的制约。党内不良亚文化是指与党内主流文化相悖,违背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要求,并严重损污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学、官场术、厚黑学和潜规则等。不良亚文化败坏了党风政风民风,是侵蚀党员干部健康肌体的病毒,是滋生各类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囿于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子与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党内体制机制的一些缺陷和漏洞,党内不良亚文化滋生蔓延的土壤依然存在,不仅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而且制约了党内政治道德建设。

(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瞬间被激发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与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然而,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在发挥其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使党内政治生活蒙上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视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因之,权力异化、设租寻租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党内不断滋生蔓延,道德的防线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发挥好市场经济积极因素的同时,降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我们党不得不思考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三)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固然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行之有效的政德教育,以增进党员干部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信念。但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教育和自觉性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制度缺失或有漏洞的话,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便难以形成。仅仅依靠自律性的道德约束,对少数人可行,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期内可行,但长时期不行。缺乏制度支撑的政德建设往往会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失德”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力度,近五年共出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八十余部党内法规,为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专项法规制度还没有制定出来,相应的教育、评价、监督和奖惩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备,且现有的相关制度原则性的规定较多,而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制度较少。不可否认,“制度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

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需要消解不良文化的影响,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发挥好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同时,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强化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硬约束。

(一)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要坚持“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营造一个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所谓“破”,就是要破除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的政治文化。一是要破除封建消极文化因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文化基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广大的党员干部也不能置身于外。事实上,我们会经常发现,尽管一些党员干部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工作中当然就不能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而是以高高在上的“长官”自居,把手中所拥有的权力作为搞特权的私器,时常做些违背党内政治道德的事情,败坏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执政形象。封建消极政治文化当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需要教育党员干部认清其实质与危害,在全党范围内形成一种反对其存在的环境,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封建消极政治文化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二是要破除资本主义消极文化因子的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并以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幌子,利用一切机会宣扬它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制度文化,试图以此影响和迷惑我们的党员干部。对此,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保持政治敏锐性,认清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本质及其不良影响,通过改进教育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多种方式抵御其对我们的渗透和侵袭。

所谓“立”,就是要在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过程中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贵在建设,关键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内核心价值观引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6]首先,教育是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我们的党员干部进行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将对党忠诚、以民为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念内化为党员干部内心的信仰。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不同情况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虚”的东西做实。要把自我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实现道德自省的根本途径;其次,践行是关键。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的“虚把式”,关键是要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党员干部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总之,以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抓手,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注重成效。

(二)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当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是在一个复杂、多变和逐利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难免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一个鸡蛋放在糖水里,它就会变成甜的,放在盐水里,则会变成咸的。同理,一个人身处不同环境也必然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面临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执政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验,广大的党员干部无疑会遇到金钱、权力和美色等各式各样的诱惑。当然,我们也不能单向度地认为市场经济给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带来的只有挑战而没有机遇。事实上,市场经济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影响如同一柄“双刃剑”,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在以“利益至上”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确容易滋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道德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简单地归因为是市场经济的原罪,其实,市场经济不仅具有逐利性的特征,它还能催生诚信原则、服务意识、法治观念和敬业精神等道德品格的养成。显然,市场经济所强调的道德原则和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所要求的诚实守信、服务人民、民主法治和务实清廉等有相通之处。因而,新形势下,我们要克服市场经济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产生的负面效应,防止其对党员干部的腐蚀;同时,还要利用好市场经济对党内政治道德建设产生的正面效应,强化党员干部的政德修养。具体而言,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教育党员干部不能把市场经济奉行的经济原则和党内政治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党性原则混为一谈。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利益至上等原则的影响,拿权力做交易,疯狂地追逐个人私利,并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一种等价交换,并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逐步违规违纪违法,最终堕入犯罪的深渊。因而,要教育党员干部不能把市场原则带到党内,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做到自省自警自励,严格按照党性原则规约自己的言行。二是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的具体化、人格化,可以让党员干部从那些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的事迹中受到教益和启示,一个榜样能筑起一座道德高地,能形成强大的场域效应,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不断集聚正能量。三是大力培育党内道德教育的载体和基地。道德教育需要良好有效的载体和基地,要发挥好“三会一课”的作用,利用好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体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宣讲党德、增强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

(三)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在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方面存在重教育、轻制度的倾向,甚至把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说教。实践表明,缺乏制度保障的政治道德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往往会陷入虚化的困境之中。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需要发挥好制度的支撑保障作用,并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要培育党员干部敬畏制度的意识。受传统政治中“人治”观念的影响,我们党内部分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淡薄,对制度缺乏足够的敬畏心里。而制度意识是保障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从心理上都不把制度当回事,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那么,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稻草人”。培育党员干部敬畏制度的意识,一是要靠教育。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养成按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时时处处用制度提醒和约束自己,把欲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要在党内营造尊崇制度的环境。环境能够改造人。如果在党内能够形成遵守制度者受表彰、违反制度者受惩罚的良好氛围,发挥好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的作用,党内就能够形成敬畏制度的风气;三是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通过运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严格周密的监督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对制度的敬畏心理。

其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必然要求“有规可依”。应尽快制定一部党内道德建设的专项法规,解决法规供给不足的问题,运用法治的方式惩处逾越道德底线的党员干部,而不是仅仅将党员干部的“缺德”言行局限在道德谴责层面,要使党内道德建设具有党内法规的刚性约束力。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法规制度的制定,应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相关领域学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做原则性规定或者大而化之,应尽可能的使制度具体化、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除了制定党员干部政治道德准则外,还需制定道德评价、道德奖惩、道德监督等法规制度,形成科学、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

再次,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缺乏执行力也会流于形式,成为“稻草人”,不仅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党内道德建设制度化,就是要使相关的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给任何人“开天窗”,也不搞“下不为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道德本身是一种软约束,如果不与制度的硬约束结合起来,或者制度缺乏执行力,党员干部在利益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就有可能“失德”。因而,只有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才能步入制度化的轨道,做到“有规必依”。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监督体制机制。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政德不彰、道德沦丧的问题接连出现,折射出党内政德建设监督体制机制的缺失。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完备的监督体制机制在党内政德建设中发挥着“防火墙”的作用。党内政德监督体制机制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内组织监督,还应包括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党员干部代表党行使的是公权力,是党的“形象代言人”,关乎党的道德形象。实践表明,我们单纯地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性,解决不了党内政德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而,需要设计严密的道德监督制度,编制一个监督的大网,规约党员干部的言行,让“缺德”“失德”的党员干部无处遁行,依规依法受到相应的惩处。

综上,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增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需要遵循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规律,深入分析影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多方面探求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党员干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