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废弃物异位发酵床失败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9-12-14李金容杨忠国刘新尚卫敏
李金容,杨忠国,刘新,尚卫敏
(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重庆 401120)
2017 年,渝北区引进该项进行试点示范,以便后期大力推广。但事实上,该项技术在渝北区的推广效果并不满意,现将结合实际失败案例并进行相关实验探析失败原因和解决措施,供使用者参考。
1 案例
唐某,常年存栏生猪300 余头,一直想扩大规模养殖,长期以来深受养殖污染治理难题的困扰。2017 年10 月借助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修建了80m2的异位生物发酵床舍,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2018 年2 月初,发酵床开始运行。起初,状况还比较让人满意,7 月15 日,笔者在对该养殖场巡查过程中发现,该养猪场的发酵床已经出现股刺鼻的臭味,苍蝇,蚊虫乱飞舞,料床底部残留不少污水,粪便混杂在垫料中根本没有被降解,板结严重,发酵床早已“死床”,形成一个新污染点。业主说,半月前天气太热,冲洗圈舍次数增加,污水产生量较多,曾咨询过发酵菌厂家业务员说如果多加发酵菌是可以分解粪水,于是就添加发酵菌,将多余的粪污全部喷洒在发酵床上,没有过几天就发现发酵床的气味越来越大,确实太忙了,就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原因?
2 对比实验
由于异位生物发酵床在渝北区尚属一个新推广应用的实用技术,积累的数据资料较少,为此2018 年9 月笔者利用该场在项目的支持下开展近7 个月2 轮的对比实验,收集相关数据,以期探明该项技术在我区失败的原因。将100m2的发酵床改建成5 个20m2的小发酵床。分别为A、B、C、D、E 发酵床。除E 床外,其余发酵床垫料厚度均1.1m,发酵菌数量等均一致,按照操作规程计算每天粪污喷洒量。A 床喷洒当天产生粪尿混合液,B 床喷洒当天产生粪水混合液,C 床喷洒经过在粪污池存放一周以上的粪尿混合液,D 床喷洒当天产生粪尿混合液,E 床垫料厚0.6m,发酵菌也按同比例减少,喷洒当天产生粪尿混合液。除D 床2~3d 翻耕一次外,其他4个床同步操作,每天翻耕1~2 次,如遇气温高的天气,会增加翻料次数,每三天进行影像资料记录分析对比,每3 个影像资料结合现场勘查一次。在第3 个现场勘查时发现发现B、C 床发酵效果不好,粪污降解不完善,有少量粪污存在,D 床垫料的蓬松度较A 床稍差,在对第19 个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B 床有“死床”迹象,随即进行现场勘查发现B 床已出现小部分“死床”,C 床虽然没有“死床”,但发酵效果不好,粪污降解不完善,E 床垫料湿度稍大,显然经过发酵后,水分并没有蒸发出去,而是滞留在垫料中,用温度计测量,发酵池中部的温度仅为51℃,很显然不能达到好氧彻底发酵蒸发水分的要求。在第10 次现场勘查时,B 床已经全部“死床”了,C床也开始出现“死床”,D 床板结明显,透气性较差,粪尿处理不彻底,A 床发酵正常,粪尿降解完全,垫料无异味,蓬松度适宜。适当添加发酵菌后维持A 床实验不变,B、C、D、E 重复前次试验,除了A 床的垫料仍然还可以正常使用外,B、C、D、E 的情况与上一轮基本相似。
3 原因分析
实验资料表明造成异位生物发酵床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疏于管理,不及时翻耕,造成垫料通透性差,降解粪便不充分,时间稍长就会造成“死床”;②能有效处理的是粪尿而不是粪水,外观同等浓度粪水中有机质明显偏低,会造成水分含量过高,进而造成“死床”;③异位生物发酵床使用的生物发酵剂是由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好氧型菌株复配而成,不能产生厌氧发酵,只能处理新鲜粪尿,不可以处理存放较久的粪尿液;④垫料务必要有一定厚度,至少1m 以上,翻耙深度至少0.8m 以上,这样才能够形成保温区,才能保证持续产生70℃以上的高温,将水分蒸发掉。由此可见生物发酵床能有效处理的是新鲜的粪尿,不是粪水,也不能处理已经厌氧发酵后的粪尿,发酵床垫料,翻耙也需要一定深度。
4 搞好异位生物发酵床的措施
搞好发酵床舍建设。床体应建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做到“雨污分离”和防雨防渗漏,水泥地面呈“V”形结构。坡度约为2%~3%,中线处暗埋PV 管以便渗透回流封闭储粪池,屋顶设计出气槽,两侧设置曝气管,四周墙体不低于2m,以保证水分蒸发。
做好源头减量工作,控制好日产粪尿总量,确保喷洒发酵床的粪尿新鲜和适当浓度,保持发酵床垫料水分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手捏成团但无水滴产生,切不可因水分过多造成“死床”。
把握好垫料厚度和翻耙次数和深度,冬季垫料适当高于夏季,夏季不少于1 米,不定时检测垫料下0.4m 位置温度,保证该处温度55℃以上。防止因温度过低造成“死床”;建床初期,翻耙2~3次/d,成熟后视垫料情况翻耙1~2 次/d,翻耙深度不低于0.9m。
控制好运行周期,在安全范围内及时补充垫料和发酵菌,确保发酵床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