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荣格遇见中国,在中国遇见荣格
——评申荷永教授与高岚教授之《荣格与中国文化》

2019-12-14王振东

心理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荣格心理学思想

王振东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工业化后的西方文明强势入侵,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也由曾经的自傲逐渐转向自卑,其后果延续至今。近半个多世纪,由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人类文明虽然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多重亟待化解的困境。因此,西方学者不得不自觉地反省和审视过去的西方中心论,并且试图从其他文明那里汲取智慧,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综合发展成为了未来必然的趋势。而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篇章,曾经一度受到轻视和压抑的中国文化,也开始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以至于汉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所编“中学西渐丛书”即是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化进入世界主流的历史现象,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对心理学而言,在中国本身即具“舶来学科”的性质,且如今西方心理学正“船坚炮利”,而国内的主流心理学研究尚处在对西方研究的重复性或验证性比较阶段,多是“心理学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心理学”。在现今这样一个人类文明多元开化、中国文化逐渐受瞩目于世界殿堂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心理学”?中国的心理学又如何为人类文明提供智慧?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视为继承人,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IPA)首任会长、世界心理治疗协会 (The World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主席,其理论与思想不仅在整个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深刻影响到了哲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荣格一生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但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对荣格思想与分析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到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IAAP)主席Thomas Kirsch在首次访问中国的学术演讲中说:“对荣格心理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而是卫礼贤与中国文化。”荣格的深刻见解大多受惠于中国古代哲学,他终生都对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文明充满兴趣,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帮助荣格加深了对人类心灵共同遗产的探索。在诸多西方心理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方法中,几乎唯有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如此的渊源。

由申荷永教授与高岚教授合著的 《荣格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一书,隶属于乐黛云教授主编的“中学西渐丛书(第二辑)”,该书通过对荣格思想及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详细阐释了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接纳以及其与中国各思想流派的种种渊源,系统地梳理并展现了中国文化对荣格产生的影响以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富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哲学原理。为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如何西渐,如何与西方心理学(尤其是经典精神分析)相互接纳、相互融合,从而使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互补互益的过程和结果。纵观全书,其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完整性与充分性

中国文化对荣格思想的影响渗透在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儒释道等中国众多思想流派皆对荣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各具特色,又存在交互作用。《荣格与中国文化》一书采取了完整而系统的研究视角,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内容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地厘清和把握荣格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1.1 横向结构上的研究视角

当前已有诸多专著及论文涉及中国文化对荣格及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但是这些成果或较为概括、不够系统详细,或仅针对个别问题展开。《荣格与中国文化》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荣格思想及分析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专著。

该书的内容形式以中国文化中的各思想流派为主线横向展开,不仅从表面上看待中国文化对分析心理学的影响,更是在透彻地理解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从中国儒家、道家、《易经》以及佛教等多个维度与位面上寻找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之间的交集与融汇。

书中揭示了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思想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根源,如分析心理学中核心的“原型(archetype)”和“自性(self)”的概念与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心”“执中”,以及禅宗的“悟”“无我”等思想息息相关,而荣格有关 “自我(self,ego)”的认识受到了儒家《大学》、《中庸》的影响。并且荣格提出的与传统西方的因果律迥然不同的方法论——共时性(synchronicity),则是依据《易经》的哲学指导产生。

另一方面,在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上,荣格也获得中国文化的启发。例如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技术“积极想象”以及“直觉沟通”便借鉴了老子“无为”的思想理念以及庄子“物化”的观点;在临床治疗中追求“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过程借鉴了道教内丹术的体验,而实现“对立整合”的人格转化方法受到了《易经》中阴阳八卦思想的影响;并且其推崇的“曼陀罗体验”则与藏传佛教有深刻渊源……

1.2 纵向结构上的研究视角

除了横向上基于思想流派展开叙述之外,该书还在纵向上涉及到荣格接触中国文化,逐渐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契机与过程,并对荣格之后中国文化对分析心理学的进一步影响进行了探讨。

首先,该书论述了荣格在接触与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汉学家卫礼贤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探讨分析心理学里中国文化之基因与活力的来源。正是因为与卫礼贤的接触、交往以及交流,才使得荣格为自己的思想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并最终促成了心理分析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在对荣格与卫礼贤两人的人物生平、交往信件以及重要著作的分析基础上,讨论了卫礼贤为荣格带来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深远意义。

其次,书中梳理了荣格在受到卫礼贤的影响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主动探索及在心理分析中尝试结合与应用的过程。如荣格参加“智慧学院”年会以及艾诺斯年会时对汉学积极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对《易经》、道家以及佛教的经典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探索,并将其生活环境改造得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情怀。

另外,该书还讨论了艾诺斯会议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以及后荣格学者(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和发展学派)对中国文化的继续秉承与发扬。通过作者与三派后荣格学者往来的亲身体验与深度了解,指出了分析心理学的继承者们至今都在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滋养。

因此,《荣格与中国文化》一书结合了横向与纵向的研究视角,完整而充分地分析了荣格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2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荣格与中国文化》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在于,作者发挥了在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专长,采取了文献研究、访谈调查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且相较于之前的同类研究,搜集与查阅的文献更加全面而充分,并通过访谈调查和实地勘察,获得了更加精确的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性。

2.1 文献研究、访谈调查与实地勘察相结合

首先,作者在该书写作前通过对荣格以及荣格学者文献多方位地梳理与分析,获取所需的研究内容,探索荣格思想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内容,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各种渊源。其中重点研究的文献包括荣格所著 《荣格全集》(总字数约1000万,包括《文集》20卷,《书信集》两大卷,其中包括荣格几乎一生所有的著作、演讲稿以及信件等、未收入荣格全集的著作(包括《意象研讨》《梦的研讨》《尼采讲座》《红书》以及《回忆·梦·思考》、荣格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荣格与泡利合著的《自然与心灵的阐释》、荣格的演讲稿及通信等);荣格阅读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如卫礼贤翻译版 《易经》、《老子》《庄子》《太乙金华秘旨》《中国禅法与日本禅法》《禅学入门》《禅宗导论》《西藏度亡经》等;卫礼贤所著的相关汉学著作,如:《孔子生平事业》《老子和道家》《中国文学》《孔子和儒家》《东亚: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变迁》《中国哲学》等;荣格学者的著作及对荣格的研究,如汤姆·克茨的《荣格分析师:比较与历史的视野》,戴维·罗森的《荣格之道》,芭芭拉·汉娜的《荣格的生活与工作》《灵性接触:荣格发展的积极想象》,冯·弗朗兹的《自性化过程》,梅尔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宗教》、《梦的意义与作用》和 《意识研究》,理查德·诺尔的《荣格崇拜》,埃里希·诺伊曼的《大母神》和《意识的起源》,刘耀中的《荣格与佛教》等。除此之外,搜集和研究的文献还包括爱诺斯圆桌会议每年出版的《爱诺思年鉴》、国际心理分析论坛的历年会议论文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的历年会议论文集等诸多有关荣格以及心理分析会议的演讲稿。

其次,作者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访谈来获取该书研究的相关资料。访谈以个体形式进行,访谈对象为当时在世的几乎所有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专家和学者,其中包括荣格的学生,荣格经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旧金山荣格学院奠基者Joseph Henderson,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历任主席Thomas Kirsch、Murray Stein、Hester Solomon、Joe Cambray 及副主席Tom Kelly,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名誉秘书长Paul Kugler,美国旧金山荣格学院前任院长John Beebe,爱诺思基金会数任主席Christa Robinson、John van Praag,荣格著作基金会主席、荣格的孙子Andreas Jung,卫礼贤的孙女Bettina Wilhelm等等。

第三,作者针对该书内容,对荣格生活过的环境、进行主要学术活动的场所以及对荣格心理学有重要意义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收集了有关该书内容的实际资料。如瑞士苏黎世国际荣格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博物馆、瑞士荣格故居(博灵根)、美国旧金山荣格学院、德国达姆斯塔特的智慧学校、爱诺斯会议举办地阿斯科纳等地皆属重点的勘察对象。

2.2 全面而充分的史料研究

《荣格与中国文化》一书重要的学术创新在于,对许多前所未用的新史料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如通过卫礼贤在中国的经历及其与周馥、劳乃宣、溥伟、辜鸿铭等诸多中国学界名流往来,还原了中国文化对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产生影响的路线;通过荣格与胡适的直接交往及其与张钟元的书信往来等,为中国文化和心理分析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碰撞提供了依据。

另外,该书的另一贡献则是通过史料分析,发现早在民国时期,便有朱光潜、高觉敷、胡寄男等诸多学者对荣格有所关注,对荣格早期的翻译与研究皆与这些学者有关。甚至早在1924年与1930年,朱光潜便撰文在国内介绍荣格(时译“姜恩”)的理论与观点。这些发现有力地将荣格及分析心理学最初进入中国的年限大幅度提前。

对这些史料的充分重视是该书的学术特色,一方面厘清了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的交流脉络,另一方面则为最初分析心理学向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证明。

综上所述,《荣格与中国文化》体现了申荷永教授因受业于高觉敷先生而获得的深厚的心理学史研究功力,及申荷永教授与高岚教授作为国际心理分析师、分析心理学专家所具备的对荣格与分析心理学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3 学术价值的深刻性与长远性

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都属于深度心理学体系,是所有心理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文化与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参考。当面对深层心理或无意识内容的时候,不仅需要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还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于是,《荣格与中国文化》具有双向或多重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对中国文化心理学价值探索的意义。《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必将对当今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而心理分析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及其共同发展便是很好的例证。正如Murray Stein在序言中所言:“荣格无比钦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及其智慧,并努力从中学习与其欧洲教育和背景截然不同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将中国观点和思想形式融入西方意识,将其中的重要元素纳入其深度心理学理论。荣格深信,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科学,特别是对于欧洲的心理治疗具有并能做出重要的贡献。”故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注入了中国灵魂的心理学尝试,是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难得的西渐成果。《荣格与中国文化》一书有助于提醒中国心理学学者,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背景,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深入反思传统思想,不断探索并从中挖掘出独特的心理学潜质,使之在当代的环境中得到弘扬和发展。避免盲目地跟在西方心理学身后亦步亦趋,而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第二,对中西文明沟通的贡献。《荣格与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轴,对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整理和总结,充分呈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的碰撞。该书通过研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西方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供沟通的桥梁,使得西方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对话和交流。更进一步,该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关联互动,使两者互补互益,克服彼此的片面与局限,并促使人类整体潜能的发挥。这是该书的价值,也是乐黛云教授所编 “中学西渐丛书”所追求的意义。

因此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合著的 《荣格与中国文化》不但深掘了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思想中的中国“心灵”之所在,彰显了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心理学思想与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西方心理学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铺设了桥梁。

总体而言,《荣格与中国文化》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西方心理学之间进行交流的一次重要探索。该书具有多重价值,可作为学术著作、专业教材以及科普读物使用。整体来看,该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体系清晰、观点新颖,是近年来研究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一大力作,值得学界与普通大众仔细研读!

猜你喜欢

荣格心理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思想与“剑”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