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抗战期间的军校生活
2019-12-14蒋光璞
蒋光璞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创立于广州黄埔,故又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赫赫有名,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政人才。广大师生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相继奔赴东征和北伐的战场,铲除军阀,血战疆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战期间,为拯救民族危亡,20万黄埔生走向战场,与全国抗日军民共同浴血奋战,驱除日寇,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来,人们把黄埔生称作天之骄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与羡慕。可父亲说,这个天之骄子可不是好当的。
/ 蒋润苑2014年留影。
我的父亲蒋润苑于1940年末,在湖南武冈县参加中央军校二分校训练班11期学习。1941年初,从这个班里抽120人参加考试,选拔录取前20名,插班直入中央军校二分校17期21总队第4队学习。父亲有幸被录取。这个总队是华侨总队,50%的学员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香港。总队大部分人说福建话、广东话。
当时,军校的正规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军事教育,由教育处主管,设军事教官,会同总队各级队长负责典、范、令战术课及技术锻炼、操场上操与野外演习,学习内容包括筑城、通信、军制、马术、战术兵器、地形等。二是政治教育,由政治部主管,有三民主义、抗战建国纲领、民众组织与训练等课程,另设政治指导员分驻队上,对学生进行思想考核。
抗战期间的军校生活很苦,很艰难。父亲就学的武冈二分校,校舍简陋,学校办学的场所利用武冈的祠堂。课本教材是草纸铅印的,很粗糙,用手指触摸可掉渣沫。
教室、食堂、礼堂通用合一。伙食常年是糙米饭、木鱼豆腐、空心菜。每个星期天休息,学校组织全体学生,每人一个扁担、两个箩筐,下乡去挑米,挑一次够吃一周的。学生轮流做监厨,协助炊事人员搞伙食。
军校学生常年穿的都是草鞋。刚开始穿不惯,操练行军脚被磨破,打血泡,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训练出汗多,衣服经常被汗水浸,变得很不结实。夜晚吹紧急集合号,穿衣服时一不小心头就会从衣服后背的洞里钻出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学校每天的学习与生活,井然有序。
早上,听到起床号立即起床,跑步到院子里集合,由执行区队长点名、布置日常工作后解散,洗漱。
开饭前,学员就位后,坐齐,不能随便动。区队长下令开动,才可以吃。如有碗筷提前有动静的,就得受批评。
上课时,饭堂立即变课堂,饭桌变课桌。
中午吃饭后午休,下午上课,晚饭后上晚自习。
吹熄灯号,区队长晚点名。关灯后不许讲话,区队长逐个宿舍检查。如发现有违反规定者,除点名批评外,责令出屋,在外面跑十圈,以示惩罚。
区队长按规定对着装、陆军礼仪、被子叠放、枪的摆放等每天一检查,每周大检查,严格按内务规则执行。
每个学员背包里都有针线包,用来进行日常的缝缝补补。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在部队时,军人要接受严格的养成教育。两个人上街走路,要一前一后,步调一致。步兵操练,迈步有尺寸,一步75公分,一分钟114步。内务有规则,例如立正,两手自然下垂至裤缝;敬礼,食指中指碰帽沿。军人在室内、室外、路途中如何行礼,陆军礼节单行本里都有规定。入伍教育的典、范、令三种书,要随身携带。
尽管学习环境艰苦,但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涨,摸爬滚打中不怕吃苦受累,毕业时,具备了很扎实的军事素养和政治品格。毕业后,武冈分校的学生成了宝贝,分赴部队后很受欢迎。
父亲在军校期间养成的风格和习惯,影响了他的一生。今年102岁高龄的老人,生活仍然很有规律,虽说动作迟缓,但生活基本自理,做事有条有理。
早上,父亲准时起床,自己叠被,饭后自己吃药,中午12点半后午睡,晚上7点洗漱完毕,8点准时睡觉。
父亲做事井然有序。他的衣服兜里放着身份证、手绢、纸巾,位置始终固定。他的生活用品笔、纸、电话本、剃须刀、手电筒、药盒等,位置从不改变。晚上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脱下的衣服、裤子、腰带、袜子、拐杖整理好,放在他的右手边。父亲说,这些都是年轻时在军校和部队里养成的习惯。
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戎马生涯的老人,他的血液、乃至灵魂无不浸润着黄埔军人的精神,真是让我们作子女的敬佩、感慨又汗颜。父亲给了我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