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魂系草原
——马毓泉传略

2019-12-14刘钟龄

黄埔 2019年6期
关键词:植物学内蒙古植物

刘钟龄

马毓泉,1916 年2 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29 年就读于当时国内闻名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该校的生物学教师顾昌栋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讲课生动,课余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与采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1935 年,马毓泉高中毕业,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读完一年级后,又转学到北京大学生物系读二年级。转学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投奔北大的知名学者张景钺教授和徐仁教授,二是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得以保荐入北大。马毓泉终于找到了研读生物学的理想环境。

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战场

1935 年12 月9 日,北平发生了一二·九 爱国救亡运动,有6000 多名青年学生走上街头,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妥协外交 等口号。当学生到达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代表递交请愿要求时,遭到军警镇压,百余人受伤,30 余人被捕。一二·九 运动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性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影响深远,载入史册。马毓泉也是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他目睹了游行群众被军警用棍棒、皮鞭、水龙镇压的场景,深觉必须全国团结抗日才是中华民族生存之道。

/ 马毓泉。

1936年秋,马毓泉来到北大读书,但是国难当头,冲破了他求学的美好梦想。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北平已经完全失去了平静的读书环境,各校师生在义愤中被迫逃亡。北京大学的师生也奔向祖国的西南后方。刚刚读完二年级的马毓泉会同几位同学经天津、青岛等地冲破重重艰险抵达长沙。当年10月,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流亡师生在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马毓泉开始在临大生物系三年级学习,但是仅仅上了3个月的课,上海、南京又相继沦陷。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出现严重危局,马毓泉下决心从军救国。1938年春,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15期学员,受训1年零3个月。1939年毕业后,分配到71军36师参谋处服役,先后担任少尉、中尉附员、上尉参谋。先是随36师在洛阳附近守护黄河,后调到山西太行山一带。1940年3—6月,曾参加山西太行山长治县抗击日军的战役。后被调到四川潼南县保卫重庆。1941年又调防到西昌。1942年5月,日军由缅甸侵入我国滇西,攻占畹町、腾冲、龙陵等地,造成了西南边疆的危急。当时宋希濂将军领导的11集团军命36师从西昌赶到云南保山,马毓泉也随36师来到滇西参加了怒江的激战。1942年6月,36师利用怒江天险与日军隔江相持一年,以后又渡过怒江,深入到日军侧后的北高黎贡山地区牵制日军,使战况好转,保卫了祖国大西南。1943年11月,36师换防到后方大理北部洱源一带休整。

这时,马毓泉接到恩师张景钺教授来信,希望他返校复学。马毓泉退伍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三年级继续学习,受教于名师张景钺、陈桢、李继侗、赵以炳等教授,直到1945年毕业。从此开始了他50个春秋的学术生涯。

执教北京大学生物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马毓泉正好从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并留校做李继侗教授的助教。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国难之忧终于解除了,他可以专心致志地治学了。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师生分别返回北平和天津,马毓泉也来到北大担任助教并兼读研究生。此时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战火又起,但他已意识到内战不得人心,国民党必败。他在研究生导师张肇骞的悉心指导下,专心进行植物分类学的专题研究,为完成硕士论文而孜孜不倦地工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进入了真正和平的环境,马毓泉潜心钻研的劲头倍增。他的论文《中国龙胆科一新属 扁蕾属》于1950年完成。这篇出色的论文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教授们的好评,他被授予硕士学位。论文在1951年《植物分类学报》第1卷第1期发表后,引起了国外植物学家的重视,荷兰国际植物学会编的《世界植物分类学家名录》中把马毓泉作为中国龙胆科专家予以介绍。

1950年,马毓泉在北大生物系晋升为讲师,他多次讲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及植物地理等课程,并指导实验课及课外采集实习。1954年夏季,马毓泉协助李继侗教授组织了北京西山地区植被与植物区系的考察实习,这是解放后我国学者首次对北京山地植被的生态学考察研究,一方面是在李继侗教授精心指导下全面学习苏联植物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尝试,同时又是结合北京西山绿化与园林建设任务的一项考察工作。这次考察实习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四校生物系的师生共同组队完成,由李继侗担任总领队,参加考察的教师有马毓泉、王恩涌、郑钧镛(北大)、乔曾鉴、邢其华(北师大)、李永彪(南开)、祝廷成(东北师大)等,参加实习的学生有北大生物系植物学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北大地理系三年级学生,南开大学生物系四年级学生共17人。野外考察实习共50天,之后按照李继侗的学术指导思想在集体进行学术讨论和总结的基础上由马毓泉主笔完成了考察研究报告。经过40年的绿化建设,今日北京小西山的植被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演变,这一项考察研究报告将成为记载历史面貌的宝贵资料。

1955年马毓泉又随同李继侗参加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到山西吕梁山区进行植物学考察,参加完成了其中中阳县万年饱八道岗林区植物考察的报告资料。马毓泉在北大任教的12年间,把主要精力放在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区系的研究上。他既注重教学与室内研究,也十分重视野外考察研究。他除了参加北京西山和黄土高原的植物学考察以外,还多次在华北各山区进行考察与采集,他为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累积了一大批标本。

马毓泉还热心于中国植物学会的活动与工作,从1950年起马毓泉担任中国植物学会15个理事之一兼秘书长。他为1951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作了出色的筹备与服务工作。此后,他还多次出席参加中国植物学会的学术会议。

马毓泉在北大工作的环境与生活条件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为了报效国家,他毅然放弃了这些。1957年,当国家发出了支援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时,马毓泉毫不犹豫地报名到内蒙古去。

爱心献给内蒙古

1957年,他尊敬的导师李继侗教授受国家委聘来到内蒙古,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兼任校长)和内蒙古科委副主任。李先生瞄准了内蒙古草原、森林以及广阔的山川与原野,认定这里是发展生物科学的理想场地,这里也是急需发展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民族地区,因而不顾年迈来到了边疆。在李先生的感召之下,北京大学生物系一批年轻的追随者都相继响应国家号召来内蒙古工作,其中就有马毓泉。

马毓泉于1958春正式调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他的妻子冯兰英原为北京大学幼儿园园长,也响应支边号召一同调来内蒙古。4个年幼的子女从此也成为内蒙古人。

马毓泉从迈进内蒙古第一步,就对这片大地产生了依恋之情。内蒙古的总面积有11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2000余公里,跨越了亚洲大陆的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端干旱区。在这里就其植被来说,有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温带夏绿阔叶林植被、温带草原植被、温带荒漠植被。植物种类之多,可说得天独厚。这对一位少年时代便立志于植物学的科学工作者,其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马毓泉来到内蒙古大学,把安家之事交给妻子,自己整装出发,奔向广褒的内蒙古大地

马毓泉在内蒙古的大地上奔走了30余年,他的行程难以计算。从东到西,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沙地,巴丹吉林沙漠戈壁,黄河之滨,阴山之巅,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同内蒙古的植物世界完全结合了起来。他采集了数万份标本,给数千种植物定了名,他还发现了一些新属、新种。他写出50余篇论文,主编或参与编写的专门著作总计千万字。他在科学的征途上,可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

马毓泉也十分热心于教学工作,长期在内大生物系主讲植物分类学,编写了富有内蒙古特色的植物分类学讲义,多次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植物学实习,在内蒙古大学直接受业于马毓泉老师的学生已近千人。80年代以来,马毓泉教授还先后培养了5名研究生,他们正在科研或教学岗位上成为新一代植物学工作者,或者在国内外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马毓泉在为自治区培养人才的事业中也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马毓泉虽然一生经历曲折,但他始终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工作,终于使自己以科学和教育报效祖国的雄心在内蒙古得到实现。

篇篇论文累累硕果

马毓泉的论文多数都是研究内蒙古植物的,有些是以分类群为单位进行研究的,而且每篇论文都有独到之处,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有《内蒙古灯心草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内蒙古兰科植物的分类与分布》《内蒙古种子植物新纪录分类群》《内蒙古桦木属植物的分类与分布》《内蒙古锦鸡儿属花粉形态在种内的变异》《内蒙古五种豆科植物花粉形态》《内蒙古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与分布》,等等。

马毓泉在内蒙古进行植物学研究的最初一篇专题论文是1960年刊登在《内蒙古大学学报》的《内蒙古肉苁蓉属植物的初步研究》。它给肉苁蓉正式确定了植物学名,现已被国内外植物学界所承认和广泛引用。文章还介绍了本属植物的生态特性,地理分布以及原始考证,澄清了本属分类上与名称上的混乱状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他又发表了论文《内蒙古肉苁蓉属订正》《肉苁蓉的核型分析》。前者对号称沙漠人参的肉苁蓉属的外形特征、在全世界的分布做了介绍,特别是写出了分种检索表,为植物学、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参阅资料。后者用实验的方法,对肉苁蓉的染色体数、核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肉苁蓉核型公式,并结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探讨肉苁蓉属的演化关系。

1964年和1965年,他的有关龙胆科研究的另两篇论文《中国龙胆属秦艽组的分类研究》《中药秦艽原植物的研究》发表。这两篇论文对常用中药秦艽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论文分别介绍了中外研究人员对商品秦艽(即中药材)原植物作出的鉴定,去伪存真,有7种属于其他科的伪品,这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贡献。马毓泉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龙胆科专家也与这两篇论文有关。

马毓泉的论文中,有一些是介绍他在考察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新亚科、新属、新种。计有一个新亚科、两个新属、十多个新种。主要论文有《中国龙胆科的一新属 扁蕾属》(刊1951年《植物分类学报》)、《四合木属系统地位的研究》(刊1990年《植物分类学报》)、《阴山荠属 中国十字花科一新属》(刊1979年《植物分类学报》)、《内蒙古眼子菜属一新种》(刊1989年《内蒙古大学学报》)、《中国桦木属一新种》(刊1989年《植物研究》),等等。他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如此多的植物新类群,这是他对内蒙古乃至中国植物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主编《内蒙古植物志》

1985年,由马毓泉主编的《内蒙古植物志》全部出版,全书共8卷,400余万字,附图1036幅。它记载了内蒙古生长的维管束植物131种,660属,2167种。参与编写这部植物志的,还有副主编富象乾、陈山,以及40多位作者。国内各地的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一些外国学者对本志书的编著也曾给于可贵的支持。

编写《内蒙古植物志》最初是由李继侗先生提出来的。那是在1957年,他担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刚到任之时。李先生于1961年12月12日逝世,编写植物志的重担就由马毓泉带头承担起来。马毓泉为编写出版这部植物志,奋战30余年。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的植物学调查研究工作为植物志的编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标本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1976年起,正式开始进行编写工作,到1985年本志第一版全部出版,又从1986年开始投入了编写第二版的工作之中,直到1994年完成编写。

《内蒙古植物志》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的第一部植物志。它出版后,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在国外也受到重视。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主编余德浚教授为本志书写的序言称:“《内蒙古植物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是我国植物科学中一项重要成果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宝库,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它为合理开发利用边疆植物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事业,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料。同时为提高植物教学科研水平,对于进一步研究亚洲大陆的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内蒙古植物志》于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部植物志出版后,经常收到国外学者索取本志的来信,有的甚至高价复印也要购买。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博士来信赞扬《内蒙古植物志》是一本精致的、可贵的书,她要求允许在她的著作中引用该志中的资料。她还撰文在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编的《植物分类群》杂志上对该志书进行了宣传报道。还有美国几所大学的教授,巴基斯坦、瑞士、德国、蒙古、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一些植物园、博物馆来信索取志书,有的还表示愿同内蒙古大学建立资料交换关系。瑞士蕨类专家、80高龄的雷许斯坦教授来信说,他把内大送的《内蒙古植物志》当成宝贵的礼物,他怕放在家中遗失,就把该书转送给日内瓦博物馆与植物园的图书馆。该志书还曾参加过在德国、香港举办的国际书展,进入世界文化书库。

奋力编撰多项著作

马毓泉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内蒙古植物药志》。这部志书的主编是内蒙古医学院教授朱亚民。药志的编写尚未完成时,朱亚民教授已经故去,因此马毓泉又挑起了代主编的重担。本药志分3卷,约300余万字。书中收载中、蒙药植物1196种,附图623幅。对重要的药用植物,进行了生药形态、理化鉴定、化学成分、药理实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这是一部涉及多学科的药用植物专著,对广大中、蒙医及科研、教学工作者以及有关生产单位,有着可贵的参考作用。此书已出版第二、三两卷。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是马毓泉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本书题词:“保护濒危生物,永续自然资源。”这本书文字介绍详实,绘图精美。1992年2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后,被认为是一部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科学著作。书中介绍了95种濒危植物,并分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不同的保护要求。还提出六项保护对策。

马毓泉还主编了《内蒙古经济植物手册》《内蒙古大青山区种子植物检索表》《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植物考察报告》《鄂伦春自治旗植物考察报告》等著作。

马毓泉除了在内蒙古的植物学研究方面结出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外,还承担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多项研究工作,他被聘请担任《河北植物志》编委会的学术顾问,他为西藏植物区系与植被研究也贡献了力量,承担了大批植物鉴定工作。

亲手建设标本室、资料室

/ 马毓泉与家人。

内蒙古大学的植物标本室、植物学资料室是建校之后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人们都知道马毓泉为它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带领许多师生,日积月累建成了国内外公认的标本室和专业资料室。这是内蒙古大学生物系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条件。标本室与资料室已同国内外多所大学、植物园、研究所、图书馆建立了交流关系。目前,标本室藏有植物标本200科,800余属,4000余种,近6万份。美国纽约植物园出版的《世界植物标本室索引》第7版(1981年)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的植物标本室,同时介绍了几位为该标本室收集和制作大量标本的人,其中第一位就是马毓泉。它长期坚持采集标本工作,过程中不乏颇为感人的情节。“文革中被下放农村劳动期间,他利用休息时间采集和制作标本。有人笑他在干傻事,因为领导没给他安排这项工作。他不管别人的议论,仍然坚持不懈地干着。“文革后,他为内大生物系提供一批十分有价值的标本。1972年,马毓泉作为标本室管理员,在那个很少有人搞科研的岁月,还在孜孜不倦地埋头于标本科研之中,除夕大楼值班人锁住楼门回家过年,马毓泉被锁在楼内出不了门,最后只好从窗户爬出来,这已成为内大的佳话。

马毓泉建立的资料室现藏有3000余册植物学类图书,其中以外文书居多。这些书大部分是马毓泉同外国一些著名大学、植物园、图书馆交换来的。也就是用中文书籍换回外文书籍。马毓泉说,为了得到外国的书籍、资料,他发往国外的信件不下千份。他与之联系较多的有美国哈佛大学标本室,原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英国丘植物园,爱丁堡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日本东京大学植物标本室等。

人退休心未退

马毓泉1987年12月退休。但就在退休之时,他却又给自己安排了新的工作任务。大任务有5项:1.完成《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修订工作;2.完成《内蒙古植物药志》的编写与出版工作;3.组织力量编写非维管束植物志,包括苔藓植物志,地衣植物志,菌类植物志,等等;4.开展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包括染色体分类研究,孢粉分类研究;5.完成《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蒙新草原区系研究》等。退休以来,上述工作任务有的已经完成,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

1990年,马毓泉应邀出席了巴基斯坦召开的南亚植物生活讨论会,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的论文《内蒙古与蒙古植物区系的比较》在会上宣读后,受到好评。因为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整体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尚属首次。

1990—1991年,马毓泉携妻子去美国,探望了侨居在美国的姐姐、姐夫和女儿,被美国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州植物园邀请进行学术交流。

马毓泉的一生,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无限执着,他把全部生命献给植物科学,他不求利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1993年春节,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张应琦主席专程慰问马毓泉时送给他的条幅魂系草原,正是马毓泉一生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植物学内蒙古植物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闫锡聪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荷花情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