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不可忽视
2019-12-14◎艾理
◎ 艾 理
过劳是身体和精神上双重负担积累的结果。每个人过劳的表现不同,有人开始因为背痛、肠胃炎或偏头痛等以前没有的小病小痛经常请病假,有人对身边的人怒气冲冲、满腹牢骚,有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人食欲不振或者毫无原因地紧张,还有人开始内疚,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家人、陪朋友。出现以上情况时,就要注意了。
01主动跳出 加班的漩涡
曾经有一个人对李松蔚说,自己每天晚上下班时都特别有压力,因为当他穿过其他人的办公桌,看到同事们都在加班,就不好意思先走。于是,他的奋斗目标是成为领导,有独立的办公室,可以自己决定几点下班。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领导,却发现当领导更累。的确可以在一个正常的时间下班——他把这个时间定为晚上8点30分。“但当我从办公室走出来,看到我的下属还坐在电脑前,我从他们面前走过,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领导。”他说。于是,他默默出去抽了支烟,回办公室继续加班……这就像一个循环,你想结束工作,却发现其他人还在工作,你就会想: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错了?这样,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要求自己加班。
过劳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动过劳,一类是被动过劳。在白领身上有被动过劳——环境压力造成的和老板要求的,但相当一部分人是主动过劳——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李松蔚不考虑造成过劳的时代原因,而只考虑针对个体的解决方式。他说:“他来找我咨询,我显然不能告诉他这件事情主要看老板有没有良心发现。我只能告诉他能做什么——一个很小的建议就是拒绝。”
可能又有人说:“我也想拒绝,可是这话你得跟我的老板说。”所以,谈拒绝,我们一定会面临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我能不能在主流社会中体面地生活下去?我能不能为我想要的生活埋单?
那么,如何与陷在过劳漩涡中的自我和解?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中的一句话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回答:“牺牲受教育、娱乐、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削减吃饭、睡觉和过家庭生活的时间,以这种方式工作或者让别人以这种方式工作,才是最大的罪恶。”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宽广和温情的视野看待问题,主动跳出过劳的漩涡,也许你会发现还不错。
02过劳并非 羞于启齿的问题
许飞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拥有5位数的薪水。许飞与妻子双双奔波于繁忙的工作,在城里拥有一套不错的房子,两个孩子也安排了充实的课程。这都是夫妻俩辛勤劳动的成果。
最近好长一段时间,许飞过得不太好。老板越来越不满意许飞,说他的表现大不如前。老板疏离,加上行业不景气,许飞越是努力跑业务,业绩却越是不见涨。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许飞的父亲中风后,母亲也生病倒下了,他和妻子要去医院照顾。两个孩子需要夫妻俩接送,还要陪写作业。每次从公司赶往家里,从家里赶往公司,许飞都感觉自己很无能。
过劳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会造成,有时可能超过一年半。心理咨询专家、《过度疲劳宝典》的作者杰西·弗朗西斯·沃克说:“最典型的情况是,人们来了告诉我说,他们突然之间就做不好以前做得很好的事情,莫名其妙,就好像突然之间魔力完全消失一样。”
但即使有一系列信号在敲门,通知有过劳的迹象,人们还是很容易忽略,认为只要咬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过劳,但是身边的人很容易从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中看到迹象。
另一方面,过劳经常被认为是让人羞于启齿的问题,认为和个人软弱甚至能力差挂钩。很多人想:如果我自己不能复原,那一定是我的问题,我很软弱,处理不好。越是这样,越疲劳,就和许飞一样。
其实方法很简单:不必故作坚强。当自己感到有些不对劲时,不妨大胆问问身边的人的看法,这样会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有很清晰的判断。对于许飞而言,适当地向老板诉说自己家庭的近况,向妻子袒露近期工作的困难,也许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想不到的收获和帮助。很多时候,不要轻视这种主客观判断的结果。
03是的,“我需要休息”
高鹏远是一名运动爱好者,长年坚持锻炼,身体状况保持得很好。他越发相信“生命在于运动”。
从快走、跑步、举哑铃,到徒步、骑行、攀岩,高鹏远慢慢发展出众多相关爱好,也交了许多同好。朋友圈里只要有人吆喝有活动,高鹏远必定第一个响应,无论什么活动,无论活动地点多远。只要有空闲的时间,高鹏远必定组织一群人,不是去爬山,就是去攀岩。高鹏远对自己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感到相当满意。
高鹏远享受这种“忙碌”,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相当自信。
他每年都和同事打赌,说自己能够做足100个俯卧撑。但最近一次,高鹏远做到80个,就感到特别吃力,但仍坚持做完。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变大等原因,高鹏远每次锻炼身体或参加活动后,都感觉身体不像以前那么舒畅,有些疲劳。儿子劝他减少外出活动,多休息,他不听,觉得自己还年轻。在一次高强度的徒步中,高鹏远突然倒下了。
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存在运动性疲劳,运动负荷超过机体承受能力,引起生理机能减退。高鹏远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已经经不起他这么“折腾”了。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安德鲁·斯玛特认为,即使是机器,在连续高负荷运转后都有磨损,人也是如此。他说:“如果你认为可以随意耗费精力,那显然是错误的。这只能弄巧成拙。你的生理机能告诉你‘我需要休息’,但你还是不断逼迫自己,把这种低水平的应激反应变成长期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