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互文比较 促创意读写
2019-12-13梅艳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古诗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比较,突破“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的“三段论”式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一条新路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同类别诗句的比较,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主题内容的比较等策略,让学生在互文比较中充分感受古诗丰富的内涵,提升创意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互文比较;创意读写;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B-0060-03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小学阶段有的古诗教学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1]。温教授指出的“太死板”意思是说古诗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古诗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化,古诗欣赏的途径可以多元化。古诗教学的“路径”除了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还可以怎样做才得“要领”呢?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认为,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从某首古诗拓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联结起来进行阅读,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在古诗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首诗或其他文本的碰撞交融,进行提炼迁移,在生成理解中,可以实现一种互文比较式教学。创意读写是指在阅读中理解文本,并发现其表达的特点,多维联系,大胆创新,进行创造性的读写活动。与传统读写活动不同,创意读写不仅仅围绕“阅读”“写作”活动本身,还将重点延伸到“创意”,强调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创意的读写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借互文比较,促创意读写”教学模式契合古诗文体的特点与教学的需要,是小学古诗教学一条新的有效路径。《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写的一首诗,入选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下面笔者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借助互文比较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一、同类别诗句比较中创意读写
把同一类别的诗句放在一起互文比较,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其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前,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感受与共识。从而为后面学习中学生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学生自身去寻找同一类别诗句的可行性相对较小,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雪梅》这首诗里,诗人认为雪的白与梅的香各有千秋。为了唤醒学生对雪和梅的印象,课堂伊始,笔者便出示一组有关雪的诗句,再出示一组有关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读诗句猜谜语的游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组: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学生发现第一组中每句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呢?“花”字。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是什么花呢?此花不是地上长出的花,而是天上掉下来的花。此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当然是“白”。雪花这个谜底自然就出来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到过这样的雪花吗,在哪儿看到的,当时是什么场景,又是什么感受。第二组诗句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在第一组猜谜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清香的味道,分别从“暗香”“清气”“香如故”等词语中看出,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看到的梅花。
教师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雪梅》,欣赏竖版无句读的书法作品,告诉学生古人的诗不是像我们这样横着呈现的,而是竖着的,而且没有句号、逗号。学生眼前一亮,他们看到一幅技法娴熟、章法完美的楷书版《雪梅》。教师再出示一幅苍劲有力、棱角分明的隶书版《雪梅》。学生欣赏着这样原汁原味的“古诗”版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墨香,在灵动跳跃的书法中不仅感受到古诗的节奏与韵味,更明白了诗人卢钺是既喜欢雪的白,又喜欢梅的香。
猜谜和欣赏书法作品等新的读写方式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表达着自己对雪与梅的感受,在同类别诗句的互文比较中突显了雪的“白”与梅的“香”。这样的创意读写不仅促进学生古诗句的积累,还有助于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同诗人作品比较中创意读写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颇为用心,而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却往往一笔带过。如何在互文比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创意表达呢?笔者紧扣“费评章”,借助互文比较,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诗人为啥费评章;第二步,大家都来费评章;第三步,互文比较费评章。
第一步,诗人为啥费评章。这是因为梅雪争春。梅和雪如何争春呢?教师相机让学生写写自己想到的画面。有学生站在梅花的角度写道:“你看看我才是真正的花,充满幽香的花,迎接春天的花,你小小雪花算是什么花,太阳一出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敢跟我争夺春天?”有学生站在雪花的角度不甘示弱:“我是春雪,你知道为什么叫春雪吗?那是因为我的到来,唤醒了春天,同时唤醒了你。你还真以为自己是春天的使者啦,要是没有我,哪来的你呢?”如此妙趣横生的创意表达不仅唤醒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脑海中的雪与梅活起来,而且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争”字的表达之妙。
第二步,大家都来费评章。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那么诗人更喜欢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梅花有多种颜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等,朵朵花儿都有五片花瓣,特别好看,自身会散发出香气,加上雪的映衬,诗人当然喜欢梅花。有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那鹅毛大雪漫天纷飞后,天地间白雪皑皑,诗人也肯定喜欢的,否则在诗人眼中就不会出现梅雪争春的情景。有学生补充,诗人先说梅花虽然没有雪那么白,但是雪却沒有梅花那么香。“但是”表示转折,说明诗人更倾向于喜欢梅花的香。如此一来,课堂上出现了“独喜梅花派”与“雪梅共喜派”。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逐渐深化。
第三步,互文比较费评章。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两派,大家“费评章”无结果的情况下,教师适时引入同一位诗人,即卢钺写的《雪梅(其二)》,学生自由阅读,从中体会诗人的心声。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到底支持“独喜梅花派”,还是“雪梅共喜派”,可借助同诗人作品进行反思性阅读。在诗人的心目中,有梅无雪、有雪无诗、有诗无雪都不是最佳状态,而是诗、雪、梅共存才可达到“十分春”的境界。学生理解《雪梅(其二)》的大致意思后,再回到课文《雪梅》中来,看诗人在其中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此时便明白了诗人是两者都喜欢,雪和梅相融才更好看。同一位诗人作品的互文比较,给学生一个全息视角,通过以诗解诗的对比,学生明白在学习经典古诗时不能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而要寻找资料,让自己的判断有理有据。
学生从想象画面到争论表态,最后理性思考,整个过程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批判性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创意读写的能力自然也悄然提高。
三、同主题内容比较中创意读写
每一位诗人、作家的写作方法、写作风格都是不同的。互文比较能让学生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不会产生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提升个体的创造力。
诗人卢钺喜欢雪和梅,有诗为证。那么别的诗人呢?笔者引入王安石写的《梅花》一诗,出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让学生判断王安石是喜欢梅呢,还是喜欢雪?学生认为王安石喜欢梅,喜欢梅散发出的阵阵幽香,从诗的最后一句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入作家吴伯箫笔下的“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作家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笔者提问:“你们呢?喜欢梅花什么?请写出自己对梅的感受,抒发内心的真情,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产生感悟,获得独特理解之后,希望能与伙伴交流,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笔者这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表达自己感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赞叹梅的精神,有的学生表达自己对雪梅喜欢的情感,更有学生把自己当作雪中梅,诉说心声……
课堂进入尾声时,笔者再次出示有关梅花的诗句,如: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该环节与课堂伊始遥相呼应。在悠扬的古筝曲《渔舟唱晚》的伴奏声中,学生回味着自己的言语表达,那若有所悟的样子,俨然成了鉴赏雪梅的小作家。同主题内容比较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为了悟出深意,在理解想象、体验情感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智慧且有创意的表达。
叶嘉莹先生曾说,古典诗词洋溢的是我们民族一种美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3]。教师通过同类别诗句的比较,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主题内容的比较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互文比较中创意读写,让古诗融入学生的生命,成为他们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的“好朋友”。实践证明,这条古诗教学的新路径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7.
[2]余映潮.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6(8):22.
[3]葉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J].新湘评论,2017(7):34.责任编辑:石萍
Intertextual Comparison and Creative Reading and Writing
MEI Yan
(Yancheng Tengfeilu Primary School, Yancheng 224005,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may revolve around one theme, make an intertextual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poems and other tex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syllogistic teach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poet,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and imagining the pictur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new path of teaching ancient poems. Teachers may guide students to compare the poems of the same kind, of the same poet, and of the same themes, helping students fully experienc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ancient poems by intertextual comparison and promoting their competence of creative reading and writ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competence of discovering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through ancient poems.
Key words: intertextual comparison; creative reading and writing; primary school ancient poem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9-08-29
作者简介:梅艳,盐城市腾飞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5)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创意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