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的“议”“题”融合之道
2019-12-13庄卫军
摘要:议题式教学时代的来临,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议题式教学中坚持“议”“题”融合,对切实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议题式教学的“议”“题”融合之道,是系统性、结构性思维的价值呈现,关键是要通过学习借鉴、自主研发,解决“议”什么“题”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活动铺垫、总体把握,解决“题”怎么“议”的问题。
关键词:议题;议题式教学;“议”“题”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B-0035-0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强调“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1]。在4个必修课程模块教学提示中,列举了“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等34个议题,并依次点明探究知识、提出活动建议[2]。在教学与评价建议环节,提供了“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等4个议题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案例 [3] 。这预示着高中思想政治课将迎来议题式教学时代。
在现行教材与新课标并不匹配、人们对议题式教学还较陌生的情况下,先行者们对议题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悄然开始,并取得积极进展。从已发表的学术成果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议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要素架构、路径实施、案例设计等。相较而言,对“议”“题”融合的研究不多,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述,并就教于同仁,为议题式教学的推进奉献绵薄之力。
一、何为“议”“题”融合?
融合本为物理学名词,指物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借寓“议”“题”必须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议题,通常指会议讨论的题目[4]。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指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的题目。议题式教学,关键在“议”,要害在“题”,“议”“题”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议题的张力。一方面,“题”为“议”所依。“题”界定了议的阈限,限定了议的方向,承载了议的素养指向。“议”因题而生,缘题而走,解题而化;生的是目标,走的是过程,化的是素养。另一方面,“议”为“题”所倚。“题”因“议”而实现内容的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推动价值的内生性,“议”关涉“题”的阐述、展开和解答。
当然,不是所有的“题”都适合“议”,也不是所有的“议”都切合“题”。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融合程度不够,甚至“议”“题”分离现象并不鲜见,其典型表现有:
1.“议”的题目不是议题,或不适合作为议题
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有别于话题、主题和问题,但与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话题是引入和表现议题式教学的“时事”内容,主题是由议题式教学承载的“学科”内容,而问题则是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呈现形式 [5]。也就是说,不能把议题简单化、庸俗化,随便找个话题、主题、问题当议题。如“谈谈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你身边的变化”“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这些不能称为议题。简单的现象描述和事实陈述显然没有“议”的必要。又如“同性恋结婚可否合法化”,因其过于敏感、极具争议,不适合作为议题。再如“怎样推动全球经济振兴”,因过于宏大,易泛泛而谈,也不建议作为议题。
2.“题”的主旨清晰,但“议”不达“题”
好的议题未必能议出好的结果。以“文化创新靠什么”议题教学为例,有的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文化创新靠什么”,其实就是借学生的口,把教材知识结构梳理一下,这样的“议”其实就是走个形式,谈不上有什么质量和效果。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在搜集、研究文化创新案例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但课堂“前半段轰轰烈烈搞活动、后半段死气沉沉记知识”[6],这样的“议”可谓虎头蛇尾、浅尝辄止。
二、为何“议”“题”融合?
倘若题目不是议题,或不适合作为议题,议的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题目适合作为议题,但议的质量差,也会徒劳无功。因此,“议”“题”必须融合,有效的“题”加有效的“议”,双效合一,才是上策。而“议”“题”融合则是教学方式变革、學科核心素养落地以及知识性和价值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1.让教学方式变革真正发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方式有无发生变革、变革的方向和力度如何,可以作为判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学方式作为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一直存在以教定学和以学定教的争论,前者衍生出的是灌输论,后者衍生的是主体论。其实,两者都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可以说,不同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更强调基于认知规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方式,教师的教就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融合性的“题”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议”,“议”就是为了学生因解“题”而更好地生长。
也就是说,触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题”不仅让学生想议,还让他们能议。反之,过宽过窄、太简单太复杂的题目就失去了议的价值。正如“赫斯特(P.H.Hirst)等人所指,所有的教导(teaching)活动的背后都应该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7] 。而以“议”作为题的展开方式,化理论为活动,施探究于情境,育素养于过程,学生自然就走到了前台,实现了能动的学习。教与学的变革由此产生。
2.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课堂中的表征就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逐步提升这些素养,推动学生的现实生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8]。要促进它们的落地生根,离不开“议”“题”融合。
融合化的“题”是有效的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9]。融合化的“议”是有效的议,它借助适切问题情境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通过综合性的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理性的价值辨析中淬炼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在小组合作、交流和场景化的活动中强化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议”“题”融合就是要让这两种“有效”合力助推“高效”的产出。高水平的“题”与高质量的“议”和谐统一,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让知识性和价值性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0]。这既是对思想政治课基本属性和内在特质的根本认识,更是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就学理而言,知识性和价值性是内含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中的两个基本元素。就实践价值而言,这两个元素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实现有机融合,直接影响着教育根本目的的达成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议”“题”融合正是推动这一理念实现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1]。无论是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具备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有效的“题”要承载学科内容,是“议”的基础,彰显知识和价值的静态统一。有效的“议”形成认知理性,引领价值判断,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动态统一,直指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常以教学时间不足、应对各种考试为由,随意加快教学进度,甚至在课堂上留出一半以上时间让学生背诵整理默写知识。这种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意考试分数,早已忘却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议题式教学并不反对知识传授,但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识。把“议”和“题”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议”中感悟知识、习得知识、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议题式教学的根本价值旨趣。
三、如何“议”“题”融合?
“议”什么“题”、“题”怎么“议”,是实施议题式教学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前者主要解决如何设计高水平的“题”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议”的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议”“题”融合就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1.“议”什么“题”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题目,对于论文成功发表、课题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同样,一个好的题目,对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功不可没。新课标列举和提供的议题,凝结着课标研制专家的集体智慧,当然可以在教学中予以采用。但由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且日新月异,还需要我们自主研发新的议题,以丰富拓展议题式教学。
自主研发议题要遵循下列原则:(1)站位要高,立意要深,能体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并清晰指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2)要能统领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把握内在逻辑,建构知识体系;(3)切口要小,指向要明,便于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活动探究;(4)要有一定的时效性、趣味性、争议性、思辨性、挑战性、开放性,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热议,让学生有话可说、意犹未尽。
在研发过程中,学习借鉴必不可少。可反复研究新课标中的议题名称,揣摩其与探究知识、活动建议之间的关联;可认真研读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教学设计中出现的新议题名称,发现其拟题的思路;可通过网络,在人民网公共议题库、世界经济论坛议题表、联合国日常议题中寻找灵感。必要的时候,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反复修订,最终确定议题名称。
以议题“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办好思政课做出重要部署[12]。我校高一思政备课组及时抓住这一重大时事热点,确定了“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的议题,并开展了教学与研讨活动。
就思想而言,该议题及时传达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殷切希望,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学好思政课的意愿和信心,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政治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提升公共参与本领。可以说,议题站位高、立意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就内容而言,该议题紧扣“政府”一词,将政府“性质宗旨、职能责任、依法行政、審慎决策、接受监督”等知识有机整合,既明确解“题”所需的学科知识,切口适中,又具备综合性,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效果而言,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思政课,对思政课伴随自己成长、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有话语权,该议题很容易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此外,学生可能会有疑问:“办好思政课,交给学校和老师好了,与政府有什么关系呢?政府办思政课是否超越权限?”议题的思辨性和争议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议题的探究。
2.“题”怎么“议”
如果说“议”什么“题”侧重解决“题”要好“议”的问题,那么,“题”怎么“议”则侧重解决好“题”要“议”好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议”上下功夫。“题”一抛出就“议”,是非常“野蛮”和“冲动”的,很难出现预期的理想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题”与“议”之间没有衔接和俯冲。这要求我们关注以下细节:
第一,“议”需要创设情境。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语言材料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13]。知识的获得、素养的养成、思想的升华,均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因此,善于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议”的热情,非常重要。
第二,“议”需要活动铺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议”的主体。把“题”分解,通过序列化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调查走访、探讨争鸣、建言献策等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为最终自然顺畅、水到渠成地解“题”做好细致入微的服务。
第三,“议”需要总体把控。“议”可以涵括议论、商议、争议、异议、提议、建议、议定等方式,可以采取发表演说、现场辩论、写倡议书等形式,从而让“议”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在“议”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好节奏,把握好进度,控制好场面,执行好纪律。比如,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学会倾听并认真记录,不随便插话或打断同学的发言。
以议题“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课前准备:让学生上网查询、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并总结思政课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列举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导入:播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视频,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谈思政课的金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4],营造亲切轻松的学习氛围。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政府办好思政课责任重大,引出议题“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
教学过程:通过序列化的活动展开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有序组织、恰当引导。
活动1: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说明“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由于学生在课前已有一定准备,可适当多安排他们分享展示,以增强情感体验,增强政治认同,为“议”开个好头。
活动2:小组交流“从小学到高中,思政课面临哪些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也有所准备,罗列的问题会比较全面系统,这为探究政府如何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很好的问题背景。
活动3:评析观点“办好思政课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来管”。意在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到办好思政课与政府关系密切。
活动4:讨论话题“办好思政课,政府是管得多好还是管得少好”。通过讨论可厘清:(1)政府管的多(少)有多(少)的好处,但也会带来问题。(2)管的多与少,不是判断政府管理好坏的标准(关键是把该管的事情管好)。(3)政府要办好思政课,要坚持管理和服务相统一(即履行好基本职能),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减少决策失误,自觉接受监督。这对学生透彻理解并灵活运用政府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有很大帮助。
活动5:结合思政课面临的问题,综合政府有关知识,就如何办好思政课,给市长写一封建议信。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对知识的活化、議题的升华,也有助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总之,“议”“题”融合是系统性思维和结构性方法的具化,是提升议题式教学质量、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融合性的“议”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题”的价值张力,融合性的“题”可以更好地承载学科核心素养、导引并支持“议”的顺利展开,有利于走向深度学习。当然,这也仅仅是优化议题式教学的一般性思考,具体的实施效果受制于多重因素,如施教者的素养、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惯习、评价的功能发挥等等。
参考文献:
[1][2][3][8][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2,11-22,42-47,4-6,41,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1542.
[5][6]李晓东.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Z1):25,27.
[7]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 2016(2):1.
[10][12][1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3-19(1).
[13] 吴玲琳,李占魁.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13):30.
责任编辑:丁伟红
Integrating “Discussion” and “Topic” in Topic-Discussing Teaching
ZHUANG Weijun
(Jiangsu Qingjian Middle School, 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topic-discussing teaching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se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struction. In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stick to integrating “discussing” with “topic,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and unifying values and knowledge. The way of integrating “discussing” and “topic” presents the values of systematic and structural thinking.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with what topics should be discussed lies in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Meanwhile, teachers may adopt the methods of situational creation, activity preparation, and holistic gras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with how to discuss the topic.
Key words: discussing topic; topic-discussing teaching; integrating “discussion” and “topic”
*本文系江苏省2018 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 年度重点资助课题、2018 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 工程”科研资助项目“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研究”(B-a/2018/02/13、BRA20182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9-08-04
作者简介:庄卫军,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发展处副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淮安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