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包车为什么姓“黄”

2019-12-13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包车私下米拉

1874年3月24日,法国人米拉(Menard)心情大好。自从前一年春天从日本来到上海,这位法国商人就一直在谋划一件事:把在日本流行的人力车引入上海。终于在这天,米拉成功完成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车公司的注册,公司旗下的300辆人力车可以上路了。

由于这种人力车来源于日本,因此当时在上海被称为“东洋车”。东洋车很好地适应了上海弯曲狭窄的城市街道环境,获得了比马车更大的活动范围。又因其随时随地可以上下客的优点,即使此后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在上海出现,东洋车依旧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据统计,到1907年,公共租界内已有8204辆东洋车,成为许多上海人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

人们熟悉的“黄包车”,其实是东洋车的另一种叫法,这个名字起源于1913年。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布了一项规定,为区别私人拥有的东洋车与用来营运拉客的公共东洋车,后者必须漆成黄色。由此,东洋车逐渐被称为“黄包车”。

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民来说,黄包车类似于今天的出租车。和现在一样,牌照在当年也是经营这门生意所必须的。牌照稀缺,于是有不少人绞尽脑汁从中获利。20世纪30年代,一张牌照的市价约为750元,尽管从法律上来说牌照并不允许转让,但由于获利丰厚,仍有不少牌照持有者私下出售或出租他们的牌照。除了牌照的私下买卖,当时上海还有一种被称为“野鸡车”的黄包车,相当于今天的黑车。据统计,1934年公共租界有近1万辆公共黄包车和近1.3万辆私人黄包车,而野雞车的数量则大约有2万辆,几乎占到整个营运市场的三分之二。

1956年,黄包车在上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黄包车私下米拉
如是说
Jennys expedition diary 珍妮的探险日记
趣味动物习语
米拉的豁口
拉黄包车
米拉雪山
印度:黄包车也要装GPS
把赞美送给米拉
黄包车夫
黄包车,北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