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流浪大师”爆红现象看短视频用户心理

2019-12-13刘方方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短视频现象

刘方方

摘  要  “流浪大师”的爆红是网络媒介的一场狂欢。这场爆红事件离不开网络拍客、网络红人的助力,更离不开广大用户的围观。在这场几乎全平台参与的事件中,折射出网络用户不同的心理。内容上生产者在这一事件中主要表现出自我展示、吸粉、逐利心理。普通用户主要是狂欢、从众、娱乐放松、社交互动心理。文章通过对“流浪大师”的现象分析,探究在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短视频用户的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对整个网络短视频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思。

关键词  “流浪大师”现象;短视频;用户心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33-02

2019年3月,一位以读书和拾荒为乐的普通流浪者沈巍,因其对国学知识的积淀与见解,他的视频被网友上传到网络,随即引发网友关注,动辄数万次的点赞与评论量,这个被网友称为“流浪大师”的新网红迅速吸引了亿万网民的注意力。

1  “流浪大师”爆红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的“矛盾”属性

所谓自身“矛盾”属性是“流浪大师”外貌与谈吐的巨大差别。“流浪大师”沈巍从外表上看与普通的流浪汉没有差别,从网络视频来看,他说话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有一种学者的气质,甚至有网友说“他穿上西服就是教授”,这一切都与形似流浪汉他的外表格格不入。这一切看起来都充满了“矛盾”,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都看似“矛盾”的现象,在草根狂欢的短视频平台更加具有看点和吸引力。好奇心与悯弱心并重的亿万网民沉浸在“流浪大师”的故事里不能自拔,增加了他的神秘感与话题度。

1.2  网络拍客、红人

“流浪大师”的视频在网络平台初走红之后,一些网络拍客、网络红人为了播放量和涨粉以及物质利益的目的,争相拍摄关于“流浪大师”的视频,甚至出现一些短视频的生产者围堵沈巍的场面。这些拍客或网红都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他们将拍摄到的视频发布到所属平台,这些视频在短时间内集中地发布在网络上,在不同的粉丝群之间转发、评论,进行裂变式的传播。在将沈巍标签化为“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怀才不遇的“大师”,利用广大用户的惜才和悯弱的心理,将这一事件的关注度推到顶峰。以网络拍客、红人为代表的视频生产者是打造“流浪大师”现象的第一推动力。

1.3  短视频平台的助推

国内火爆的短视频平台都是基于系统算法的推荐,内容推荐是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即浏览、点赞、评论、关注等进行的内容推送,在同一时间推送给亿万用户,在短时间内形成遍在效果,在用户之间形成共鸣效应,在这种推荐机制的作用下,“流浪大师”由部分网红发布而形成的小范围关注度瞬间扩展到全网。

1.4  强势围观的庞大用户

到目前为止,我国短视频用户高达6亿,用户使用率已超70%,短视频已经成为新的流量聚集地。当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流浪汉对着镜头展示出他的满腹经纶的时候,这些分散在手机端、电脑端的庞大用户则会立即进行围观。庞大的网络用户进行围观的同时,也会通过转发、点赞、评论,在自己所属群体与活跃圈层中进行传播。获得作为离场介入者的广大用户的关注,“流浪大师”能够爆红的最重要因素已经具备。在“流浪大师”事件中的网络用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网络拍客为代表的视频生产者,另一种是屏端的内容消费者。这两类群体在“流浪大师”爆红事件中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特征。

2  短视频用户心理分析

2.1  以网络红人、主播、拍客为代表的内容生产者

1)“吸粉”心理。《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显示,目前短视频独立用户数已经达到5.08亿,占国内网民总数的46%,各短视频平台KOL(Key Opinion Leader)规模目前已经超过20万个。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如何能吸引粉丝,获得更多的关注度、点赞量是内容生产者的重要追求。以“吸粉”为目的视频发布已是常态。紧跟流行趋势、蹭热点无疑是吸粉常用手段,在“流浪大师”爆红网络之际,短视频一度出现“谁发谁火”的趋势,这一话题对于热衷“吸粉”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不容错过。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红的时代,“吸粉”是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的普遍心理。

2)自我实现心理。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在参与某种活动中产生某种程度的成就感,导致自尊与自信心提高的心理感觉[1]。根据《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显示,短视频用户告别“显时代”,整体呈现年轻趋势,24岁以上的用户过半。这些年轻的群体既是丰富话题、多元内容的生产者,也是短视频内容的重要消费者。与长视频的内容生产分发相分离不同,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发布集于一体,这不仅降低了使用难度与制作成本,也丰富了视频的表现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用户既是视频的生产者、消费者,也可以是视频角色的塑造者。用户角色的多样化意味着行动权限的增加,实际上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2]。

3)逐利心理。获得利益是短视频生产者的最终目的之一,当“流浪大师”之风席卷全网的时候,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一些视频生产者以拍摄沈巍牟利,在全网关注“流浪大师”的热潮之下,关于沈巍的单条视频叫价到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是直接的逐利方式。更多的网络主播进行原创或者转发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粉丝,在这个“粉丝经济”时代,“有粉丝就有一切”。而他们进行内容生产、赢得粉丝的源动力是经济目的。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吸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逐利。

2.2  普通用户

1)从众心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用户之间处于一种原子式的、分散状态,在浩如烟海的短视频面前属于离场介入者。网络用户在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所构建的拟态环境的影响之下,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情绪的影响,从而对个体的态度认知以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场网络狂欢盛宴中,网络媒介“议程设置”的作用下,对“流浪大师”的相关视频进行大量的叠加推荐,形成关注度较高的网络热点话题,使得热衷于追逐热点的用户蜂拥而至。

2)娱乐放松的需求。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娱乐方式,它是以具有戏剧性、故事性、观赏性的画面加上个性化、魔性化的音樂,以及沉浸式的体验来吸引用户的。娱乐性是短视频的必备属性。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和高压力的社会环境面前,网上娱乐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空虚、无聊的时刻,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载体。短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为15秒以下,操作简单,用户只需打开短视频的软件即可完成视频的拍摄、简单剪辑、加特效。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新宠。

3)狂欢心理。巴赫金认为狂欢是最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是对权威、等级的反抗与颠覆。不同于等级森严的第一世界,在广场式生活的第二世界里,人们可以对日常生活的逻辑进行颠覆、反抗、消解。当今的青年亚文化正是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其中有一套特殊的符码系统,无论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还是无厘头的恶搞手法,它往往只能被年轻人所理解,在这样一个与主流文化相对隔离的空间里,肆意表达和发泄,实际上具有“符码狂欢”的性质[3]。

4)社交互动的需要。社交互动的需要可以分为虚拟社交互动和现实社交互动。虚拟社交互动主要是在线上进行的互动行为,用户通过展示拍摄的原创视频、加上个性化的音乐及播放效果,与自己的粉丝进行互动,吸引其他人的关注。作为现实互动需要的动机,用户观看短视频则是为了日常互动的需要。网络热点事件是很好的社交话题,人作为群体动物都有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当周围的人都在讨论某一热点话题,而自己没有关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害怕被孤立的孤独感。短视频的火爆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购物网站上随处可见的抖音同款,日常表达中经常听到的“好嗨哦”。网络短视频正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流浪大师”的火爆折射出用户要娱乐、拍客要流量、平台要活跃度的现状,流浪大师的火爆也不乏网络推手的作用,流浪大师的热度还能维持多久,或许未知,但这其中折射出来的用户心理值得我们深思,但这对我们看待整个短视频行业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2]夏厦,谭天.2018年短视频用户行为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4):25-29.

[3]尹秀婉.从自我放逐到全民狂欢——“屌丝”文化解读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3(10):204-205.

猜你喜欢

短视频现象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第四章光现象
《简单的周期现象》自主学习任务单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