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课堂语言表达艺术规范化现状研究
2019-12-13夏长青戴顺杨学娟陈铭
夏长青 戴顺 杨学娟 陈铭
摘 要: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方法不断花样翻新,但是教师中国和社会培养人和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始终没有改变,有声语言的主要传承作用没有改变。这里我们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以赤峰学院为例,对高校课堂师生语言表达现状进行调查,并且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 课堂用语 语言表达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1-0055-01
新時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激发思维,开启智慧,传承文化的主体作用始终没有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就是语言,而且以有声语言为主。运用规范的语言劳动,是教师劳动成果艺术化的前提,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因此,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艺术规范化的研究就非常重要。本文针对高校教师语言在课堂上运用表现现状;学生对于教师语言的期待;教师对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引导;规范学生语言表达等进行调查;分析现状,理出问题,并给出一定的解决问题对策。
1 高校师生课堂语言表达艺术规范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师的职业是工具性的,承担着培养人和传播知识文化的重任。 “艺术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自身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1.1 语言智能理论——语文能力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把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nberg)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提升到智能层面的新高度,并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八项智能说: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理论的提出把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行为上升为:由人的智能结构中的语言智能决定的理论层次。
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性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高校教师的语文能力应该更强,但是在告知阶层语文的能力却出现了相悖而行的局面。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语言交流沟通,是教育实施的最主要情境方式,所以教师驾驭语言能力的大小,与学生沟通效果的达成程度,是教师课堂取得教学效率关键要素。
1.2 交往行为理论——沟通交流
交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言谈与行为主体以达到理解为意向而进行的活动。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流交往,交往规范要求双方的行为至少两个主体互相承认和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互动的双边交往活动。在高校课堂上,教学是教师以语言为媒介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传播文化,培养技能,相互理解达成共同目标过程。这种过程是情境化教学与情景化评估教学效果可操控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传达个人信息能力的必要环节,而且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入明确的规范性约束,对学生的反馈性言语要在表达形式与效果上进行约束:有声语言规范化的约束,无声语言肢体性的约束,从而提高师生交流效果,提升学生感性认识。
1.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尊重与自主
人本主义教学原理认为,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关注。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助产士”高校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情境式教学,自主互动式、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在双边活动教学中融入规范化的标准,而这个过程中会对教师的语文能力和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提高是源于学生自身智能要素下的有效尊重与互动传承。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承与创新
西方有一个著名的寓言 “鱼牛的故事”,能够鲜明生动的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因鱼不能见到现实中牛而把牛想象成了鱼牛。”这个故事中青蛙可以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它向我们揭示了学生是如何建构认知的道理。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止要备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主要的要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经历,倾听他们心声,在此基础上去传承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
2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
2.1 规范的表达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输知识的工具,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样板。高知层面与文学和语言学科的教师语言从理论层面来讲,他们的示范性应该更强,也更标准。但是事实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要强调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最基本的要求是:运用普通话教学达到师生顺畅交流沟通。这就要求一些地方院校本地教师要注意克服方言的影响,同时文明用语,并且注重营造和缓的语言交流环境;语气语调,声音色彩要进行主体性的运用,从而营造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种语言上的规范,环境氛围的营造,也是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热爱老师的前提。
2.2 善于设疑激思
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解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激思,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能动的得到问题的解答。把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常用的“陈述句”适当的变成“疑问句”,把“是什么”改一改成“像什么”。
著名的苏格拉底式问答是设疑解惑的非常好的范式。苏格拉底曾经与青年美诺对话关于“美德”话题,对话中通过设疑,激思,释疑,解惑,美诺最后自己明确了美德的定义。所以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知识灌输,而是把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问答解疑的圣殿。
参考文献:
[1] 吴雪青.幼儿教师口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 彼得法林,姚晓蒙,陈琼琼.教学的乐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