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话消夏
2019-12-13白永芹
● 白永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在暑热的温风里,我们迎来了小暑节气。此节气一到,空气中再没有一丝凉风,“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民谚又云:“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无处躲。”伏天里,烈日炎炎似火烧,空调送凉才逍遥。可是,在没有电器的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是怎么应付这烧烤般的酷热,诗人们又是如何把避暑消夏过成了诗情画意的呢?
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显然,李白“诗仙”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有魏晋名士之风,属于率真旷达的自然派。消夏苍翠树林间,夏木阴阴,凉风习习,羽扇不用摇,衣履不用穿,头发不用束。诗人在林间漫步,潇洒随性,无拘无束,享受着难得的夏日清凉,可谓悠然自得。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则喜欢独处在池畔柳荫下,支张胡床吹吹风。他在《纳凉》里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诗里有色,有声,还有味。闭目想象一下,自己和词人一样,正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累了,斜倚胡床赏景纳凉,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时消散于无形之中。
而诗豪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则在山林水榭之外,来到一个奢华的避暑去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诗中的“水亭”,是唐朝王公贵族们建的“空调房”。一般傍水而建,亭中安装类似水车的机械传动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以流水转动扇轮,扇轮转动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亭中。同时,在亭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顶,再任其沿檐而下,形成水帘,循环往复,便可激起凉气。“水晶帘”内自生清凉,帘外有翠竹红莲可赏,几干好友围坐簟席之上,饮酒赋诗消暑,想想就是一种奢侈旷达的享受。
白居易在《消暑》中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诗魔白居易的消暑方法最简单,寻个庭院,减少运动,以打坐参禅的方式,借助清幽的景致,让烦躁的内心得以平静,继而心静身心自清凉,达到消暑的目的。好一个“心静自然凉”,充满了哲思和意蕴,这应当是消暑方式里一种最高的境界了。
炎炎夏日,上无纤云,下无微风,蝉声满树,闷热逼人。愿我们不只有躲进空调屋这一种消暑方式,我们也应该学学古人,或走进清幽山林,或寻一方池畔柳荫。当然还可以啜一杯清茶,赏一首夜曲,摇一把小扇,或打坐参禅修得内心的清凉。总之,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在诗词的酣畅淋漓中,寻得一种适合自己的传统消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