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箜篌与人类文明(下)

2019-12-13文/鲁

乐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美尔箜篌弓形

文/鲁 璐

(接上期)

三、古埃及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竖箜篌便已经在两河流域诞生,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将其最早的形态记载于泥板书上。此后,这一乐器自西亚两河流域逐渐传播开来,大约在公元前2800~公元前2600年间传入古埃及文明所发源的北非尼罗河流域。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2181年),金字塔等墓地中便多有关于箜篌的图像描绘。

吉萨德博亨墓箜篌(图1)是最早的古埃及箜篌图像之一,这幅图像所在时期是公元前2550年左右,其琴身轮廓鲜明,下方共鸣体较小,但是清晰可见。两位演奏者坐姿庄重,持琴姿态极为严谨,其演奏形式为箜篌二重奏。

图1 吉萨·德博亨墓箜篌

相比较而言,塞加拉门彻弗特卡墓中的箜篌(图2)则更为清晰,而且其演奏形式也更为丰富,是箜篌与管乐的合奏。我们注意到,在箜篌演奏者的左侧,有两位指挥者展现较为一致的手势。此外,另有两位指挥者以相异的手势各指挥一名管乐演奏者。这种不同的手势,被音乐史学家Hickmann等认为是在描绘交响和复调的变奏。

图2 塞加拉·门彻弗特卡墓箜篌及乐队(公元前2400)

同时,也有另外一部分学者指出,这更可能是一种宗教手势,或者是一种简单的节奏手势。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手势学”如果作为专业音乐技能而出现,没理由会在后来的埃及中王国时期断代。

不过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箜篌的图像足以证明其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成熟性与重要程度。在古埃及,音乐艺术及音乐家受到高度重视。在古埃及宗教中,不乏有手持箜篌的神明形态,而怀抱“法器”的箜篌演奏者被认为是可以藉音乐沟通神明的人。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之后的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等时期,箜篌在古埃及音乐艺术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限于篇幅,此处不做展开说明。

四、古希腊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东北部,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如同两河流域早在古巴比伦之前便诞生了苏美尔文明一般,爱琴海地区在古希腊之前也诞生了更为久远的文明——基克拉迪文明,这一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在陆续被发掘的属于这一文明的文物中,有一件距今近5000年的大理石箜篌演奏者坐像(图3)被认为是其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图3 基克拉迪箜篌演奏者(公元前2800~公元前2700)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一雕像中的箜篌兼具了弧形与角形的特点。其琴身下方有长条形的共鸣箱,另有与共鸣箱呈直角的支撑柱,同时又以弧形结构连接音箱与支撑柱,使其呈现独特的封闭式效果。其上部有天鹅状鸟头装饰,此装置不仅是为美观所设,同时也是古代弦乐器用以增益声音投射的常见设置。演奏者的姿态为右侧坐式竖弹。

在基克拉迪雕塑中,绝大多数为女性形象,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物是男性。与女性不同的是,大多数男性人物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经常演奏乐器。音乐家是这些早期社会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提供娱乐,而且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歌声传播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甚至是沟通神明。基克拉迪竖琴演奏者被认为可能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迈锡尼时代专业演奏者的前身。

根据目前可以掌握到的材料来判定,基克拉迪箜篌(公元前2800~公元前2700)的出现略早于古埃及箜篌,略晚于苏美尔箜篌。那么,基克拉迪箜篌究竟是产生于本土,还是接受了苏美尔的传播呢?个人认为基克拉迪箜篌更大可能是本土诞生。

将其与苏美尔箜篌代表性形制(图4)对比可以发现,基克拉迪箜篌的形制非常独特,和苏美尔弓形箜篌及角形箜篌均存在较大差异。故此,两者之间存在承袭关系的可能性不大。

图4 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的弓形箜篌与角形箜篌(公元前26世纪)

实际上,放眼整个世界,基克拉迪箜篌的形制都是极为独特的。对于基克拉迪大理石雕塑中这种封闭型结构的,兼具了弧形与角形的箜篌,笔者称其特点为“基克拉迪封闭”。之所以要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以下原因:

1.基克拉迪箜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古希腊。在古希腊的相关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基克拉迪封闭”型古代箜篌图像,而且这种结构在古希腊文明外的其他地区极为鲜见。

2.基克拉迪文明诞生于基克拉迪群岛。从地理上讲,每一个岛屿都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封闭性与独立性往往会体现在经济、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基克拉迪封闭”不仅仅是一种箜篌形制,同时也和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形态密切相关。目前有对海岛进行研究的学者指出,受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海岛居民会本能的向往更为稳定的结构。这很可能是“基克拉迪封闭”所产生的深层根由。

3.提出这一概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笔者认为“基克拉迪封闭”是现代西方竖琴的真正源头。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实际上现代西方竖琴正是一种角形与弧形相结合的封闭结构。古希腊人传承了“基克拉迪封闭”式箜篌,同时作为文化艺术源头深深影响了西方,最终形成了封闭式结构的、弧形与角形兼具的西方竖琴(图5)。

五、古印度

在古印度,弦乐器被统称为vīṇā,其中包括弓形箜篌、琉特琴、齐特琴等。在几种弦乐中,弓形箜篌是最为古老的。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吠陀时代的《耶摩尼梵书》中对弓形箜篌有过详细的描述,具体特征包括七根琴弦、弯曲的弦柱、蒙有兽皮的凿空共鸣体琴身等,这是古印度弓形箜篌的典型特征。

此外,在中吠陀时代,还有一种达到百弦规模名为vana的大型箜篌。萨雅纳在《爱达罗氏阿兰若书》中说:“荷特里(唱诵者)象拿维纳琴一样用双手抱着木制的、张有上百根弦的瓦纳,并倚在左侧。”除了这一说法外,在《耶摩尼梵书》中也有提到瓦纳有上百根弦。不过笔者认为,VANA的存在应是存疑的,无论是从乐器制造角度来说还是从乐器演奏角度来说,百根弦的乐器都是不现实的。即便是中国现代双排弦箜篌,也仅仅是左右两侧各36根而已。在36根琴弦中,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弦距约为56CM左右,如果再远的话会给演奏带来相当的困难。所以,即便VANA真的存在,那也应该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造型乐器,而非是用于演奏所用。

当然,关于VANA的记载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吠陀时代古印度箜篌艺术的成熟性。这种成熟性不仅仅体现在乐器上,也体现在演奏技法上。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婆罗多《乐舞论》中记载了古印度的十种箜篌指法,详见下表。

婆罗多《乐舞论》中所记载的古印度箜篌演奏技法列表

古印度箜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波斯和希腊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别于遭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部将近两个世纪之久。公元前327年,希腊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来到古印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希腊文化。受其影响,在北印度形成了一种名为“犍陀罗”的文化。

犍陀罗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城一带,这里曾为希腊人所占领。健陀罗艺术含有明显的希腊特征,其艺术影响极广,先后向西北,东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播,其中东北一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新疆,然后又沿云冈、龙门、响堂山三条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今天,我们在西域石窟的壁画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希腊风格的佛陀和菩萨,他们普遍衣着简少,呈半裸状态,女性往往丰腴而柔美,甚至还有裸女形象。

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前后的古印度历史遗留文物中,箜篌的图形并不鲜见,如公元前3世纪时期的印度桑奇大塔(图6)箜篌浮雕,古印度巴尔胡特佛塔遗址出土箜篌,印度马图拉浮雕箜篌等。这些箜篌形制为弓形箜篌,延续了苏美尔箜篌特征。

图6 印度桑奇大塔箜篌浮雕

提及古印度,便不能不提及佛教。佛教对音乐及箜篌高度重视,佛教文献记载佛觉悟之初在帝释窟禅定,帝释天先派五髻乾闼婆天子在洞口弹箜篌而唱诵,表达问佛法的意愿。佛听后大悦,随后施展神通扩大洞窟,开始说法。此故事在犍陀罗相当流行(图7),犍陀罗出土了二十多幅与此相关的雕刻。

图7 《帝释天造访》,现藏于拉合尔博物馆

总结

综上,在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这五大人类文明发源地,箜篌均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以这五大人类文明发源地为中心,箜篌又传播向全世界。对于箜篌这一伴随人类文明而成长的乐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这将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全文完)

猜你喜欢

苏美尔箜篌弓形
箜篌城
苏美尔-古巴比伦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审美创造
降低弓形换位线圈换位尺寸偏差研究
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
潜在食源性致病菌弓形菌在食品中的分布及检测研究进展
《拉格什王表》译注
苏美尔文明的启示
商周弓形器略说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