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9-12-13张文文

法制博览 2019年30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文明生态

张文文

中共太和县委党校,安徽 太和 236600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念、思想、战略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重大指导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实践

(一)萌芽时期

梁家河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萌芽时期。1974年,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插队任村党支部书记,当年的梁家河缺煤少柴,群众为烧火做饭就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面对生活困苦的群众和遍地黄沙的恶劣环境,习近平带队去四川学办沼气池的经验,回来后和群众亲自动手建起了当地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后来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的都是在梁家河”,因此,可以说陕北的知青生活第一次让他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复杂性,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二)初步形成时期

离开梁家河后,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并开创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正定是文化古城,习近平认为正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此发展旅游业。因此,他修缮大佛寺、临济寺,将其作为正定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以此拉动正定旅游经济发展。后来,习近平得知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他马上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将电视剧的大部分镜头和外景基地争取到了正定,并斥巨资修建一个永久性的荣国府。电视剧开播后,正定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荣国府”景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正定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仅为该县经济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初步形成了经济多元发展的生态理念———旅游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三)发展时期

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省首次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福建省开始着手修复生态环境,长汀的生态巨变就是一个典型,过去长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曾一度超了全县面积的1/5,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长汀封山育林、禁止砍树,同时财政补贴鼓励村民开垦荒山、种植果树,经过多年努力,长汀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达79%,曾经的火焰荒山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水青山。

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一重要理论扭转了过去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固有思想,彻底打破了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为中国今后生态文明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成熟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入成熟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

从“知青岁月”,到河北、福建、浙江,一直到党中央,习总书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要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也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必须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如果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就会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现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峻,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相互对立、此消彼长,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地方官员往往不愿意将资源向环境保护方面倾斜,地方环保工作相当敷衍。而习总书记“两山论”打破了过去这种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他认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其实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以塞罕坝为例,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山沙地。但在三代塞罕坝林场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如今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80%,不仅具有重大生态价值,还有力拉动了周边乡村农家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塞罕坝翻天覆地的改变正是“两山论”的鲜明印证,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3]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安全食品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过去我们“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4]例如现在市面上一些绿色无公害产品十分受欢迎,比如说有机大米比普通大米贵了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依然是供不应求,甚至还有人跑到原产地买米,就是想要吃到天然原生态、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

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善环境质量,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环境部门只围绕一种要素开展,就会因小失大、顾此失彼,使得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效能大打折扣。黄土高原“小老头树”就是典型案例,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改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林业部门开展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造林工程。有些地方在治理过程中忽略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各生态要素的联系,“种树的只管种树”,导致黄土高原很多严重干早缺水地区,却栽种了刺槐、杨树等耗水量大的树种,不仅未对当地的生态状况起到改善作用,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由于水分的过度消耗导致原生的草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加重。

所以我们治理环境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树立整体观、大局观,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综合治理。

(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法治思想,首先要重视生态文明相关制度体系建设,自上而下贯彻执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新环保法,完善环评制度……其次,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时,必须严格执行,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真抓严管、毫不手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威慑力,让有关人员不能、不敢破坏生态环境。最后,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有人曾说,从空间站望向地球,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与强烈的喜悦之情,养育我们的地球如此美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孤独感,宇宙浩瀚无边,但地球却只有一个。地球是目前人类可生存发展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球生态安全。

思想引领行动,价值决定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文明生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