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讲好先锋故事
——以《共产党员》《齐鲁先锋》为例
2019-12-1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在外交场合真诚深情“讲故事”,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文化,阐释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公认的“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
新时代催生新故事,新故事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功去讲好。
作为承担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通的全国党员教育电视栏目——《共产党员》与山东省党建电视栏目——《齐鲁先锋》制播任务的部门,山东广播电视台《共产党员》编辑部自成立以来,坚持聚焦“走在前列”的党员先锋,努力将讲好先锋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进一步传播好党的声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为更好服务党员教育事业,生产更多集政治性、艺术性、可视性相统一的电视作品,近几年,我们围绕“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党建电视栏目”,突出主责、精准发力,提出了“好立意、好题目、好线索、好故事、好镜头”的节目制作标准,要求编导记者聚焦节目质量,加强策划创新,用心用情用功讲好党员先锋和先进模范的精彩故事,推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情怀的电视作品,先后有50余件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类节目评比中获奖,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党员群众好评。
一、讲好先锋故事,要坚持守“正”,努力把握故事的核心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对于党建宣传部门来说,我们认为,守“正”,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主责;就是坚持以党员群众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巩固壮大主流阵地,唱响中国梦,弘扬正能量,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中的先锋人物、模范典型,是引领时代的佼佼者,是行业的标杆和社会学习的榜样。我们坚守正道,坚守社会责任,强化价值引领,将他们的故事讲述好,将他们崇高的精神挖掘好,将他们真实形象塑造好,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浸现故事的核心意蕴,使他们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真正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宣传目的。
比如,2016年3月份,“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一词便迅速流行,一度成为行业高频使用的热词。《齐鲁先锋》栏目针对当时“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文化现象,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了“鲁剧先锋”系列节目。该系列节目共6集,分别选取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老中青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六位党员人物(赵冬苓、靖雷、张新建、钱晓鸿、王文杰、李九红)进行采访。通过连续几个月对他们剧本创作、业务研讨、片场拍摄、后期剪辑、新片发布等各方面的跟踪拍摄,深入挖掘了一系列鲁剧精品创作幕后的精彩故事。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强化了受众对山影人及鲁剧品牌的印象和了解,很好营造了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二、讲好先锋故事,要勇于抢“先”,及时抓住讲故事的时机
抢占先机,先入为主。这是新闻宣传规律的要求,是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测试传媒平台新闻敏感性的最主要特征。《共产党员》《齐鲁先锋》尽管都属于社教类专题节目,与新闻类节目的时效性相比或许没有那么强,但《共产党员》编辑部作为姓“党”的部门,一直有着灵敏的新闻职业嗅觉,保持着快速反应、随时出击的新闻采访能力。
比如,2018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在谈到乡村振兴战略时,总书记提到了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编辑部得到这一消息,马上意识到王传喜一定是媒体下步集中宣传的典型,必须抢“头条”。于是,立即调整制播计划,抽调精干力量,赶制完成了人物专题《王传喜: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并于3月8日晚18∶18在《齐鲁先锋》栏目推出。紧接着,《共产党员》栏目第298期节目“新时代先锋”推出《王传喜:建生态家园谋乡村振兴》专题节目,着力对王传喜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两期节目播出后,“共产党员网”“齐鲁网”“灯塔党建在线”及全国各省市党员教育平台纷纷进行转载,一时间形成了“一拳开、百拳跟”的组合宣传效应,产生了良好政治和社会效果。
三、讲好先锋故事,要善于求“新”,努力在故事中找到新细节新角度
故事新鲜,情节曲折,叙事有张力,才能更好吸引受众。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求新”“求鲜”的“看客”心理,决定了在节目选材时,要多选取那些鲜活、生动、提神,甚至具有有矛盾冲突的内容作为报道题材。尽量避开“打井、修路、捐款、救助”“千人一面”的同质化讲述。
2018年5月23日至26日,《齐鲁先锋》栏目记者赴威海采访“齐鲁时代楷模”殷树山的先进事迹。殷树山同志生前是威海市环翠区塔山社区的一位老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倾其一生所有,在临终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科研。由于老人生前乐善好施,是当地知名人士,各媒体报道留下的影像视频资料多达400G。
为避开吃新闻“冷饭”,让老典型有新故事、焕发新气象,我们的记者对老人家人、生前事迹、遗留物件等进行深入采访挖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老人留下的一本台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字,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殷树山老人的日记。原来,老人从几十年前就有往日历上记笔记的习惯,像这样的日历有近30本。这些日历记满了老人服务社区、一心为民的点点滴滴,就是这些日历给记者带来了灵感,发现了许多以前媒体没有报道的感人细节,找到了殷树山同志“蝇头小字中的为民大爱”。这些新鲜故事对集中宣传殷树山同志的事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节目播出后,得到广泛好评。
四、讲好先锋故事,要善于用“情”,唯有真情动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故事打动人,少不了情感看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将先锋故事讲得生动、感人,让观众产生共鸣,需要节目具有震撼人心、触动心灵的“人情味”。因此,我们在制片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报道的人物不仅要感动编导自己,重要的是节目内容要具有“感染力”,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真正起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宣传效果。那么,节目内容的“感染力”来自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还是作品要能够引起人心灵深处的共鸣,能够与时代共振,与情感合拍。
五、讲好先锋故事,要善于用“法”,方法用对事半功倍
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土地,只有不好的耕作方法。一个好的故事,要把它讲好,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同样,制作先锋人物电视专题片,也需要言之有文、方法得当,尽可能做到切口小、角度新、情节细、画面美、结构整。这不仅是故事本身的需要,也是视听节目的制作需要。
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是视听艺术。制作电视人物专题,不能只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应该在尊重视听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讲究宣传艺术,特别是根据节目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讲述技巧、方法。
六、讲好先锋故事,要善于相“融”,推动实现全媒传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作为党建电视栏目,在当前全媒体环境下,需要积极应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真正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融媒传播的重要性,切实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力量,激发讲好先锋故事的活力,更好实现与上级宣传要求同频共振,推动党的声音和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网上网下同心圆”。
先锋模范是时代的坐标,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现。过去几年,《共产党员》《齐鲁先锋》两个栏目共宣传报道了2400多个先进人物,他们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时代楷模”朱彦夫、“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廖俊波,有我国探月工程及北斗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有从零件堆中走出的年轻汽车专家吕义聪、醉心教育创新的“最美教师”叶德元,有执着打造绿水青山的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王传喜……
可以说,这些重大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精彩故事,充分彰显了党员的人格魅力、党性之光和奋斗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鼓舞了中国人民。
“一个典型一面旗,一批典型带全局。”探索永远在路上。下步,《共产党员》《齐鲁先锋》两个栏目将紧紧围绕党的建设中心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宣传节奏,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创新提高讲好先锋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报道更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人物,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反映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群众的生动实践和火热生活,切实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