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莽人的三大跨越
2019-12-13
莽人,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少的一个族群,长期生活在中越边境靠近中国一侧的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边境地区,2009年5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归属为布朗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哺育和时代变迁之中,莽人实现了三大跨越,经历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越、从族群自然发育到族群自主发展的跨越、从低层次部分发展到高水平全面发展的跨越。
跨越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和我国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验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形态可以超越地区或时期的界限,实现直接跨越的设问。新中国成立之前,莽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生产生活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实践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莽人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大道,实现了民族超越时期界限的伟大跨越。
一、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越
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由游耕游居到定耕定居的转变。莽人自称“莽”,有“山民”或“聪明”之意,傣族称其“岔满”,当地苦聪人(属拉祜族)称其为“阿比”“孟嘎”,除此之外,还有“巴格然”等他称,是从“蒲人”族群中分出来的一只。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始终在深山老林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莽人研究专家杨六金教授在其专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一书中说到:“从莽人游居游耕过的遗迹来看,他们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森林的多寡,少者二三年,多者十来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莽人原始的耕作技术,生产的粮食不够吃,需要经常外出采集野果、野菜和狩猎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木头当锄、刀耕火种、树皮当衣、野果充饥是莽人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解放军挺进到边境地区,进入原始森林寻找莽人和苦聪人,与当地的工作队一起,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放各种救济物品,给予各方面必要的帮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经过地方工作者多方工作,莽人答应出林生活。之后,金平县委、政府把原来深山老林中莽人14个散居点合并为4个自然村,帮助他们建盖安居房屋,教他们开田种地,发给他们耕牛和生产生活用具,还带领他们外出学习参观,引导他们参与政治生活。从此,莽人走出深山老林,定居定耕,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相互关系实现了由原始协作到集体组织领导的转变。莽人生活的村落,一般由同一家族、同一亲族或同一姓氏组成村落,形成一个小集体,更多的是靠家庭关系或血缘结成生活的共同体,通过长老、兄长、约定俗成的规定等来实现对成员和公共事务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协作相对单一,如: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山林、土地、水源等资源方面,村落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一旦资源受到侵犯和挑战,为了维护村落的利益,村落之间容易发生械斗,造成村落间矛盾持久存在。再如:在对林地的所有权方面,通过在选好的林地周围砍倒几棵小树、用树枝插成十字架或在大树上剥去几片树皮等做记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所有权,其他人见到记号之后会主动放弃这块林地,这与今天的所有权形式有显著的区别。在长期的基层管理和实践中,党和政府把一些比较成熟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了莽人地区。通过建立健全党支部、村民小组、治保、调解等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共青团、妇女、文艺团体等群团组织,为莽人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原有风俗习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莽人村整体上领导班子团结,群团组织活跃,制度贯彻落实到位,村民团结互助和睦。
价值观念实现了由原始崇拜到科学理念普遍认知的转变。在1968年以前,莽人村寨没有办过任何形式的学校,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多数认知来自于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世诗谚语、歌曲故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比较普遍,莽人形成了以鬼魂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观念,认为天有天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地有地神,万物有灵。因砍树得病,认为被林鬼所害;因捕鱼得病,认为水鬼作怪;在家得病,认为恶鬼进了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禁忌,如:火塘里的锅桩石禁踩;屋内不准带入绿色的树枝;陈氏家族禁吃水鸟肉等,如果触碰到了禁忌,招惹到了鬼神,就需要请魔公招魂驱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提高莽人科学认知水平,解决盲人地区教育识字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在南科新寨、雷公打牛村、坪河中寨创办了小学。2007年以来,金平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实施对莽人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的特殊政策。2011年,又出台每年特殊招录5名莽人和拉祜族学生为事业人员的政策,并将学历降至高中生。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励莽人学生就学。2015年,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为提高莽人群众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经历50多年的发展,莽人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等得到大力普及,对刮风下雨、旱涝灾害、生老病死等规律性现象能够客观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广泛接受和普遍践行。
分配方式实现了由物物交换到市场经济意识的转变。由于莽人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虽然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但思想观念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得到同步更新转变,莽人生活地区存在着“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饱,无饭大家饿”的平均主义生活方式,即使到现在,还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影子。在产品交换方面,最初采用的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当自己需要食盐、衣服等生活必须品时,莽人便把自己编织的简单物品和猎获的动物肉制品拿到傣族、哈尼族、苗族生活的村子边,莽人自己躲到隐蔽的地方,当其他民族的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便会把旧衣服、食盐、铁器等相关物品放在莽人物品对面,然后适当拿走莽人物品,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莽人才实现了与其他民族面对面的交换,货币出现在了交换过程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给莽人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整体上打破了自然经济壁垒和原始平均主义思想的桎梏,二十多年的时间,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如今,莽人到勐拉市场及其他市场赶集已经成为了常态,经常把自己的草果、玉米、竹器、草药、牲畜等拿到市场上进行售卖,同时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家用电器和各种生活物品。在莽人中,有了本族群的商贩,能够熟练的运用商品交易原则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莽人逐渐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方式。
二、从族群自然发育到族群自主发展的跨越
与外界实现了由自我封闭到主动融入社会的转变。在族群发展过程中,莽人最初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轻易与其他民族发生交流联系。如:在婚姻习俗方面,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存在姑表婚、妻姊妹婚、非等辈婚等婚俗形式。杨六金教授2003年通过对雷公打牛村、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新寨四个莽人聚居区进行了婚姻情况调查了解,在书中写到“1960——2003年,莽人妇女嫁给其他少数民族的有17人,其中嫁给傣族男子的有8人,嫁给苗族男子的有1人,嫁给山东、广东、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的汉族男子的有8人,其他民族妇女嫁给莽人男子的只有2人,其中傣族妇女嫁给莽人男子的有1人,哈尼族妇女嫁给莽人男子的有1人(男子到女方家上门)”。近几年,随着观念的改变,莽人打破了原有的婚俗习惯,与其他民族交流联系越来越紧密,通婚的人逐年增多。在生产方面,由于长期游耕游居,刀耕火种、采集狩猎成了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工具使用方面,大多数是木棒、木锄、箭、竹签等木制工具。后来,随着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加深,砍刀、斧头、铁夹、火药枪等其他民族使用的工具出现在了莽人生产生活中。为了增强自主发展能力,1960年,刚定居的莽人在邻近民族的帮助人,修建了大量水田,不断扩大水稻和玉米的种植,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主动融入其他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大多数农户实现了自给自足。近年来,在综合扶贫项目规划、精准脱贫等一系列帮扶政策促进下,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业、种植业、经济林木展现了较好发展势头,莽人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增加和提升。
与自然关系实现了由顺应到充分利用的转变。由于莽人生活在山高林深的原始森林地带,森林中丰富的嫩叶类、菌类、果类等自然资源为莽人“靠山吃山”提供了充分条件,杨六金教授书中做过统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莽人生活所需食物的80%依赖于植物的采集;到七十年代,占到50%;九十年代,占到20%;到2003年依然占到15%。这一数据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莽人对自然的高度依存度,同时不断下降的比例反映出莽人逐渐学会充分的利用自然和改变各种自然资源为人服务的方式,同时,莽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懂得去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随着莽人地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采集和狩猎变为了有计划的种植和养殖,莽人个别种植水稻最早出现在1956年,随后在傣族、哈尼族等邻近民族的帮助下,到200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多亩,成为了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养殖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前莽人就开始饲养牲畜,主要饲养猪、鸡、牛、养等牲畜,与狩猎相比,饲养能够更直接获得动物肉食,但由于饲养家畜的水平不高,喂养食物较少,动物生长缓慢,一般较小。新中国成立后,在于其他民族交往中,莽人学会了相对水平较高的饲养方法,通过采用豆类、玉米及后来出现的饲料等方式喂养,动物生长明显快过之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三个莽人村实现户均生猪存栏1.8头、出栏 1.69头,家禽存笼14.38 羽、出笼 29.3羽,人均年肉食品供应量由6.93公斤提高到32.61公斤。当前,新发展的理念已经融入到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莽人群众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自己生产生活服务,同时又能够较好的保护好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
自身发展实现了由外力助推到衍生内在动力的转变。从进山宣传政策到莽人出林定居并居,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到省、州、县、乡(镇)各层级的贯彻落实,从精准脱贫到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外力成为了助推莽人发展的关键因数,但随着莽人群体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现代社会观念的增强,莽人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意识越来越强,在民族交往和融合中衍生出了巨大的内在动力。在2007年以前,莽人不洗脸、不洗脚、不刷牙、不梳头、不剪指甲等较为普遍,由于缺少棉被,为了保暖,大家都习惯睡在火塘边。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帮助莽人尽快摆脱陋习,派出了民族工作队进驻各村寨,教他们洗脸、刷牙、洗澡,还要教他们做饭、炒菜、叠衣服、种植农作物、送孩子上学等。如今,洗澡刷牙、洗衣做饭、带娃种养等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良好习惯,为了保持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村里还划分了片区,每个片区设有一个组长,每个星期由组长带着片区里的群众打扫卫生。2019年4月,有记者到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龙凤村采访时,遇到了布朗族妇女陈凤仙从南科村买菜回来。她用普通话告诉记者:“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只要想吃肉,天天都能吃。”“我一般用微信、支付宝付款,现在我们基本不用现金了。”其67岁的父亲陈自新说,自己30多岁时还和同族人生活在森林边缘,靠打猎、找野味养家,完全没想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这么快就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三、从低层次部分发展到高水平全面发展的跨越
实现了由重点推进发展到全面推进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对莽人群体进行有效保护,改变莽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刻木记事、颠沛流离的生存现状,在党和政府帮助下,莽人先后于1959年、1997年进行了两次迁居。改革开放后,莽人地区迎来了发展机遇,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度低,莽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多数莽人家庭每年缺粮都在6个月以上,靠政府救济和采摘野果、狩猎维持生活,适龄儿童普遍失学、辍学。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莽人聚居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是建国前的三倍多,但与其他民族相比,人均粮食和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到2001年,根据金水河镇数据统计显示,莽人耕地面积增加到986亩,人均耕地1.44亩,但人均口粮只有196.5公斤,人均收入282元。到2007年底据,莽人4个自然村共126户681人,人均有粮仅244公斤,人均纯收入仅489元;16岁至60岁人口中文盲占75.6%。这些数据反映了莽人田间管理方法和劳动生产效率不高,虽然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莽人依然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2008年,在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省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红河州启动实施了《金平县莽人2008—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全方位推进了莽人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到2010年底,红河州扶持莽人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莽人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红河各级党委政府依据云南省出台的《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关于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工作方案》《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等计划和规划,大力推进莽人地区精准脱贫工作,为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15年底,莽人增加到了204户956人,农民人均有粮达到59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849元。如今,南科村委会4个村寨的莽人群众家都有摩托车、电视机,智能手机更为普遍,很多家庭还装上了网线,看起了网络电视。
实现了由族群个体发展到民族融合发展的转变。在莽人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尽一切努力,千方百计的为保护和推动莽人地区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和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997年,在多方帮扶下,居住在森林边缘的莽人群众搬迁到了如今的南科村委会龙凤村、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和乌丫坪村委会雷公打牛村4个自然村,和苗族、彝族等群众居住在一起。新世纪以来,围绕莽人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培植、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培训等工作目标,整体推进了莽人地区水、路、电、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清晰看到,扶持莽人发展既为莽人地区发展打牢了基础、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让周边村寨看到了党和国家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发展所产生的显著成效。伴随着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富民兴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和政策的推进落实,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莽人地区及周边村寨的必要扶持和帮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到了每一个边境贫困村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了民生,莽人与其他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共居、共学、共识、共乐的常态,在民族交流融合中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实现了由强烈族群意识到整体国家观念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前,莽人一直受到各种压迫和歧视,傣族土司在莽人生活地区建立了封建制度,歧视莽人,对莽人进行无尽的剥削和压迫,严重的阻碍和影响到了莽人的发展,莽人为了躲避这些奴役和灾难,往大山越走越深,不断的迁徙,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自然条件的艰苦、其他民族的剥削压迫、莽人自身的传统习俗等因素导致了莽人较强的族群观念,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自我保护的特征比较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采取各种帮扶措施来保护和促进莽人群体发展,虽然莽人2009年5月才归属为布朗族,但国家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一直未减,成效越来越显著。2010年9月,经云南省审计厅委托红河州审计局进行专项审计后认为:扶持金平莽人发展规划的实施,增强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意识,莽人山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经济产业得到壮大、群众素质得到提高,项目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做到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莽人聚居地区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把莽人群众对更好居住、更好教育、更好医疗、更好就业等作为了奋斗目标,责任层层落实,任务项项推进、督促检查行之有效,上下左右形成了推动莽人村寨及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时代变迁和自身跨越发展中,莽人族群的团结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越来越深,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越来越坚定。
四、莽人时代变迁中跨越发展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根本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立足于各民族和时代发展实际,从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边疆巩固的大局出发,不断探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规律,在充分尊重各民族特点和族群发展规律前提下,不断扩大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共享了同祖国和时代一起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赴湘西、内蒙、新疆、西藏、云南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时,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表的一系列讲话、论述和指示,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并凝聚起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族认同、国家认同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8年独龙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和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的回信极大的激励了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和莽人群众,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莽人群众的不懈努力奋斗下,莽人群众和边疆贫困民族地区一定会迈向总书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嘱托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