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文新媒体的互动场景构建与共同想象延伸

2019-12-13彭伟步

桂海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华文族群华人

□ 彭伟步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当前以电脑、手机等为代表的传播工具不断更新和变革,为华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渠道,构筑了大量传播平台,推动了海外华文新媒体的发展。相比较之前居垄断地位的海外华文报业而言,华文新媒体使用方便,信息丰富,功能完善,日益取代华文报纸的功能与角色,成为华人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呈现出华文媒体产业新的发展态势,构建了华人在海外进行文化、经济和商业的互动场景,使全球华人能够即时、快捷分享同一信息,强化身为华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一、华文新媒体构建互动场景具有厚实基础

海外有超过6000万的华人,他们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和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国家的华人社区人数众多,社区功能完善,华人聚集度高,为华文新媒体在华人社区中的使用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华文新媒体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使用者数量多,在小范围的圈层传播中形成线下人际传播,线上熟人圈的传播形态,为实现人际互动以至场景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华人重视教育,其文化教育水平和人均消费能力在当地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大量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原有华人社区的人口结构,使华人对华文新媒体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有新闻工作经验的大陆新移民在华人社区创办了不少华文新媒体,使海外华文新媒体进入了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的新时期。他们在海外办报,并逐步使之电子化,实现了从传统报刊向电子报刊的转型。例如1991年由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创办的《华夏文摘》,被认为是海外华文电子报刊的开始。华文电子报刊的出现标志着华文报刊朝华文新媒体方向发展,也为华文新媒体的社区化埋下伏笔。

除了华人本身努力创办华文媒体,传承中华文化,互通华人社区信息,推动华人内部经济发展外,一些国家为帮助新移民顺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实行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对少数族群媒体提供各种经费资助,或为其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也使作为少数族群媒体的华文新媒体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运营和发展。比如在加拿大,政府为发展和保留少数族群文化,视少数族群文化为该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计划把历史悠久的少数族群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专门拨款资助各种有助于少数族群文化发展的媒体,而且通过减税、划拨土地等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族群文化的扩散,以促进多元文化政策在加拿大得到实施。在政策和制度上,政府制定各种措施,对少数族群的媒体给予必要的帮助,如在注册、运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和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以网站、社交媒体、客户端、自媒体等为代表的华文新媒体,已经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帮助华人新移民解决许多生活上的问题,为华人的文化适应提供了缓冲地带,成为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过渡性媒体。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和世界工厂,海外华文新媒体成为华人所在国与中国交流的窗口和纽带。其独特的信息中介功能,以及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角色,使华文新媒体因此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华文新媒体在世界各地大量涌现,促成了全球华文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成为华人社区信息流动中枢,也是所在国与中国信息互通与文化交流的传播节点,增强了海外华人社会的话语权,对于维护华人权益,增强华人的身份认知与意识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依托迅速发展的传播科技与全球化的社交媒体,华文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技术的节点联结,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推动了全球化互动场景的构建,开拓了由电子媒体与华人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勾联的信息传播空间,促成了一个超越国家边界的全球性华人信息平台,并使华人能够在同一时间更快捷地接触到华人社会内部信息,从而使许多业已弱化自身身份归属的华人重建其身份认同,甚至强化自身的身份意识。

二、互动场景创建超越国家边界的共同想象空间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互动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时空进行对话与互动变得可能。互动技术对华人生活的植入性,推动了信息传播场景的变迁,使华文新媒体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实现多屏互动、远近定位互动、现实与虚拟现实互动,极大地促进了跨越国界的华文新媒体互动传播平台的发展。在技术的驱动下,华文新媒体平台逐渐成熟,为华人建设互动场景,实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与联结,推进网络社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这就为华人在异于母体文化的背景下实现文化重建和情感互动,以及在网络空间形成想象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大量华文新媒体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出现并急剧发展,依托新的传播科技,加快推进互动场景的建设,吸引了许多华人的注意力,促进了华文新媒体的资本化。一些有实力的华文媒体集团采取资本运营手段,投资新媒体,大力促进移动端、电脑端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融合,利用手机移动端灵活便携与电脑端提供全宽幅视觉的体验,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结,集合成一个能够给华人带来更具视觉感、参与感、互动感的全新的互动场景。一个致力于实现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互动场景的信息传播试验与革命,为华人带来新的信息传播体验,以及更多的文化安全感,缓解了族群外的文化冲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认为,“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华人对母语媒体的天然亲近感会帮助他们首先选择母语媒体来获取各种信息,一方面为自己提供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延缓文化适应与转型的阵痛,保留自己对族群文化的印记,这是一种基于自身安全的心理需求。”[1]当华文新媒体能为其提供缓解心理紧张感的生活空间,并使他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存在时,华人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文化被挤压感就会得到稀释,从而纾解在异于母体文化背景的生活与原乡想象压力。

海外华人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经济活动模式,以及群居抱团式的生活习惯,使华文新媒体得以通过场景传播,把华人的信息互动、商业往来、服务体验结合在一起,而使共同想象空间得到延伸。例如,西班牙欧华传媒集团不仅拥有欧华报,还有欧华客户端、欧华网站、欧华微信公众号、脸书公众化、推特与微博账户等,打造了一个线上与线下的信息互动传播网络。它通过网站、社交媒体把西班牙与中国国内的信息进行互联互通,使信息交互更加顺畅,传播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该传媒集团还利用客户端打造网上服务平台,提供多样性的文化与商业服务,并与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进行商业合作,构建了一个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场景,开拓了华人从现实到虚拟的文化与商业活动空间,促进了华人从西班牙到中国的文化与商业联系,加强了西班牙华人的身份自我认知,强化了他们在网络场景中的文化与商业互动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共同想象。华人通过社交媒体互通信息,完成各种文化、商业联结,构建了一个主流社会之外的文化传承与商业交易场景,例如华人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完成华人内部的资金流动,提高了经济合作的效率,并且使华人在这个文化与商业场景中深深感受到沟通的便捷性与资本流动的隐蔽性,契合了华人在海外打拼对效率的追求,对财富的隐蔽等心理,从而很自然地向这个既能缓解文化压力,又能实现资本流动的互动场景靠拢,由此提高了华人之间的黏度。文化与商业的联结因此更进一步促进了跨越地区与国家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的形成。

传播的跨媒体化、全符号化,逐渐瓦解了信息传播不对等的传播模式。在由新技术驱动的互动场景中,信息被感知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这使得华文新媒体能够改变过去传统媒体单打独斗的状态,充分利用文字、内容、图片、视频等符号,开展各种信息传播和服务活动,形成场景表演、服务共享模式。例如华人随手拍摄生活场景中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的朋友圈分发给其他熟人,再经熟人传播到其他的朋友圈,形成了链状的人际互动网络,生产出新的文化生产与信息消费商业模式,使华人经历了“过客—看客—顾客—会员—朋友—伙伴”的身份变化过程。华文新媒体利用庞大流量,实现商业变现,推动网络社群的形成,促进超越国家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的形成。例如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华人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阅读同一条有关华人生活的新闻,一方面了解其他国家的华人生活境况,另一方面也从中得到启发,模仿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甚至借鉴他们的创业模式,使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华人渐趋同质化、脸谱化,呈现了一个由虚拟到现实并超越国家边界的日常生活与商业互动的景观。

美国社会学家凯文·霍根认为,“媒体形成的互动场景,能够产生一个有共同故事情节并在场景中植入共同文化的景观。”[2]华人在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的互动场景中进行文化生产与生活体验时,自觉或不自觉将自己变成其中的一个文化个体,勾起他们对母语文化的共同记忆。这种做法有效地对各种场景进行重组,形成人气聚拢现象,产生溢出效应因此,传播平台必须鼓励华人积极参与信息的互通,感受互动场景带来的便利性与舒适性,扩大互动场景的使用人群与范围,使不同场景能够相互联结成网状形态,增强人气聚合效果,扩大平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平台的商业化与资本化创造条件推进超越国家和地理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的凝结。

三、华文新媒体助力互动场景的再地化与想象空间的全球化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汤马斯、纽豪斯、卡威等通过对纽约移民报刊的研究,发现“少数族群媒体虽然不具备主流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公共议题却能够展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甚至决策的功能与角色”[3]。华文新媒体作为少数族群媒体,主要面向华人传播,但是在特定场合却能够重构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的社会关系,并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华文新媒体局限于族群内传播,但是由于其承担了族群与想象共同体构建的功能与角色,因此其虽然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却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传播话语体系,在涉及到华人社会的议题时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实现对华人社会的舆论引导,并在华人选票效应的作用下,使主流社会不得不投放更多的眼光,对损害华人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修改甚至取消。

华文新媒体既善于报道各种社会公共议题,也能够冷静地引导华人的舆论,防止华文新媒体民粹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一方面满足了华人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到更多的公共空间,同时避免引发华人与主流社会的矛盾与对峙。对于华文新媒体的功能与角色而言,其必须实现互动场景服务的针对性,利用少数族群媒体的话语权,为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以理性的方式表达华人的利益诉求,才能在海外形成一个更加良性的传播生态。

华人移民到一个全新国度,“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上,为了生存和寻求发展机会,自然很希望尽可能地了解所在国的法律制度、所在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和当地主流社会的信息,以便尽快融入这个社会。”[4]作为联结华人与主流社会的桥梁,以及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过渡性媒体,华文新媒体在这一方面充分显示出独有的优势,比如说,东欧是中国人进军欧洲的桥头堡,但是华人对于东欧以至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景观极不熟悉。为此,许多华文新媒体在这一方面为华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设置了许多解读法律和传播当地文化的互动场景,例如播放视频、报道新闻,甚至架设华人与律师的互动对话桥梁,即时帮助华人解决法律难题。由于各国移民的情况不同,华文新媒体面对的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因此报道方针不同,内容也有所侧重,但有一点是绝大多数华文媒体的共识,即不论华文新媒体针对的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它们都会为华人提供所在国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并进行专业解读,一方面使华人对主流社会有更深的了解,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也使华文新媒体在为华人服务的同时,建立起华人对华文新媒体的依赖感,从而提高华文新媒体在华人社会中的嵌入度和公信力,实现华文媒体所构建的互动场景的再地化。

华人对母语媒体有着迫切的信息需求,在实现对华人的精准传播与网络社群的组建过程中,传统华文媒体已经在华人社区逐渐失去传播力,弱化了构建共同想象的功能与角色,也缺乏能力推动共同想象的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华文新媒体愈来愈成为华人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取代了传统华文媒体过去的的功能与角色。华文新媒体通过强大的互动功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场景化,更好地解决了全球华人身为少数族群所面临到各种问题。“华文新媒体与其他形态的华文媒体进行有效联动,提升场景体验的高度,使具有高度相同文化背景的华人更愿意在一个母语文化环境中参与和互动”[5]。不同华文新媒体的全球联动,实现了高效传播信息的目标,使互动场景再地化、全球化、网络化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华文新媒体为华人提供他们最急需的信息,缓解了他们的文化紧张感,不适感以及被排挤感,显现了其强大的亲和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反映了其在特殊的少数族群社会场域下进行分发、共享信息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华文新媒体构建互动场景和共同想象的实践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人们逐渐养成了在不同屏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其他的多维空间中进行无意识活动的习惯,导致注意力不断被割裂,形成的碎片记忆已不足以让他们在单一的信息传播环境对事物有更好的认知与再认知能力,这就需要许多关联性的场景能够被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更多功能和文化展演的互动场景,帮助人们在喜欢的、舒适的场景中展开心灵与文化对话,进行社会互动。

在新媒体的压力面前,一些华文媒体在转型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开始致力于融合媒体的实践,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互联结的互动场景,希望通过多媒体联动,全媒体传播,继续发挥构建华人共同想象的功能,承担文化使者的角色,如美国的《世界日报》、加拿大的《星岛日报》和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等,发行印刷报纸,建立官方网站,开设华语电台和电视频道等。除此之外,这些有实力的传统媒体还推出客户端,在脸书、推特等设立账户,推送即时新闻,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既为受众提供一手新闻资讯,也从受众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线索和反馈意见,实现信息的滚动报道和自我生产,增强媒体在受众当中的黏度。一些已经商业化与资本化的传统华文媒体朝融媒体甚至云媒体方向转型,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设置了与受众的互动版块,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服务。据笔者对1000多家海外华文报纸、华文电台、华文电视台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超过90%的海外华文媒体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融合报道,拉近与年轻华人的距离。例如意大利《欧洲华人报》在保留以往纸媒形态的同时,建立从平面报纸到网络传播平台的全媒体产业链条,形成对受众的立体全覆盖。美国美南新闻集团采用内容、渠道、服务多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在日渐萎缩的传统受众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法国《欧洲时报》努力发展多份子报,创建客户端,组建了一个具有华文日报、周报、多媒体网站、视频节目网站、法文书籍出版社、旅行社、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中心等多个分支机构的综合性媒体集团,实现媒体多元化、受众覆盖立体化和传播语种多元化的战略构想。

伴随新媒体传播功能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华人独特的文化生态,华文新媒体只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场景,才能发挥为华人服务的功能,才能在日益碎片化的社会公共空间中争取华人的话语权,也才能为已开拓更大的生存环境。当前,一些国家的华文媒体因应媒体发展的趋势,构建互动场景,在社会舆论的生产与引导拥有愈来愈强的影响力,如在马来西亚,华文媒体虽然面向华人,却成为主流社会不敢忽视的信息载体,其影响力不亚于主流媒体——马来文和英文报纸。星洲媒体集团(旗下有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与《光明日报》)与马来西亚电讯公司合作,不仅通过手机短信传递新闻,而且在手机客户端开播星洲媒体视频新闻等,进行全媒体、全时空的信息传播,推进全媒体布局,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信息互动与渠道联通,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了全景式的信息互动场景,发展成一个横跨全球的全媒体集团。由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教育、经济自成体系,华文新媒体在华人当中普及程度非常高,不仅增强了华人对华文新媒体的依赖,而且促使华人在一个由华文新媒体创造的传播空间中,完成对华人族群的想象共同体构建。

一些华文新媒体采用社区化的场景服务模式,为华人特别是新移民提供日常生活的各种服务,注重华人的参与和体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华文新媒体与华人超市联合,每周五为华人提供详细的促销信息;或与房产中介合作,为有意愿购房的华人提供线上的房子虚拟影像,使华人无需到现场便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到房子的全貌,实现线下中介与线上影像的互动,大大方便了华人的生活,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华文新媒体在社区的场景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内容整合更加符合华人的信息获取心理,为华人利益表达提供渠道,反映他们的心声,由此成为华人意见表达与利益诉求的空间,越来越受到华人的欢迎。华文网站投资小,容易生存,又能为海外华人提供各种针对性服务,与华人社区之间的黏度非常高,使许多主打社区场景服务的华文网站数量不断攀升,其中尤以北美和欧洲最为明显,对传统华文媒体构成了强烈冲击。例如在加拿大,大大小小的华文网站数量超过三百家,涌现出枫华园、万维读者、加拿大华人信息港、多伦多在线、温哥华华人网等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在美国,华文网站的数量超过500家,出现留学园等流量高、影响力大的网站。在欧洲,由留学生创办的华文网站也成为留学生和华人新移民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景,帮助华人解决生活与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和传统华文媒体的生活与工作虚拟场景,成为全球华人重要的交流平台,延伸了线下的文化体验与想象空间。

由于华人养成了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开展维系族群认同,争取族群权益等活动,甚至在关系到华人的未来时进行社会动员,进而形成集体行动,这在2018年4月份至5月份的马来西亚大选中华人积极参政得到明显体现。华人通过各种新媒体,例如在华文报纸网站发表政治观点,在社交媒体上传各种政治竞选消息,提高华人的政治参与度,调动华人投票的积极性,对改变华人的政治冷漠态度起到了重要的宣传、鼓动、唤醒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华文新媒体已经成为政治选举的重要工具,政治互动场景也因此生成。一些国家的华人数量众多。为了获得更多的华人选票,不少政治人物在华文新媒体发表文章,肯定华人在当地所作出的贡献,以获得华人的好感甚至选票。例如,2019年春节前夕,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在微信开设官方公众号,于201年2月1日发表第一篇文章,高度评价华人在澳大利亚200多年的贡献,希望在2019年大选中,华人把选票投给自由党,承诺自由党胜选后华人可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华文新媒体已经成为政治动员的场所,充分展现了它们在构建华人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强大功能,以及担当华人与华人之间,华人与主流社会之间互动的重要角色为华人维护族群权益创造了意见表达的话语空间。

华人网民、华文网站数量迅速增加,使华文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自由,大大拓展了华文新媒体的发展空间,全球性华文传播网络也由此形成,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中产生显著作用。华文新媒体充分利用本身的传播优势,加强场景服务,拓展华人的话语空间,利用传播全球化的契机,在关系到华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中加强与主流社会的互动,不仅实现了华文新媒体政治话语的传播,而且推动了共同想象的空间生产。故此,华文新媒体在创建信息互动的环境时,帮助华人学会站在少数族群的角度上去分享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利用社会公共议题,制造舆论,帮助华人表达诉求也因此增强了华人对华文新媒体的依赖感,提升了华文媒体在主流社会中的影响力。

五、总结

在互动传播技术驱动下,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华文新媒体构建互动场景,促成一个由现实到虚拟的想象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条件。华文新媒体致力于互动场景的建设,希望在碎片化的时空中,使媒体能通过思想和技术的结合进行场景构建,创造媒体与华人、华人与华人、华人与主流社会相互对话的沟通空间,从而加深华人对互动场景的依赖,使华人在特殊的文化生态中,获得信息,寄托情感,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心理与情感联结。华人新媒体利用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对个性化内容的组合,开展与华人的各种社会互动,使华人在网络空间中共建想象社群,同时“把想象社群变成社群组织,在互动场景中保持族群身份认知、认同,以及文化的独特性”[6]。

从现实的实践层面来看,华文新媒体通过渠道和内容的互动,利用传播节点的串联和场景互动,为华人网络社群的组织化带来诸多可能性,假以时日,对世界的政治、文化与经济格局将会产生强烈影响。华文新媒体构建互动场景,实现文化、商业的场景化,已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碎片化的文化与信息共享时空中,传统华文媒体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已无法承担起华人的文化与情感的寄托,逐渐失去为华人强化个体身份而创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的能力。过去由传统华文媒体承担的角色,已经逐渐被华文新媒体所接管。华文新媒体充分利用互动传播技术,促成立体化、多层次、跨媒体和全球化的互动场景,提高了传播平台的黏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华人的话语传播体系,逐步实现文化传播、信息传输与商业运作的互动场景建设愿景,使全球华人成为更具凝聚力、超越国家边界、以文化为纽带的族群,同时促成了一个良性发展、充满活力的海外华文传播生态。

猜你喜欢

华文族群华人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