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探析

2019-12-13孙福胜

桂海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学命运共同体

□ 孙福胜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文光辉。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汲取古今中外人学思想之精华,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立场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观。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极富人文关怀的科学遵循,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工作者从事人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主要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理论来源,一个是实践来源。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的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代表的人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精华和国外伟大人物经典著作中的人学思想精华。实践来源主要包括习近平的个人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长期的实践历练以及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的人学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其著作中关于人学理论的论述很多。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列宁坚持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53“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3]57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蕴藏的丰富的人学理论,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必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

2.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代表的人学理论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论著中关于人学理论的论述很多。如毛泽东坚持要为人民服务,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4]790“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1094-1095“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邓小平坚持要让人民生活更好些,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6]“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7]“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8]江泽民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9]胡锦涛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0]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的论著蕴含着丰富的人学理论,立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学理论,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必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丰富的独具中国风格的人学思想,尤以“民本思想”“人本思想”最为突出。如“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1]“夫霸王之所以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2]这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精华,对后人治国理政影响甚大。习近平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一典故,并在其他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中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典籍、经典名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精华中获取了养料。

4.国外伟大人物的经典著作中的人学思想精华

国外伟大人物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等国外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中涉及到人的正义、平等、尊严、价值、自由、权利、安全、财富等内容,对后人研究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也从中进行了批判性借鉴。这些国外伟大人物的经典著作中的人学思想精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形成是与习近平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熏陶、长期实践历练以及学术研究活动等紧密相联的。习近平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长期实践历练以及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现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强烈感染力和强大亲和力。

1.习近平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

习近平是在革命家庭成长起来的,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13]“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14]354-355毋庸置疑,父母对子女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极其深远的。习近平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对其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因此,习近平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2.习近平的长期实践历练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15]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习近平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先后主政福建、浙江、上海。2007年10月,习近平调到中央工作。“翻开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都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16]习近平的长期实践历练对其治国理政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形成起着重要影响。

3.习近平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

1998—2002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如《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重读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对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展开了研究,比如关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方面的研究,如《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还有关于农村市场化方面的研究,如《论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测度》《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论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市场化建设》等。从以上这些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来看,习近平的学术研究是以回答中国的实际问题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把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这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学术助推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生动反映,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立场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观。

(一)目标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向世人展示了扎根中华大地的“中国梦”所具有的中国魅力和天下情怀。

1.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7]36

(1)“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7]274“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2)“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特征:“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17]49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中国梦”的特征:“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17]64“中国梦”具有未来性、世界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概念鲜活、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根基深沉。“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世界性的特征。“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

2.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1)有助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7]275“中国梦”与“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等都是相同的,“中国梦”是给世界带来发展与繁荣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经济社会大发展,促进人类生态文明新昌盛。

(2)有助于推动人类和平事业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依旧存在着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对局部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制约着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将会起到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

3.奋力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到“四个必须”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四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7]39-40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四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2)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和辛勤劳动

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17]64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8]“中国梦”是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实现的。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依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世界的,是造福人类的梦。“中国梦”将在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中变为现实。

(二)立场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在多种场合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场观的意义和内涵,并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

1.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1)从政治意义层面看,就是不忘初心,坚持和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7]101牢记人民嘱托,强化责任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与“魂”。

(2)从实践意义层面来看,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新的需要

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9]牢记基本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新需要。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213-21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个导向”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分别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7]154“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4]314“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21],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动力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1)地球村居民的需要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7]27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4]53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无限生机活力。

2.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简明朴素。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3]

“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人类“新世界”: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3.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23]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1)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达成全面共识

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14]541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次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决议,成为国际社会各界的共识。

(2)立足本国发展实际,坚持不懈努力

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指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24]新时代中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来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一,有一个总体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最终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立足现实,当前及今后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二,有两个努力方向,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努力方向,即对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福中国人民,对外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人民,两者是相互交融和互相共进的。其三,有一个统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统领,即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样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重要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继承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的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人物的人学理论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人民群众新需要,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一,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二,自觉与中国正在做的事情紧密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努力,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其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向着人类美好未来前进。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着眼于中国发展实际,更放眼全球未来前景,极大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特质,展现出其强大的理论自信和独特魅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内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全球影响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呼唤有新的思想来指引,新时代中国人民渴望用新的理论来提升精神素养,这给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课题。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的一个鲜明特质就是生动的实践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扎根中国大地,深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精华,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精髓,不忘根本,更加根深叶茂,它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深情关切,为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出要“团结”,要“奋斗”,要“担当”等实干奋进的关键词,不仅激发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和战斗力而且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和解决现实新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在世界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逻辑严密,自成体系,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首先“中国梦”给人以喜悦和振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有尊严又有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传扬,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话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大视野、大境界和对全人类命运关照的大理想、大情怀,显示出中国人民的雄浑气魄和伟岸品性,为发展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突显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彰显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的决心和行动。

习近平新时代人学重要论述有着强烈的人民性和生动的实践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天下情怀,在世界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智慧滋养。

猜你喜欢

人学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命运秀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