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五化机制』夯实本土人才振兴根基
2019-12-13□
□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在加大对外招才引智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人才整体效能发挥,出台了《滨城区优秀本土人才评选管理激励办法》,积极构建“专业化选、制度化管、精准化育、差异化奖、实效化用”的本土人才“五化”培育机制,着力提升本土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创新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本土人才队伍。
评选突出专业化,充实本土人才智库。进一步改进本土人才评选制度、标准和方式,实行“三步走”。一是人才评价制度更规范。建立“1+X”滨城英才评选制度,由区委统一制定评选指导办法,人社、农业、民政等多个主管部门细化完善评选细则,着重突出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示范带动作用和成长潜力提升。二是人才评选标准更合理。聚焦技能带动、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发展等评选原则,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壁垒,促进更多优秀本土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人才评选方式更科学。注重同行业领域认可度和专业技能素养评价,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评选,吸纳行业内专家教授和往届优秀高层次人才进入评选委员会,评委会成员“第三方”比例达到60%。2018年初,全区共评选“滨城英才”68人,进一步充实了滨城“本土人才智库”。
管理突出制度化,加强本土人才跟踪问效。印发《关于对优秀本土人才实行实绩备案管理的方案》,建立“年初承诺、年内践诺、年底评诺”的实绩备案管理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压力倒逼。年初,组织管理期内优秀本土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身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年度目标承诺。年内,通过日常调度、季度督导和半年考核,及时掌握承诺事项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主动协调解决。年底,结合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优秀本土人才履职践诺情况进行考核定级。
培育突出精准化,提升本土人才区域竞争力。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抓重点、补短板,不断强化本土人才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补给更新和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一是实施人才“领头雁工程”。一方面,以“自愿、实效、延续”为原则,根据企业家实际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实现“高成长型”企业家培训班常态化、制度化,先后组织65名企业家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高端培训。另一方面,对接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为企业聘任“创新导师”,搭建精准指导平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实施人才创业“抚育工程”。免费为初始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场地,设立不少于3亿元的投资基金,集聚创新力量,加快培育新动能。2018年以来,已为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氮化铝项目免费提供3000余平方米办公和实验场地、500余平方米专家公寓以及300余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为人工智能产教融合项目免费提供2600平方米办公和实验场地。三是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开辟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在政策咨询、待遇落实、人文关怀、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在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和重点人才载体时提供“一对一”服务。
奖补突出差异化,优化本土人才发展环境。按照“即认定、即发放”原则,落实《关于实施“智汇滨城”工程 促进人才强区十二条意见》政策奖励,对管理期内的优秀本土人才,在享受省市奖励的基础上,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差异化”落实每人 3000~5000元政府津贴,2018年共落实奖补资金近300万元。突出“政治引领”,优先推荐优秀人才参评重大人才奖项、劳动模范、“两代表一委员”等,12名优秀本土人才被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和劳动模范。积极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23名区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领域,对接优秀本土人才开展结对服务。
使用突出实效化,引导本土人才一线发挥作用。以“强服务、重引领、看实效”原则,促进本土人才作用发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制定《滨城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将乡村人才纳入区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吸引各行业优秀青年返乡下乡创业,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流动。二是助力经济薄弱村攻坚。2018年以来,选派32名优秀本土人才参加乡村振兴工作队,奔赴经济薄弱村,与乡镇(街道)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谋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助力“双千工程”实施。三是开展“春风计划”服务基层活动。通过开展“专家大讲堂”“人才服务大集”“田间课堂”等,组织各领域优秀本土人才到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