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谆谆教诲 家风代代相传
2019-12-13卢春玲口述张娅萍王思利整理
□卢春玲口述 张娅萍 王思利整理
我的父亲卢焕文是一位抗日老八路,母亲郭爱菊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从渤海之滨来到祖国西北边陲新疆的一名山东女兵。我的父母育有四个子女,走过了50年金婚的岁月。父母现已离开了我们生活在“天国”,但生前的谆谆教诲及家风代代相传。
父亲卢焕文1930年12月生于山西省汾阳县,1945年7月,不满16岁的父亲参加八路军,1948年9月父亲在战场入党。曾在部队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解放勋章”一枚。1958年5月随部队转业到共青团农场(十二团的前身)。
妈妈郭爱菊是1952年进疆的山东女兵,先后在国防四师师部妇训队培训,后来担任喀什疗养院护士、塔河加工厂、十二团卫生队护士。
1958年爸爸和妈妈自由恋爱结为连理。50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人生坎坷,跌宕起伏,他们相濡以沫、相携相守、同甘共苦、一起走过;家庭的重担,他们一起承担,生活中的困苦艰辛,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克服,一起奋斗,一起努力,相互搀扶一起慢慢变老……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在上世纪生活较贫困的五六十年代,作为老大的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找裁缝为我缝制了一件学生服,母亲也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蓝布料的小书包。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告诉我:“这新衣服新书包一定要爱惜,今后你妹妹们上学时还要接着用。”我也处处小心留意,每次写完作业都要将伏在桌面上的袖口拍干净,书包也常挂在前面,生怕调皮的同学在书包上乱写乱画。两年过去,当大妹妹上学时半新的布书包又传给了她,袖口领口开花的学生服大妹妹也接着穿。
也许我们的父母当年都是有文化的人,教育我们的方式都是用亲身经历的事或者屯垦戍边的故事教育我们。特别是妈妈当我们受了委屈或是生病躺在床上,她就会讲一些故事来安慰我们。这些故事大部分我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有《千人会战南干大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穷志不短》《挖墙借光》《割骨肉救婆母》《香风和树叶》《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好多好多。总之,母亲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我们,这些故事对我长大成人后的处事、做人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心地无私,从未利用过自己的权势和威望谋取过私利,在我们姊妹几个就业问题上,他的教育思想是:“孩子们走自己的路,做自食其力的人”。80年代末,卢焕文的小女儿卢春英因身体患病腿行动不便,在离家30公里的营部上班,就提出让当纪委副书记的爸爸通融一下调到团部上班,没想到正在桌上吃饭的父亲说:爸爸当年在和日本作战时,战友们带着伤,好多人腿上流着鲜血,白天晚上照样在山里跑和敌人周旋,你的腿还能骑车有必要找麻烦吗?
“爸爸的坚持原则让我们几个很怕他,从不敢在他面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二女儿卢春玲,当年因为头痛病经常买药吃,就说借着爸爸的“待遇”住院及医药费全报销开点药。爸爸拉下脸说:今天我给你们占一元钱去痛药的便宜,慢慢就会占大便宜,会害了你们一辈子。
父亲对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影响很深,四个兄弟姐妹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间,每个人获得的奖状都是一大抽屉,但大家都是抱着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老大卢春生任兵团农科院院长;大女儿卢春花退休前在第一师卫生防疫站工作;二女儿卢春玲退休前工作在十二团建筑公司任出纳;小女儿卢春英退休前在第一师兵团二招工作。大家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因为想到父母亲那辈这么困难都挺了过来,自己今天能这样该知足了。
卢焕文和郭爱菊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孙辈身上依然没有“断档”。卢焕文的几个孙子外孙大学毕业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有的在国外工作,有的在兵团工作,还有的在阿克苏工作。
四世同堂的子女们深深地理解当时那个年代父母亲的教诲,并遵照他的思想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激烈竞争、强者生存的现代社会,靠权势、靠父母,不如靠自己。只有经过社会熔炉的磨砺与锻炼,才会获得生存发展的真实本领。现在女儿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逐渐走向成熟.父亲的孙辈们,正积极地开拓人生之路,道路越走越宽,生活越过越好。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遵循父亲的教导,让这份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