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9-12-13宋喆
宋 喆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000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学习时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之所以要坚持将二者相结合实际上有着十分深刻的原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一)坚持二者结合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诸多将法与德放在同等位置上的治国思想,无论是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还是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亦或是董仲舒强调的“阳为德,阴为刑”都反映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治大多都是采取法德并济的治国手段。比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重视法德结合的君主。法律方面,他在位期间下诏制定了《永徽律疏》,这部法典在唐朝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它坚持的原则就是“礼法合一”,也就是德与法的统一。在完备的法律制度下,唐太宗注重道德教化,强调先教化而后刑罚,所以在他的统治之下,唐初出现了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二、坚持二者结合是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迫切要求
目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必须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法律不可能是事无巨细的,这是由法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它不可能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有的领域尽管有了相应的法律,但问题还是会层出不穷。最鲜活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反腐败工作。西方有一句名言:“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而腐败的领导干部通过违法行为能获得的利润率又岂止于此。因此,更要将法治与德治同步融入到反腐倡廉工作当中。如果只讲法治不讲德治难免会产生过于生硬的结果,甚至会让部分党员干部无法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如果只讲德治不讲法治又不能充分震慑和惩戒腐败行为。如今我们强调反腐败工作至少要设置四道防线:理想信念、道德、制度规章和法律。实际上“不能腐”的防线主要靠制度规章来筑牢,“不敢腐”则基于法律的威慑力来实现,而“不想腐”这一目标则是要靠我们通过道德教育,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来实现。所以当下我国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建设法治中国要立足国情,重视加法律规范和强道德引导,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
三、坚持二者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七十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逐步实现了由“法制”向“法治”的过度,然而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的艰辛超乎想象。可以说从五四宪法的诞生,到“依法治国”在十五大上被确定为基本方略,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们不断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十八届四中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反观这条我们必须坚持的唯一的、必行的道路,其内在要求恰恰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固有的元素,是一条合理的,且必须得到遵循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从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法律法规,都应体现道德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要求,使法治的各个关节当中都能够同时体现出一种道德层面的关怀。法律的制定过程当中一定要表现出充分的道德基础,必须把道德要求纳入法治建设,让人民真正感受到道德对法治的约束力,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够顺应实际生活的要求,让人民群众从内心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只有这样,法律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道德水平。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社会上一部特殊而关键的群体,那就是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在社会上对于人民群众来讲实际上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的道德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政府的公信力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领导干部群体是非常重要的。要推进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系统化和制度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建设法治中国路上的两盏明灯,只有它们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