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校教师实践“用学术讲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13刘颖

创造 2019年6期
关键词:党校理论基层

刘颖

一、基层党校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现状

(一)理论功底不够厚

基层党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的问题,老教师与新教师遇到的问题又不同。可以分为老教师的老难题和新教师的新难题。

1.老教师的老难题。基层党校的老教师有来自于各个基层岗位的,之前大多没有党的理论教学经验,也有“科班出身”的党校教师,都存在因为基层党校工作人员紧张,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一方面繁杂的日常工作消磨着老教师的精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培训任务需要基层党校教师在接到任务的很短时间内就要上讲台宣讲。这些现实问题造成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和研究理论问题,也没有时间来充分准备,却面临着随时要接跨专业新任务的问题。日积月累下来,老教师们都觉得力不从心,造成上讲台讲不透理论,学员不满意,下讲台有畏难情绪,没有深入研究的局面。最终在讲台上站不住的一部分“老教师”被“外来的和尚”替代,陷入没课上、没科研、难进步的境地。

2.新教师的新难题。近年来基层都在大力引进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这些带着学院派深厚功底来到党校的新教师同样面临着新难题。因为党校是特殊的学校,党校姓党的根本特征要求党校的理论融政治与学术为一体,互为贯通。新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把学院派的理论与党校的理论对接,党校的课堂不仅要讲清中央精神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讲清中央精神背后的理论逻辑;不仅要帮助学员既从理论上弄清楚问题的本质,还要学到理论分析的方法。一部分新教师找不到自身学习的理论体系与党校理论体系的对接点,也找不到如何用党校学员接受的方式来阐述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样面临在党校的讲台上站不住的困境。

(二)跟踪研究不够长

党的每次重大理论创新,每项新政策的出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背后严谨的学理逻辑的。要讲得清楚新问题和新形势,必须坚持不懈地跟踪研究,搞清楚来龙去脉和理论框架。基层党校教师往往缺乏长期跟踪研究的韧性,没有长期的关注和科研作基础或作支撑,教学就没有穿透力、震撼力、说服力,政治问题就讲不清讲不透。当党的理论政策宣讲任务布置到基层的时候,基层党校教师只能硬着头皮匆匆忙忙硬上,造成“临阵磨枪磨不好”的尴尬局面。结果只能以报告解读报告,以文件解读文件,以现象解读现象,抑或只是从网上罗列一些资料,拼凑教学内容,最终的结果是学员不满意,自己不满意,单位不满意。长此以往,基层需要政治理论课程的单位不再信任基层的党校教师,更愿意请“外来的和尚念经”。

(三)基层调研不够深

党校教师一直存在知识水平和实践脱节的“先天不足”现象和经历、阅历不如学员的“倒挂”现象。尽管近年来基层党校都非常强调党校教师要深入基层研究学员关切的现实问题,但是基层的调研往往浮于表面,匆匆来匆匆去,不够深入。一种表现是收集了基层的做法或不足,却没有深入剖析和理论提升,造成进课堂的案例只能是经验分享,学员的反馈是这样的做法不能复制,听听也就罢了。另一种表现是准备了理论框架到基层去找现实依据,但是下去后,却发现根本“套”不上,各种鲜活纷繁复杂的实践与书本的理论和红头的文件对不上号。不仅没能找到学员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着力点在哪,就连与基层对话的有效渠道也无从下手,最终结果是满怀期待下基层,充满迷茫回单位。

(四)直面基层不够“土”

基层党校的教师既要面对各级领导干部,也要面对最基层的普通党员群众,从教学反馈来看,接到的批评除了理论深度不够之外,还有不够“土”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反映,不想听外国的、外省的、外地的经验,希望基层党校教师能够从本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找准问题,但是能够深入本土钻研达到要求的基层党校教师是凤毛麟角。另一种情况是“村”里的普通党员群众因为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基层党校教师的课既听不懂又枯燥无趣。造成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层党校教师没有根植于“泥土”,既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总拿外地经验来凑数,也没有学会怎样与基层群众对话,总满足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不会说老百姓的“土话”。最终结果就是基层党校教师理论上高不了,实例上土不了。

二、基层党校教师实践“用学术讲政治”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机会少

近年来从中央党校、省级党校到基层党校都加大了对党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但是短期内是无法做到全覆盖的,大多数的基层党校教师参加系统学习的机会仍然很少。老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学习解决理论知识老化、理论体系构建不全面等问题;新教师则急需学习如何把学院派的理论体系与党校理论体系相对接,如何与基层的党员群众对话等问题。党校教师的学习内容除了必然包含党的政治理论的深入学习外,也应该包含党校课堂的规律总结、讲课技巧的探讨和科研的方式方法等内容。因为党校的教学对象都是成年人,如何给成年人讲好课是党校教师应该练好的基本功。从近年来各级各类党校教师培训班来看,理论学习的课程很多,探索党校教学规律和讲课技巧的课程很少。基层党校教师也普遍存在科研能力弱、不会搞科研、写不好科研文章的问题,而这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很少。

(二)基层实践少

1.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基层党校教师都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党校校门的,没有经历过基层工作,对基层工作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这就会造成以自己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当被选派到基层锻炼时就会认为与自己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去了没用,即使到了基层也产生不能学以致用的困惑,对基层工作摸不着门路,因此也会产生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等不良倾向。

2.管理机制不全面。目前基层党校选派教师到基层锻炼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除任职锻炼由组织部门正式发文外,其他形式的跟班学习随机性较大,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硬约束”管理办法。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就是调研单位的态度客客气气,调研的过程平平淡淡,调研的结果不了了之,较少调研回来后能够形成进课堂的案例或有见地的调研报告。

(三)平台搭建少

基层党校教师的确普遍存在理论深度不够又不接地气的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高的培训要求,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爱请“外来和尚念经”也是普遍现象。但是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过去讲不好课并不意味着现在也讲不好课,没有平台锻炼就永远也讲不好课。基层党校教师非常迫切地需要各类上讲台锻炼的平台,只有多上讲台才能直面学员,才能知道学员需要什么、学员爱听什么、自身应该提升什么,才能不断进步。基层党校应从搭建平台上下功夫,自己的队伍是锻炼出来的,应从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入手,才能解决外来教师难请、本校教师难上课的两难问题。

(四)激励措施少

基层党校普遍存在两套管理体制共存的状况,即综合管理部门人员身份为公务员,教学部门人员即教师的身份为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公务员管理的规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存在激励手段少的突出问题。基层党校对于教师的管理一般采用量化性的年度考核办法,详细规定了教师应该完成的课时和科研量等,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干多干少有区别”的问题,但是其他正向激励措施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突出问题。

三、基层党校教师提高“用学术讲政治”水平的对策

(一)练好内功

1.练好基础内功。党校教师要练的基础内功就是学术功底,要依靠大量的读书,以书垫底,才可能有深厚的学术功力。最需要读的书就是理论经典与历史脉络,理论经典浓缩了前人的智慧,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以史为鉴,才能找准理论的坐标。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书,没有捷径可选。党校教学要做好讲政治这项重要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讲清楚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并讲清楚如何在实践中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所以不论是什么学科的党校教师,除了本学科的经典和历史书要读以外,马列主义的的理论经典和中国近代史、党史也是必修课。只有练好了以经典和历史为主的内功,站在党校的讲台上才有底气,才能言之有物。

2.坚持长期练功。高楼不是一天盖起来,理论功底也不是短期就能练成的,要做好党校教师的工作,坚持长期读书是必须的。读书和教书的关系,好比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对应到党校的课堂也许就是读百本书,上一堂课。党校教师只有在十分明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提下,长期地、深入地跟踪研究相关理论,才能不断累积自己的理论厚度,从而形成党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政治理论知识、学术理论视野、学术框架构建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

3.善于学习新功夫。党校教师除了需要长期练好自己的内功,即精研专业的同时,应该广泛涉猎更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因为学员是带着现实中所面对的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来到党校的。党校教师还要做到随时关注新问题、新概念,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党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必须练就的新功夫。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党校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随时与最新的资讯对接,并从中敏锐地发现新焦点,在课堂上与学员对话时才不会落伍。

(二)搭建平台

1.搭建锻炼的平台。一方面基层党校要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锻炼的平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练兵,定期开展新专题试讲、竞争上课、集体研讨等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通过两个层次的新专题试讲来练兵,第一个层次先在教研室试讲,试讲后听课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是集体备课的过程。第二个层次通过教研室的推荐在全校进行试讲,通过了绝大多数教师的推荐则进入各类班次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菜单”有效连接基层的培训需求。目前基层的党员干部培训需求除了必修的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锻炼的课程外,还有很多结合基层实际工作的课程。基层党校通过列双向课程菜单的形式,即一边是基层需要的课程让党校教师来选,一边是党校教师通过了试讲的成熟课程让基层来选,达到了练兵和解决基层培训需求的双重目的。

2.搭建成长的平台。基层党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一方面要建设梯队式教师团队,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通过真正当老教师的“助教”,学到经验,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另一方面要实施名师工程,要把教学业绩突出、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通过压实科研任务、派驻基层锻炼、支持创建精品课等方式,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

(三)创新机制

1.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基层党校必须明确向教研第一线倾斜的原则,制定的奖惩激励措施要把教师的贡献、业绩与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完全对等起来。只有真正从教学的“量”和“质”上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新劳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教师的潜力。

2.建立健全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机制。基层党校应根据每位教师的学科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派出到上级党校或高校学习相应的最新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并把外出进修学习与教师的业绩相挂钩,形成凭业绩获得学习机会的积极氛围。教师在外出考察、培训、学习后,要有“硬”规定,通过召开专题汇报会或撰写理论文章的方式,让全校教师共享学习成果。

3.建立健全实践锻炼的管理机制。通过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党校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协调各接收单位通过讲规矩、明分工、教方法、搭平台、交任务、压担子等方式帮助挂职教师压实责任,增强实效。另一方面,要规定挂职教师至少完成1篇与挂职岗位相关的决策咨询报告等硬性任务,并不定期检查到岗及工作情况,确保不挂“空挡”。

(四)教研一体

1.教学和科研都要紧紧围绕“用学术讲政治”展开。“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这所特殊学校的应有之意,也是对党校教研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基层党校的教学和科研也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党性教育以及本地实践问题展开。党校教学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科研不仅可以使教学能够带着成果上讲台,更重要的是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保证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厚度。党校教学要以科研为支撑,有了科研的支撑,教学才会有深度,才能真正解除党员干部的困惑;科研要能转化为教学专题,才能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变成党员干部具体的工作思路。

2.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基层有最好的“老师”。基层的实践创新为党校理论创新和课堂教学提供了最鲜活的经验与素材。党校教师要通过深入“泥土”的实践和调研,在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带给基层的同时,也把基层的声音带上来,带到党校课堂上来、带到党校科研中去,让理论和实践实现最好的结合。通过调研成果走进党校课堂和科研阵地,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并且通过与最基层的普通百姓打交道,“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深刻,“为人民做学问”的认识更加扎实。

3.用好学员资源,做到教学研相辅相成。党校学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实践问题的熟识和思考,是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因而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作用,用好用足学员资源。例如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员与学员角色是相对的,学员也可以主讲某方面的内容。科研课题可以把学员吸纳进来,形成教员与学员的合作成果。这样的合作成果,既有理论高度,又突出问题导向。

(五)团队作战

1.整合资源,在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中团队作战。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基层党校肩负着把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到最基层的艰巨任务。在宣讲过程中要达到“用学术讲政治”的高要求,就必须用团队作战的方式,整合资源,群策群力。通过深入细致的集体学习和讨论,让基层党校教师先学懂、弄通;再通过反反复复的集体备课,才能让基层党校教师在宣讲中做实。团队作战给每个团队成员都提供了有利的成长环境,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提高了教学能力,老教师也能在年轻教师的启发下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2.取长补短,在创新党性教育中团队作战。在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下,集体讨论党性教育的学理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然后按照个人的特长细分任务。例如在体验式的党性教育课程中,前期的学理框架搭建是灵魂,这是避免体验式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趋于庸俗化的关键。再由理论研究深入的教师负责上好一堂课,这是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最后由思维活跃的教师带领学员进行体验式的教学,这是把党性教育入脑入心的外在方式。只有通过精诚的合作,思想的碰撞才能达到学术上的共识,并不断提出新方法、不断挑战新思维。

猜你喜欢

党校理论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坚持理论创新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完善党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