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美丽宜居曲靖
2019-12-13李江东
李江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且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曲靖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列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在近几年的建设实践中,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乡村生活画卷。但是,毋庸置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一、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曲靖市的乡村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为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村民的积极参与为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政府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曲靖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启动并建起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早在2015年,市委市政府就在全市启动了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市开启了48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其中典型示范村120个)[1]。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立足实际,精准定位,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郊区农村基本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民富、和谐宜居[2]”的美丽宜居乡村,使农村成为农民幸福宜居的生活家园、致富增收的创业田园和市民向往追求的休闲乐园。
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10月8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示》,曲靖罗平县金鸡村经地方推荐和专家审核,拟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笔者在会泽、师宗、罗平、马龙等地调研发现,大多数村落随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推进发生了显著变化,宽敞的街道两旁整齐划一的民居拔地而起,新建的房屋充满了当地的民族(民俗)特点,村里还配备了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和健身器材等。整体来看,乡村建设更好了,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转变,产业发展上也找到了新模式,整个乡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翠峰街道晏官屯社区罗小村苗寨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黑户村”,村里的苗族群众是1983年开始陆续从贵州威宁、云南昭通等地自发迁徙而来的,他们没有正式户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散居山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2016年,在曲靖经开区管委会的支持下,苗寨被列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点,曲靖经开区扶持苗寨开展土鸡养殖、高床养羊、蜜蜂养殖及莲藕种植等产业,引导苗族群众脱贫致富,经过两年时间,现在的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美丽休闲的特色苗寨[3]。
(二)乡村旅游带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下,曲靖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正在调整转型,第二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第三产业正在不断崛起。近年来曲靖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曲靖共有66家单位及个人入选国家旅游局“千千万万”品牌名单,其中2个单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经营户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31家农家乐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30人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4]。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乡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风貌得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农民富起来了,人气旺起来了,活力充沛起来了。有了旅游业带动的农村再也不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根据地,劳动力输出过剩现象得到了好转,大多数青壮年回到家乡创业,实现了由打工型农民向创业型农民的转变,解决了农村养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等问题。
(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在近几年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曲靖农村整体风貌显著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曲靖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整体经济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大大提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村镇企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崛起,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例如,麒麟、马龙、会泽、陆良等地以农村土地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突破传统的种植理念,把玉米、土豆、水稻等种植低产区改为蓝莓、猕猴桃、莲藕等种植基地,提高了土地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地政府也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大对农业相关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培育如蓝莓酒厂、葛根粉深加工、藕粉加工等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探索出一条适合曲靖实际的新型农业化发展道路。
二、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融资渠道拓展难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顺应民意的福祉工程,美丽蓝图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资金保障,当前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几个原因:一是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济下行的原因,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二是地方配套资金投入难。云南是中国的边疆地区,曲靖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在有政策的情况下建设资金也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融资难,当前缺乏有效的回报和补偿机制,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自身难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二)乡村规划执行难
美丽宜居乡村规划不是要建一个新村,而是要把乡村在原有基础上建设得更加美丽,最终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状态。当前规划一是特色性不强,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元素,除少数民族村庄外,照搬较多,有“千村一面”之嫌;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时没有深入了解本地群众的需求,没有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规划与村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三是执行不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频繁改动,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导致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三)农民持续增收难
民富村强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前提,但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一是当前曲靖农村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产业规模过小,产业化优势难以发挥,而一些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村级企业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过度依赖政府、企业、在外能人支持等现象;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例如农村电商发展缓慢,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
(四)环境治理成果巩固难
乡村环境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基本要求。曲靖美丽宜居乡村的环境提升巩固还有以下问题,一是少数群众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入户宣传发动群众;二是村民缺乏健康生活知识,文明意识不高,在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导致乡村的卫生保洁难以长期维持;三是环境治理存在死角,难以全覆盖,在国道、新村路口等地环境治理普遍较好,在老村小巷、房前屋后沟渠等地还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四是公共设施建设维护不到位,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一些地方的排污排水设施建设不全,村里的垃圾箱等设施不足,一些环卫设施得不得维护更换;五是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只重视检查和考核时期的卫生状况,日常的良好卫生状况难以保持。
(五)部门统筹协调难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的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各方协调配合还存在问题。一是职能协调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责任不同,分工不同,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力量难以整合一致;二是项目衔接难。由于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三是配套统一难。由于部门不同、级别不同等原因,地方政府难以将各部门项目整合在一起配套实施。
三、进一步推进曲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部门要适当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环保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还可以尝试在多种平台上发起众筹,发动社会力量来融资;二是盘活资源要素,吸引企业资金进入乡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改革[5],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力促资源变资本,吸引企业资金进乡村;三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招商引资可以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结合各市、县、区的自身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各地各界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执行
一是规划布局要合理。规划布局要使农村住房整洁有序,符合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打造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让农民摆脱“靠山吃山”的老传统,转而依靠美丽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二是规划要统筹协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要符合全市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在规划执行上,不能任意改动原有的设计,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规划蓝图落地实施;三是在规划中要注意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注意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四是规划要集思广益,在规划设计时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与当地风土相得益彰,杜绝习总书记所说的“涂脂抹粉”工程。
(三)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曲靖农村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走出一条符合曲靖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一要立足实际,积极整合生态资源、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各类资源要素,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二要以经营“美丽”乡村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做好休闲旅游文章[6];三要利用高原区位优势,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培育知名的曲靖农产品品牌,走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四要在企业的规模上多下功夫,曲靖村级农业产业项目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市场竞争力弱的情况,要努力培养壮大多个规模型农业企业,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走规模化道路;五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做主人、唱主角,通过休闲农业发展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和农家乐服务员,让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实惠。
(四)保护生态,提升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宣传画、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进行宣传,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村民环卫知识水平,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二是要健全环卫基础设施,与健身、宣传等公益设施配套,合理配置环卫设施;三是加强村级管理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统筹治理环境工作,把政府组织领导、技术单位参与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起来[7],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以更好地规范村民行为,明确监管责任,切实提升环境整治长效水平;四是严肃考核,健全奖惩机制,“以奖促治[8]”,在村里实行奖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物品等各种方式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健全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宜居乡村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资金要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加大整合力度;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成立各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指导、协调、考核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建立奖惩措施;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整合项目和资金,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9]”,形成政策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