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影响要素探究*
——一种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

2019-12-13于智慧

社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主体

于智慧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以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会,这个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在我国尚属首次。习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开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新征程——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作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传播我国意识形态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受到一个观点束缚,“宁可不生动,也要保持准确性”。陈旧的表达方式在日新月异、丰富生动的新媒介时代显得刻板乏味、苍白无力。以适切的话语向关乎国家未来的青年学子传播好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国家对主体性及现代性不断探索的经验、历程和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与使命,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本文尝试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研究为切口,勾画出“话语体系”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相关影响变量,进而为反思和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方法论思考。

一、话语体系:概念、生成路径及分析方法的选取

(一)相关概念与生成路径

判断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影响要素应该基于对“话语体系”本身的反思与改造。话语体系并不是静态语言的聚合,而是指同类事物内部具体的实践语言符号系统,通过一系列条件,按照一定规则在特定环境中组合而成,能够诠释、建构事物本身及其关联社会关系的有机语言结构整体。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符号术语,它的范畴和基本概念不仅体现了表述内容的核心价值,而且受制于话语内在逻辑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界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为实现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由文本、实践等相互建构而成的有机话语结构整体,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欲传播的知识和价值的各类理论与实践进行一种认知阐释的总体性系统。

这种总体性系统,从其生成路径来看,既包括话语生产、传播、接受、反馈、再生产构成的话语互动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均受到多向度关系的影响与作用,整个话语生产环节的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话语体系的动态运作,因此,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必然需要先从分析这一动态运作过程开始。

(二)批判话语分析方法的选取

批判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分析方法,它不关注对语言内在结构和功能的静态研究,而是基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角度,研究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方式。批判话语分析在方法论层面主要是建立在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上,但同时也借鉴了认知科学、语用学、社会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成果。批判话语分析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分析模式,在分析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哪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只要能有利于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都可以被吸收进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Fairclough:话语三维分析法

英国语言学家Fairclough以社会学、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话语的“三维分析法”。他继承了福柯话语权力的思想,认为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动态辩证关系,社会结构既是话语实践的条件,又是话语实践的一个结果。话语一方面建构了社会事实,而另一方面这些被话语建构的社会事实在制度化、习俗化的过程中又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规制话语实践的结构性力量,强调对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性以及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的分析(2)[英]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Fairclough将任何的话语事件视为一个三维的组合体:文本(口语或书面语);话语的生产、分布和解释的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其话语分析模式的三个步骤是:描述过程、解释过程和表现过程。描述过程主要关注被文本化的语言。解释过程即话语实践的分析,强调关注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互动过程。表现过程,即社会分析,关注话语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话语与社会相互构建,而社会化又决定了文本的产生与对文本的解释。因此,话语实践受时代语境的影响,语言自身和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话语实践。

2.Van Dijk:“社会-认知”分析法

荷兰符号学家Van Dijk将话语分析和社会认知表征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认知”话语分析。他认为在话语研究中,认知分析和社会因素分析缺一不可,认知分析强调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个体持有的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的分析,它们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形成认知语境。个体的认知语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社会群体共有的知识结构和信息记忆,他将这称为“社会表征”,并关注分析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社会表征”所起的作用,强调只有把语言和认知与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相联系,才能对话语进行合适的分析。

3.Wodak:“话语-历史”分析法

英国语言学家Ruth Wodak将话语放在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考察,提出了“话语-历史”的分析模式,他把话语看成是从某一特定角度表示某一特定社会实践领域的意义,认为话语实践与其所处的行为场域存在构建与被构建的关系,其中语境是一个重要因素。Wodak将语境从宏观到微观划分为四个层面: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篇际语境和篇内语境。与语境的四个层面相呼应,该模式对语境的研究也分成四个维度: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中间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语篇理论(Discourse Theory)和语言学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宏大理论分析把特定的历史背景看成是独立的语境;中间理论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确定话语所处的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语篇理论把相关语篇看成是一个共同的语境,语篇之间的相互关系被视为语境与语篇的社会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语言学分析是研究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及其对语篇社会意义产生的影响。从这四个语境层面对语篇进行的分析,构成了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模式(3)R. Wodak and C. Weiss, Critrical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Palgrave, 2003, p. 22.。

4.Chilton:认知分析法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Paul Chilton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语篇特征,提出认知分析方法,强调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Chilton指出,人类行为包括话语,是由知识、动机或者情感这些心理因素引起的,或者至少与这些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批评话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认知模式。Chilton认为,认知语言学揭示的概念化过程在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理论框架。Chilton提出话语分析模式的三个认知原则:第一,语言和政治行为都应该被看成是人的认知能力表现;第二,语言和政治行为的联系很可能基于大脑里固有的认知机制;第三,人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只有与认知能力相结合才能在批评实践中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考察语篇在概念隐喻、原型范畴、意象图式等方面的特征,以揭示语篇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

由于批判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与社会的互为建构,以及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对解决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及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论启发。本文重点按照Fairclough批判话语分析的三维向度,即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文化实践向度,通过吸收借鉴其它分析法的历史、语境及认知分析功能,试图探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变量要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文本向度:类型与特点

(一)文本话语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文本要素,主要是指以政策文本为源头,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文本话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血液”,话语文本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课程目标与任务,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决定着对受教育者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引导、价值导向和精神影响。它通过文字、对话、图片、录像等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的中介,在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文本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化表现形式,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本话语主要包括中央、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要求、授课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师的课堂话语、学者的学术话语等。在文本话语中,政策话语是原初话语,政策话语的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产的内容和消费的结构。教材话语、课堂话语、学术话语等文本话语作为话语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载体,共同构建思政课的话语意义。

(二)文本话语的内容:范畴与形式特点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话语主要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和准则”(4)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1950年6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同年7月,召开了全国大学政治课讨论会,教育部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并附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高校中的“政治课”——作为高校中承载着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政策文本话语的引导下,经过教师自编讲授提纲、参考资料的探索阶段,到出版全国通用教材、实行专家化编写的规范阶段;从吸收借鉴苏联教材、以“革命阶级”话语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以“建设成长”话语为主的丰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话语结合时代境遇,通过不断调整课程要求、规范课程话语,形成了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与心理教育五个方面为内容的话语整体。

五种话语内容由于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不同,需要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政治教育是信仰教育,旨在形成核心力,重在灌输、主导和把控;思想教育是认知教育,旨在形成主导力,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旨在形成基础力,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法纪教育是保障性教育,旨在形成强制力,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心理教育是自励性教育,旨在形成驱动力,重在引导、激励和体验(5)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203页。。五种话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内容更加完整,政策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和课堂话语围绕五种话语建构形成的话语内容、表达方式和话语范式,直接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文本话语范畴,也成为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内涵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学术话语等文本话语的整体特点,表现为多以宏大叙事为主基调,讲求目的性、连贯性、统一性,主题比较崇高、涵盖度广,表达严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教学应用的广泛结合,尤其是贯彻“05方案”以来,很多“重点难点解析”、“精彩课件”、“精彩教案”等多模式多类型的辅助教材日益增多,对缓解文本话语模式单一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党的十九大之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修订。修订后的教材语言在引语部分,摒弃总结性概述的话语表达,更加注重拟人、比喻、设问、疑问等句式的运用,注重增强叙述的画面感呈现,较之以往教材,在话语表达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教材的表达形式还主要是以文字表达为主,插图、插画等多模态话语运用还并未有所体现。

三、话语实践向度: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实践向度主要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产、传播及接受的过程中,探究话语的形成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课程话语,其生产和传播主要受到相应课程政策的规训,包括谁来生产(Who)、生产什么(What)、怎么生产(How)的问题,是说话群体的主观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具有诠释、制约、建构话语客体的功能,探究其话语实践向度,即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媒介等互相作用的动态话语运行机制。

(一)谁来生产:话语主体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实际上就是探讨“谁在说”的问题。主体是历代哲学家所关注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将主体思想阐发为生产关系中的实践主体、认识关系中的解释主体以及改造关系中的解放主体(6)莫伟民、姜宇辉:《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哲学意蕴上的主体可以概括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和实施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既包括话语传播主体,也包括话语接受主体。

1.话语传播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主体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和实施者。它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体系,既有组织主体,也有个人主体,既有直接主体,也有间接主体。具有来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导主体,即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且必须传递党和国家的意志。从这一角度而言,党和国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真正话语主体。二是制定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和审定专家以及相关管理者。三是实施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中,党和国家、教材编审专家属于间接主体,思政课教师属于直接主体,是在课堂场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主体;同时党和国家是隐性主体,教材编审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属于显性主体,显性主体的话语表达会被接受者等同于隐形主体的价值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各层次话语主体相互配合、互相作用,发挥着计划、组织、生产、运作、监督以及总结评估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职能。

2.话语接受主体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接受主体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接受者,他们既是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话语的选择和推动起着能动的作用。理解和把握接受主体,需要注意它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接受者并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的,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的根本依据。其能动性,一是体现在接受主体对话语的选择,即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以及接受何种话语,在这种话语选择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话语的评判和反馈。二是对话语的再创造,即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社会实践,对话语传播主体的话语进行再加工和创造,进行个体化的表达和诠释。在接受-反馈-再生产过程中,接受者本身已经具有的认知框架决定对接受客体(话语)的选择程度。接受者已有的认知就像一道关卡,通过发生认同效应,接受者会选择那些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一致的话语作为接受对象,而将那些与其认知相左的话语排斥在接受视野之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尽量采用与其内在认知框架相契合的话语样式,传递知识,扩大同化效应。

(二)生产什么:话语客体

话语客体回答的是“说什么”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在因素的总和”(7)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上述具体内容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完整体系。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需要实现规律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的逻辑自洽。规律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体现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规律和新特点,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时代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的观念和理论,要对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提供有效的解释力;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是一个由诸多具体内容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价值观念要体现整体的协调性,相互配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的逻辑自洽性,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调整自身、使其符合不同时代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三)怎么传播:话语媒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媒介是连接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的中间介质,包括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工具载体和语境,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纽带、强化、渗透、储存等功能,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媒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有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如课堂、传媒、历史遗址和传统文化、社会舆论、时代环境等;有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如大众传媒和文化载体等;有活动载体和静态载体,如社会实践、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文物、书籍报刊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传统的载体就是思想理论课堂,但过于单一的载体空间、时间场域容易使得教育模式单一、实效性差,因此,当前要做的就是积极拓展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多时空、多场域、多方式结合:涵盖积极营造精神载体和文化载体,积极对接社会文化,营造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引入活动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提升教育实效;新媒体时代,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载体的有效运用,大胆运用新媒体拓宽教育渠道,开辟实时互动与弹幕相结合的课堂互动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AI多场景教学,紧跟科技前沿,开发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局面。

四、社会实践向度:思政课话语模式的社会影响要素

Fairclough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社会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社会性在于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是个性行为,而是受更大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的。话语类型的变异与社会、经济要素相关,具有结构特征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会产生语言变异,而语言变异又积极表达这些要素间的差异;语言选择或者语言的用法并非仅仅只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的一种效应,语言选择就是语境的选择。因此,话语与社会实践构成双向制约关系。话语的词汇、语法选择和组织结构都受社会生活中其他要素的影响,即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话语的变化;相反,话语对其他社会生活要素也有反作用,即话语的变化也会促动社会的变化。

(一)意识形态的影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语言,“‘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语言是审视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任何语言的形式选择是由主体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具有强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话语一方面表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发挥了同时代意识形态引领和凝聚的功能,同时又受到意识形态本身滞后性的制约,使其话语表达存在生产与传播方式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同时代意识形态的即时表达与凝练。

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生产主要是以官方话语为主导,以社会和国家价值为优先序位的自上而上的话语生成系统。这一生产路径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其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强意识形态色彩,进而决定了其话语性质和话语内容。

意识形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性质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对其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向的规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革命导师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10)《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而得以存在的,总是以一定的阶级为依托,其内容结构体系总是体现和内含着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导向,这是其课程设置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在将意识形态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应注重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及在实践中的形成过程,传递给广大学生;把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融合,讲清其形成的历史脉络和融合的逻辑,避免文化的混乱和道路的不自信;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理想、社会法治与学生成长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模拟体验各种价值的抉择,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意识形态规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广大青年,其价值观(11)该种价值观不同于宣传的价值观,而是经过学生认知过滤后的价值观,受学生原有价值认知框架和传播方式的双重影响。也进一步影响和冲击着原有的意识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推进力量的改革转型时代,以自主、平等、竞争、效益以及法治为根本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在政治社会层面上形成一种进取竞争、自由民主以及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氛围。为适应这一转型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集体主义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应开展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竞争意识、公平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以及社会主义义利观,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话语。

(二)信息时代的影响

随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载体的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广泛运用,信息作为一种时代的特征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范式和话语载体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话语范式包括话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源头类型主要由马克思经典著作话语、政策文本话语以及学术理论话语等构成,其突出特点是“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汇的固定性和叙事的宏达性”(12)尹朝晖:《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困境及其重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信息时代下,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台电脑、一个手机就使整个地球村被联结在一起。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话语具有即时、轻松、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大学生作为出生和成长在这种语境下的“网络原住民”,其话语习惯和喜好带有明显的网络话语烙印,于是,当与严肃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相遇时,便易遭遇话语不适甚至冲突。因此,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应当贴近学生生活,与他们置身于其中的新媒体环境实现对接。

从话语的表达方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主要包括控制式、劝导式以及对话式,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控制式和劝导式。这两种话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自白”,即教师掌握信息主导权,在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新媒体环境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打破了话语主体身份、地位、年龄等现实生活中的顾忌和束缚,赋予当代大学生自由、平等、活泼的话语表达语境。这种语境辐射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传统的话语方式发出挑战,促使其由控制式和劝导式向对话式、平等式和民主式转换。“在‘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原则统摄下,不断促进师生主体双方彼此互信、对应互动和交流沟通;不断促进师生主体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的横亘与阻隔,在平等、真切、和谐的关系中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有效融合;不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合二为一,以及达成的相互承认、包容、理解和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师生主体之间具有双重交互性的‘话语共同体’,从而全面提高信息转化率和教学有效性。”(13)李德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的三个维度》,《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结 语

批判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和跨学科特性的研究范式,对文本的分析、对话语形成与作用机制的探析,以及对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和建构关系的解析,往往是彼此依存、交错在一起的,各影响要素间存在复杂的联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领大学生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课程,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调整自身,从“05方案”到“课程思政”,每一次的改革都是教育者自我革新的尝试。本文仅仅是作者的抛砖引玉之举,以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粗略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话语体系向度和关键影响要素,相关维度的分析还需深入拓展,以期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改造与重构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论碳审计主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