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对发展戏剧的推动
2019-12-12李玉梅
【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戏剧创作和发展的高峰期。《大公报》针对当时戏剧发展的热潮,于1927年9月13日创办《戏剧周刊》,通过刊登新剧发展动态、评论新剧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新剧发展与传播的公共舆论平台。同时,采用图片、连载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发挥了报刊的宣传和舆论动员功能,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戏剧周刊》;戏剧;公共舆论
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话剧创作和演出达到高峰,除学校业余剧团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社会演出的话剧团。[1]针对当时中国戏剧创作和发展热潮,《大公报》聘请民国著名记者、京剧评论家徐凌霄主编了《戏剧周刊》。1927年9月13日《戏剧》创刊,初为不定期刊,至1927年11月26日共出版6期。1928年1月4日正式出版《戏剧周刊》,1930年出至第151期停刊。[2]主要刊载以戏剧为主要内容的剧本、剧评与杂谈。出刊三年多时间,始终秉承着《大公报》的大公精神,以严肃、科学、客观的态度传播了当时戏剧的生存状况与研究水平。其中有关新剧的报道与评论对当时新剧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新剧发展与传播的沃土。
一、传播内容:围绕新剧知识,讲解新剧欣赏常识
(一)刊登新剧作品,报道新剧发展动态
传媒首要的社会功能即传递信息,利用《戏剧周刊》平台,大量刊登新剧作品,及时报道新剧发展动态,保证了新剧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新剧作品以国内创作的剧本为主,也有部分欧美戏剧作品,有的剧目直接以英文的方式刊登。从形式上看以独幕剧为主,也有两幕剧。如孟刚的《妻之画像》《生命的新芽》《百岁老人》等。此外,报道新剧发展动态的主要是剧讯,如北平艺术学院公演时,刊登的剧讯。雷德礼在《介绍<喇叭>与<她的兄弟>——艺术学院戏剧系将公演》一文中,呼吁大家去观看公演剧目《她的兄弟》,内容介绍详细,言辞恳切,对公演的剧目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
(二)探讨新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引领新剧改进的社会思潮
《戏剧周刊》发表了多篇讨论新剧发展问题的评论文章。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围绕着新剧从艺术、内容、表演场地、与民众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合佛说戏》指出新戏乏味,只是外国文明之输入,沒有本土化。刘连《戏剧的使命》强调新剧的教育、道德、娱乐功能,实现美的理想。珥彤在《话剧化妆与“脸谱”》一文中针对话剧演员在化妆中存在的随意性进行客观讨论。比如有演员常常以玩闹的方式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化妆,以此造成人物妆扮与性格和剧情的脱离。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重社会上的观察和技术上的训练。熊佛西《论实验剧院之需要》列举欧美各国发达的实验剧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大城市里,都有实验剧院的存在。认为“大凡成功,多成功于实验。艺术逃不了这个公例。”[3]
(三)重点推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促进新剧教育发展
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开办时间最长的一个戏剧教育单位,1926年秋由著名戏剧家熊佛西担任系主任。熊佛西主张戏剧系应以学习现代话剧为主,在任期间,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加强了戏剧实践,办学期间进行了12次公演,为中国新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无论是平时还是在艺术学院有重大公演时,《戏剧周刊》都会对其进行集中介绍和推介,促进了新剧职业化发展。
1929年熊佛西发表《戏剧系今后的使命》,谈到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自成立至今,成绩不多主要是因为战乱和学潮导致人力和财力方面都很短缺。现在骚扰过去了,训政开始,应努力承担起责任:“所以戏剧系的责任是要有计划的训练戏剧学问家,是要有规律的培植戏剧艺术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使戏剧之花开遍我中华。”[4]1929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来天津公演,《戏剧周刊》从85期到89期,每期都会刊登相关信息,包括剧讯、剧目、对公演的相关评论等。
(四)介绍欧美戏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评价欧美戏剧
欧美戏剧是中国新剧发展的源头,在新剧发展的过程中,介绍欧美戏剧的理论可以让受众对新剧中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促进受众对新剧的接受。同时翻译介绍的理论文章也便于研究者们分析欧美戏剧与中国新剧发展的不同,更好地促进新剧的本土化。“三一律”是古典戏剧的创作规律,熊佛西《三一律》用比较长的篇幅、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三一律的主要内容。
民国时期,有相当多的欧美戏剧引进中国进行公演。但是由于欧美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如何去观看欧美戏剧,如何去理解欧美戏剧就成为新剧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戏剧周刊》面对这样一个现象,也适时地刊登理论文章进行探讨。罗玉东《怎样了解易卜生的社会剧》以易卜生的戏剧《国民公敌》为对象,说明“我们对于易卜生的戏剧要求完全了解;那么我们不但要具有艺术的眼光,并且还要有易卜生那种反抗大多数与攻击大多数所造成不良的社会的勇敢不挠的精神。”[5]《对于希腊戏剧的一知半解》《萧伯纳的幽默》《易卜生之功罪》和《萧伯纳的幽默》等文章也都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欧美戏剧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作者们的分析、评说,受众能在理解剧本基础上更好地接受欧美戏剧,提升审美能力。
二、传播方式:形式多样,激发受众兴趣
(一)运用系列连载的方式,引领受众持久关注
《戏剧周刊》每期一个版面,所要刊登的内容有限,所要讨论的问题与报道的内容丰富而多样。通过系列连载的方式可以在短时段里聚焦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完成对于新剧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完整呈现与阐释。
除了连载剧本外,对新剧的介绍和评论也多集中刊发。如刘尚达从《戏剧周刊》99期到102期发表的《两年来中国话剧运动之进展——为大公剧刊百期纪念而作》一文,借助《戏剧周刊》办刊一百期的契机,对两年来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和总结,既为受众提供了对新剧发展概况的完整认知,又充分肯定了《戏剧周刊》》对新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此外,围绕新剧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连续的报道。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同学于1929年到天津公演,《戏剧周刊》通过刊登公演消息、连载公演剧本,刊登来自于戏剧评论家和观剧者的相关评论,在新剧剧场演出前后,同步跟进,及时评价与探讨,时效性非常强。短期内形成了舆论高潮,促进了新剧的宣传,形成了学术讨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二)结合图片传播,增强文本传达力
图片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传播形式,适合各种层面的受众。在文章中适当地插入图片能把复杂的文字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新剧主要起源于欧美国家,《戏剧周刊》有一部分篇幅是对欧美理论与实践的介绍与讨论。欧美距离普通民众的视野比较远,在文字中适当地添加图片可以给受众提供直观的感受,既能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又能唤起受众的阅读兴趣。
欧美剧院的结构相对复杂,配合图片来展示中外剧院的异同,可以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比复杂的文字解说更为形象。《记法国歌剧院》和《记中国歌剧院》两篇文章均配備了图片,且图片所占空间比文字要多。《记法国歌剧院》一文配了三幅图,甲为巴黎歌剧院正面图,乙为巴黎国家歌剧院之雕刻,丙为巴黎歌剧院之鸟瞰。《记中国歌剧院》配了两幅图,一为剧院全部外景,一为戏台。图片上下形成对照,中外剧院建筑的不同理念和风格一目了然。
(三)对关键文字进行特殊处理,凸显意义核心
《戏剧周刊》在正文中刻意地对某些词语或者句子进行字号上的放大,以此突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戏剧周刊》第3期罗玉东《看了<压迫>以后》谈对新剧的看法,其核心观点认为从社会功能上看新剧能够影响民众,从观众角度看,要唤起观众的注意,应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为了突出他的两个核心观点,文章中的相关文字进行了字号上的放大。“直接影响于我们现代生活……警觉与解释的责任……观众……往快乐的方向走……喜剧的方面去写压迫……喜剧的表现……惨黯的印象”。[6]全文中有五处明显的字号放大,而且不是整句整句的放大,只是对句中特别关键的词语做放大处理,其它非关键性的词语则依然保持原来的字号。
结语
《戏剧周刊》本着“尽量抒发其能事”的办刊宗旨,配合着蓬勃发展的新剧运动,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新戏,讨论新戏,以报刊为载体,为新戏的普及与接受构建了一个公共舆论平台,起到了广泛宣传和舆论动员的作用,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直接推动了新剧的发展与传播。同时,《戏剧周刊》所刊登的大量文章均是从社会实践出发,以可靠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去探寻新剧发展的规律与改进的方法。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新剧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在中国戏剧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参考文献:
[1]马艺.天津新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209.
[2]马艺.天津新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99.
[3]熊佛西.论实验剧院之需要[N].大公报·戏剧周刊,1928-01-11(9).
[4]熊佛西,戏剧系今后的使命[N].大公报·戏剧周刊,1929-01-11(15).
[5]罗玉东.怎样了解易卜生的社会剧[N].大公报·戏剧周刊,1928-04-11(9).
[6]罗玉东.看了《压迫》以后[N].大公报·戏剧周刊,1928-01-18(10).
【作者简介】李玉梅,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