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拳概述(三)

2019-12-12栗胜夫

少林与太极 2019年5期
关键词:少林练习者套路

栗胜夫

(接上期)

三、少林拳的基本特点

少林拳与其他拳种相比,除了技术方面诸多的别致表现外,在运动形式上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1.动作朴实,拳打一线

少林拳套路繁多,短小精悍,结构严密,整体紧凑。从历史角度看,少林拳与军事有着不解之缘。自隋末唐初,少林僧助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以后,在历代封建王朝里,少林僧几乎都参加过不同性质的军事战争。为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少林武功,寺僧们积极主动地吸收各派优秀精华作为补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少林拳套路。少林拳离不开实战这一灵魂,动作讲究拳无空出,掌无空回,招招式式,非攻即防。纵观少林拳各种传统套路,动作的起势与收势没有过门性质的修饰动作,演练开始的第一个动作和最后的结束动作,都是实实在在的正式动作。套路的完成,大多在30—40秒以内,有的甚至还不足30秒。即使个别套路(如大洪拳)演练时间较长,但重复动作较多。

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拳古朴的练习形式,由于少林拳套路的简练,演练时的起、落、进、退多在一条线上往返运动。漫长的封建社会,少林拳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一个家庭式、封闭保守、言传身教的学习方法。因此,传统少林拳的演练并没有过分的条件要求,也没有路线上的花样变化。少林拳师们秉承体用兼备宗旨,从健身与实战的角度出发,无论套路演练还是交手对练,都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少林拳师们认为,就连军事格斗的战场,短兵相接,也无非几步之遥,直线最为常见,方寸之间便可有效果出现。所以,逐步形成的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的朴实运动特征,直到现在,仍是明显的特点之一。

2.以气催力,以声助势

少林拳对气的运用是有讲究的,拳理认为“法为拳,理是气”,气随经脉运行,力出于骨肉之中。无形的气对力的催动作用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但真正做到以气催力,合理用气,则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气力运动。

一般说来,拳术套路练习要常保持用鼻呼吸的方法,这可称为“文呼吸”。有时也会出现用口呼吸的现象,少林拳理中称这种现象是“武呼吸”。气的走向常以气沉丹田为归宿。气沉丹田是武术套路中静缓动作的基本运气方式,只有气沉丹田,才会有心清神明,身体放松,气力顺达。但拳术运动中的气绝非一概用“沉”,除沉气之外还有“聚、托、提”等运气方法。聚气,是在进攻或发力的情况下使用的,如冲拳、推掌之时就用此种方法。托气,多用于平衡动作的完成时。提气,多用于腾空跳跃之类的动作完成时。气与力的使用要视动作变化而灵活运用。对于手的出入、步的进退以及身体的或起或落,情况不同,呼吸方法也要灵活使用。简单而言,进要用呼气,退要用吸气;起要用吸气,落要用呼气;收要用吸气,放要用呼气。

以声助势,是指少林拳练习者,在运动中用发声来增加威势的表现形式。依据对传统少林拳练习者的长期观察,在40秒左右的拳术套路中,可有3—4种不同的声音发出,最为常见的有呜、呀、哈、咦、嗨、哇、嘚等。这些发声与发力协调一致,其作用有二:一是以气催力,内壮外强;二是振奋精神,增强勇气,威慑对手,制造声势。少林拳演练过程中的发声,音自腹腔发出,又与发劲配合,具有明显的以声增势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少林拳还有一些声如怪兽的尖叫声,这种发声非同一般,使人听了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更有一种令人闻而生畏的特殊感觉。另外,少林拳在套路演练结束时,普遍发复音“呜—喂”声,少林拳师们认为这是一个释放内气和气归丹田的过程。“呜—喂”之声的最后叫出,可使全身由攻防氛围中尽快脱离出来,体内紧张余气的呼出,有利于身体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3.动迅静定,以目注目

少林拳动作迅猛,以快见长。动作之快,下肢取决于步,上肢取决于手。步法的进退闪移,可用马奔虎蹿、突如脱兔来形容。手法的出入起落,常用“出拳如放箭,收拳似火烧”来比喻。少林拳演练起来,力求势如惊涛骇浪,快如风卷残云;招式紧连,好似连珠炮一般,手手相接。这一特点,也是对“不犯招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道理的最好解释。学拳千招,以巧为妙,以快为先,手快打手迟。动与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讲少

林拳的动并非轻视少林拳的静,有动有静、动静相间才能产生韵律节奏。少林拳动静分明,当完成数个动作静下之时,宛如磐石,纹丝不动,面部体现着威严,身体仍处于攻防和决战状态。拳谱中多用静如山岳、静如伏虎(猫)待物来形容静的内涵。

以目注目是少林拳的眼法特征之一。少林拳的套路演练,要求头随势转,眼随手走,手到眼到,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目光锐利,虎视眈眈,气息沉沉,显示威武逼人之势。除此要求外,少林拳在交手和攻防对练中,还具有以目注目、审时度势的特色。眼是心灵之窗,透过眼神可以感知对方心底的真假善恶。对阵交手,目注对方眼神,以心攻心,算计对方,可谓心战之术。

4.内容表述,寓意深长

少林拳有着深邃的技术理论,这些理论是帮助练习者体悟拳理、拳技的载体和桥梁。少林拳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领略拳理、消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使练习者既明其技,又懂其理,提高练武的质量与境界,不至于成为简单的鲁莽武夫。这方面内容很多,这里仅就少林拳本身的表现形式进行简要提示。其一,动作名称多以比喻形式出现。如弓步推掌动作,少林拳取名为饿虎扑食;仆步穿掌比喻为燕子抄水;胸前合掌比喻为童子拜佛;等等。形象的描述可使练习者明了动作的造型,清楚动作的要领,联想到大自然的美好意味之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其二,方法要点以歌诀形式表现。如对顶肘的歌诀有“心肘两相依,起落常护心。用肘宜近取,切忌远处寻。”如少林长拳共有30个动作,每个动作都附有相应歌诀说明:“海底捞沙起手势,意欲制敌使妙方。右手晃出迎面上,云遮日月难提防。撩阴截把下砸拳,通身用力彼身伤。秀身狸猫突变虎,弓步驾肘使撑膀。”这些歌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整齐押韵。由于古代学文识字的人甚少,这种方式也成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便记忆的好帮手。其三,在不少的少林拳套路中,动作名称以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命名。如少林三路五子拳中的动作全搭配上了《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名字。其中道:“卢俊义白鹤望远,李逵他歇步下砸。扈三娘左右甩掌,孙二娘转身搂势......”除此以外,当然还有以其他历史著名武将来附会动作名称的,如“哪吒闹海,霸王脱靴,武松脱铐,关公拖刀”。这些历史人物的出现,说明拳路的創编者是精通或熟悉历史人物的大致性情与技能的,也为少林拳增加了文化厚度与趣味性。

5.禅武一体,相得益彰

少林拳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禅宗与武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震撼世界的禅武文化现象。禅宗虽属西方佛教文化,但它又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少林僧的修禅之道,具有中西方文化的两面性。一部分和尚专心于佛教的理论修养;另一部分则是既诵经文,又习武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从空无转化为体悟,从理念结合到实践,从封闭的世外桃源转入到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要变革。一览少林武术的发展史,便会使人们立即领略到民族精神的各种元素。他们参与国家战事,凭借自身的本事,亲手拿起兵刃,直接打杀世间邪恶,认为这是洁净生灵、替天行道、普度众生的有效途径。少林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有不同内容的习武戒条,这些戒条是供少林武僧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清规,对世人规范人生、提高觉悟也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禅宗与武术的相互融合,构成了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着少林拳运动的不断发展。

少林拳在中华武术的百花园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是一支具有自己文化的系列拳种流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范畴早已超越了武术技击文化的围墙,成了具有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桥梁。它不单单是技击的文化典范,而且还与政治、军事、佛、儒、道、健身功法、中华医药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少林拳是研究人生健康的文化体系,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平台与器具。笔者所谈之内容,只是少林武术文化系列中极小的部分,它的道德至上观、为国利民观、舍生取义观、处世待人观等等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修德育人的古典范本。

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佛教禅宗与中华武术彼此结合汇融,显示了绝妙的人本文化内核。少林武术的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的武术史,它的历史演变有力地说明了它的良性特征。

(全文完)

(编辑/高翔)

猜你喜欢

少林练习者套路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少林小罗汉拳(十)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irbnb上的套路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