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浪遏飞舟
2019-12-12邱璇
邱璇
印象掠影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是这样一位君子。
儒雅、平和的表情和声音,眼神中夹带着笑意和暖意,也透着坚定与果敢。他是这样一位君子。
朋友说他长得“五大三粗”,应该多看苏轼和辛弃疾,他却偏偏喜欢柳永和李清照。外“豪放”内“婉约”,铁汉柔情,他是这样一位君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像杜甫那样挑朋友,宁可冷清、宁可寂寞,也不随随便便呼朋唤友。可一旦是知己来了,他又何等亲切、何等欢喜!他是这样一位君子。
自幼习武却始终不开窍的少年
他叫王占通,生在一个武术世家。之所以称武术世家,还得从他父亲说起。
王占通的父亲王超凡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矢志习武,寒暑无间,遍访名师。先后拜号称“北拳王”的吴山林和开封称为“常胜将军”的刘玉臣为师,后皈依佛门,拜上贞下和大和尚为师,深得少林武术真传。王超凡不仅精武而且擅文。高中毕业后,他弃武从文,先当小学教员,后任中学教导主任,再任县直高中15中校长。当上校长后,因为爱好武术,就经常在学校练武。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很快感染了学校的一大批老师和学生跟着练。后来,有人建议他是否能在15中开一个武术班。
王超凡是个典型的行动派,短短数月,“少林武术培训班”就开起来了。这个武术班也是全登封第一个少林武术培训班。当时参加过该武术班的学员,多年以后皆成为中国武警、特警、公安及遍布全国的大型武校的教官、教练或校长。在登封,武术界人士将王超凡的第一期“少林武术培训班”誉为“少林武校黄埔一期”。
忆起父亲,王占通平和的语气里多了几分喜悦:“父亲性格直爽,热心肠、急脾气,做事雷厉风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父亲接触较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无例外,都是一类人,比如当时少林寺的释行正方丈、素云法师、素喜法师。他们几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也因为他们的这层关系,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曾拜素云法师为师习练少林武术,法号叫释德洲。
行正方丈在未做少林寺方丈之前,遇到事情经常来找我父亲商量。虽然视力极差,近乎失明,但行正方丈居然可以一路找到我家门。每次他都随身带着一袋子香火钱,里面全是几分、几毛的硬币,当作路上的盘缠。除了有事的时候来找我父亲商量之外,行正方丈平时也常来我家吃饭、聊天。”
王超凡和塔沟武校的创始人刘宝山相交甚好,刘宝山还是王超凡的表兄、王占通的伯伯。他们二人不仅脾气、性格相像而且志趣也相投。文革期间,国家禁止民间习练武术,王超凡和刘宝山便利用每天干活的间隙,在田间地头抄起锄头、铲子就是一通切磋。“父亲对武术那叫真喜欢、真热爱,只要还能动就要练武术。他病重时期患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双腿严重浮肿还在练……”王占通边说边感叹。
受父亲影响,王占通的大哥、二哥都自幼习武,作为排行老三的王占通自然也不例外。可是,王占通却对少年时期的习武经历没有多深刻的体悟:“说老实话,小时候我很贪玩,哪个小男孩不贪玩?所以对习武这件事我常有抵触情绪,谈不上多喜欢。虽说不太喜欢,但父亲管教严厉,所以练武也没有间断,就是始终没开窍,不得要领也不成体系。”
潜能大爆发武术馆成人生新起点
每个父亲都是一座山,男孩要长成男子汉,实现人格独立,首先得翻越父亲那座山。王超凡那样一位父亲,无疑是座高山,对王占通来说,翻越那座山一定不容易。
假如说,17岁之前,王占通还是个躁动不安、放纵不羁的翩翩少年。那么,17岁进入少林寺武术馆就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也是新起点。在武术馆,他一点点成长和强大起来,强大到有一天可以翻越父亲那座山了。之后呢,他自己也成了一座山。
故事追溯到1988年。那年的4月,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开馆试营业,王占通的父亲王超凡任副馆长。武术馆试营业后,短短几个月内便接待了来自美国、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国内和海外要求习武之人更是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海外宗教、社团领袖也慕名前来拜访。
那年,刚满17周岁的王占通从体校来到武术馆。血气方刚的他豪情满怀、踌躇满志。“虎父無犬子”,父亲要强、耿直、能吃苦、爱钻研的基因无疑都被王占通遗传了,只是之前没有舞台和机会施展。在武术馆,集训练、表演和出访任务于一身,王占通可谓潜能全面爆发。
1988年起,他作为普通队员开始在世界各地表演,1995年当上教练后,他带队训练和表演。至今,他已带领“少林武术馆功夫团”、精武院“少林功夫表演团”先后出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及国外总统和地区政要表演展示少林功夫。
谈到从教经验,王占通总结了四个字——因材施教。他说:“我理解的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当教练,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到扬长避短,这点至关重要。我们分辨一名教练是不是好教练,用这一点去衡量即可。做到这一点,就距离成为一名好教练不远了。”
从1988年的一名普通队员到2019年的国际部主任,31年风雨兼程,31年如影随形。要谈感情,王占通可能比谁都有感情。但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善言辞的他沉默了片刻。然后,他说有次在河南省旅游局述职的时候讲过这么几句话:
“我17岁来到这里,现在40多岁了。人生最宝贵、最黄金的几十年都奉献给了武术馆。取得过多少成绩就不在此罗列了。想说的是,凡是有出国演出任务的时候,不论是河南省旅游局还是国家旅游局,领导都点名要我带队出去。这些年,我也收到了一封封外交部、文化部寄来的表扬信,一次次地受到鼓舞。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栽培。话不多说,感情都沉淀在岁月里了。”
生命何其短,一个人一生能有几个31年?但是,这短暂的生命又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有些人所能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整个民族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将被后来人代代相传、永志不忘。这才是短暂生命的宝贵意义所在。
“无心插柳”上体院巧遇恩师益终身
1992年3月的一个下午,王占通和平时一样在武术馆训练,挥汗如雨。来自天津体育学院的某位领导在参观学习,看到王占通后,脚步停下来,问馆长:“这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两个月后,王占通突然接到去天津体院参加资格考试的通知,当时就蒙了:“这是咋回事?我没报考天津体院啊?!然后,我去找馆长询问后才知道情况。馆长问我的想法,其实那时候我确实有去高校进修的想法,只是还没找到合适机会。”王占通明白,这是从天而降的机遇,一旦错过可能就没下次了。
于是,白天照常训练,晚上恶补功课的日子开始了,这日子一直持续到他赴津考试前的第4天。考完试回来没多久,家里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当着家人的面,我还故作淡定,不动声色,实际心里乐开了花。就这样,我去天津体院带薪上学了。”王占通嘿嘿笑起来。
有意思的是,从入学到毕业,他也不曾亲眼目睹当年去武术馆考察的那位领导,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是,每次他代表学校出国归来后,能从别人口中得知些碎片消息,说自己出国时候被某国总统接见的照片、教外国人中国武术的照片以及报纸上刊登的大小消息等,某某领导全都看过……
巧遇“伯乐”,“无心插柳”的王占通无疑是幸运的,但这看似幸运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临,是抓住机会,自强不息,还是擦肩而过,一声叹息,取决于我们自己。
每次出门前,王占通都要给学校请假,然后学校会给各个系下发正式的红头文件。可是去台湾那次出了意外——忘请假了。走了一个月,班主任电话打过去:“王占通你去哪里了?一个月都没消息!系主任大发雷霆,问你怎么回事儿。”他赶紧给系主任打电话解释,说这次情况太特殊,行程安排得急,来不及提前请假等等。
“回来之后写检查吧!”系主任只回了这一句话。
又过了一个月王占通回来了,特意带着台湾特产去找系主任求情,哪知当场吃个闭门羹:“拿走!”系主任面如铁色地说。“吓得我赶紧把特产拿走,乖乖回去写检查,还找文笔好的同学帮忙反复润色。最后,写了满满当当4张大纸的检查交给系主任。系主任看完第一张就笑了,语重心长地说,武术馆和学校这么看重你、培养你,你可不能辜负了武术馆和学校啊!下不为例!系主任的刚正不阿和真诚善良打动了我,并影响了我日后的为人处世。”讲完这话,他又笑了。
他还清晰记得第一天去学校报到发生的事。
第一天,新生报到后找宿舍,当时每间宿舍门上都写着新生的名字,同学们对号入住即可。找到自己名字之后,王占通推开宿舍门一看,里面全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公派进修的公职人员),心里就不痛快,当即去找教务主任,气冲冲地要求调换宿舍:“我不要跟一群老头子住一起!”谁知教务主任二话没说,和颜悦色,直接给他调了。
事后,王占通暗自揣摩:教务主任人不错啊!我一个新生,来了就要求换宿舍,想想也是有点无理取闹。人家居然这么给面子!无巧不成书,教务主任的爱人恰好是王占通的解剖学老师,对勤学好问的王占通一向喜爱有加。这下说来话长了。他们两口子对王占通视如己出,每逢周末、節假日就叫到家里吃饭,每次都做一桌子好菜。到现在他们还保持联系,只要时
间允许,就会相互邀请来家里做客,小住几天。“1995年我毕业的时候,他们家养的母狗生了小狗崽,就送了我一只。那只小狗大眼睛忽闪忽闪,毛又白又亮,活泼可爱极了,长大以后简直是个大‘美女,走在街上回头率百分百。当然,小狗早就变成老狗,老死了,但是它繁衍了好几代,你要是在登封街头看到漂亮的白色狗狗,说不定就是我家大‘美女的后代!”王占通哈哈大笑,半晌合不拢嘴。记者也是养狗之人,不必多说,报之会心一笑吧。
流年似水、韶光易逝,24年悄然过去。24年会发生许多事也足以改变许多事,他们的联系却未曾中断,他们师生间的情谊却未曾改变。怎么做到的呢?
逆流而上 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是采访中王占通多次提及的词。水到渠成,一个看似毫不费力的词背后却大有文章,换成现在通俗的话讲就是:哪有什么躺赢,奋斗路上谁又不是两脚泥?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占通的父亲王超凡第一个在登封办起了民间武术学校,取名中岳少林武术馆,那时候两个哥哥都在武校当教练。可惜的是,几年后政府要求全面整顿武校,学校只好被迫停办。王超凡干脆利落,把自家武校的学员、器械甚至床板,全部并归表兄刘宝山开办的塔沟武校,为武校的整顿作出表率。
直到2000年,王家才重新办起了武校,取名登封市嵩山少林精武院,由王占通的两个哥哥打理。开始的时候学生有400-500人,后来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一方面是经营不善。到了2014年,学生一度跌到70多人。学校命运岌岌可危,随时面临关门的危险。
“那时候您怎么考虑的?”笔者问。
王占通直言:“想法其实不复杂。全登封的武术世家就这么几个,为什么人家都在蒸蒸日上,偏偏我们学校办不下去?父亲一辈子苦心经营的武术教育事业断送了太可惜。我就想给咱这个武术世家争口气。”于是,他接手了这所“风雨飘摇”中的武术学校。
逆境之中,王占通选择了逆流而上,把千斤重担全部压在自己身上。
“接手以后才知道,办学校真是叫人操碎了心,尤其是办武术学校,琐碎、麻烦的事情多得难以想象。有些孩子送来的时候‘左青龙右白虎,脏话、谎话连篇;有些孩子父母在外务工,家里老人根本管不住,属于留守儿童。有时候睡到半夜,教练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某某学生出走不见了,某某学生打架斗殴了……那肯定一夜无眠。”另外,他还提到了家长问题。武校孩子的家长素质有差别,有些家长稍有不满意就跑来闹事也很平常,能把这些家长应对好就不容易。除了学校内部事情之外,还有不少外部的事要忙,如安全检查、消防演练、考察交流等等。
他轻叹口气,随即眉头舒展开了:“欣慰的是,我的这帮教练员真给力,给我减轻很多负担。要不是因为有他们,我可能早打退堂鼓了。学生招来以后,能否稳得住非常重要,不能今年来了明年又走了,这个全靠教练员言传身教的能力和个人魅力。”
王占通武校的教练不挑孩子,不论什么样的孩子,只要交给教练一学期,保管带得服服帖帖。孩子回到家以后跟从前大不一样了,礼貌又懂事。当家长的也非常惊讶,对学校竖起大拇指,频频点头表示满意。一传十,十传百。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名声越传越响,家长们纷纷慕名而来,当然还有招生团队带过来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该校生源与日俱增,规模和影响力日趋扩大的根本原因。
学校现已更名“嵩山少林精武学校”。针对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学校还予以特殊照顾,减少学费甚至免去学费,全力支持他们完成武校的学业,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
回顾这几年的办校心得,王占通说:“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看不到背后磕磕绊绊、辛酸苦涩的一面。人生哪能处处是亮点?哪有一个飞跃跟着另一个飞跃?尤其是对咱们搞武术的人来说,就是那句话:水到渠成,来不得半点虚假东西。其实这和人生是一个理儿”
谁能说不是这样?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好走的路,也没有白走的路。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算数。
狠抓管理 绝境逢生
用绝境逢生来形容精武学校也不为过。学校现在生源已近3000人。这就奇怪了,王占通之前一直在少林寺武术馆带队表演,经营学校方面可是个门外汉。2014年到现在只有短短几年,他到底用了什么“宝典”使学校绝境逢生了?
关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几年我最大的心得是两个字——管理,一定得狠抓管理。”
管理,管的是人,人,才是核心与关键。王占通最看重他的教练队伍:“教练才是中流砥柱,我是为教练服务的。这帮教练基本上都是我手把手带大的。他们从小就跟着我在武术馆训练,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都有,后来到咱们学校当教练。现在一共有百余名教练,平均年龄20多岁,都很年轻。我像带孩子一样地带教练。”
在困难时期,王占通武校的工资曾是全登封最低的。那时候,他就跟全体教练一五一十讲学校的艰难处境,把教练当知心人,将心比心,毫不隐瞒。同时,他承诺工资绝对不拖欠,一定按时发放。他还保证只要学校好起来,咱们的教练就是全登封福利最好的教练,没有之一。尽管困难,学校也最大程度上满足教练和学生的需求:伙食上毫不吝啬,师生的营养一定得保证;生病了或家里有难处了,物质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衣服鞋子坏了、旧了,给买新的……
“我平时经常和教练谈心,当亲人也当朋友,说说笑笑很随意。但是,犯错误的时候就是犯错误了,该严肃还得严肃,该批评还得批评,但必须说到他心坎儿里去,让他心服口服才行。我感觉带教练和带兵是一样的。”说这话的时候,王占通表情略显严肃。
他的这句话一点不错:带教练和带兵是一样的。
《孙子兵法》有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孙子之言不仅是带兵之法,在做管理工作的时候道理亦然。
在选拔人才方面,王占通堅持人品第一,功夫和能力次之的原则。人品不好怎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人品不好的教练带出来的学生也是“歪”的。所以,不管功夫再好还是能力再强,只要人品不行就坚决一票否决。这一点,在武术馆从教30多年的王占通颇有体会。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这个人做事情不喜欢拖泥带水、瞻前顾后。什么事情一发生,先开大会再开小会,商量来商量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事情也没解决。所以我很少开那些走形式的会。有事情的话,教练、员工直接汇报,现场办公,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一对一,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这样,工作效率高很多。当然,一些大事需要作重要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把几个领导召集过来一起商量作决定。”王占通还笑言,他跟同行分享自己管理办法的时候,别人经常摇头表示不可取:哪有不开会的领导?会该开还是要开,你这样管理怎么行?
面对质疑,他腼腆不言。
王占通坦言,在管理别人的时候他经常反省自己——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错误?假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所以,他一直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练一旦犯了错误,不呵斥也不扣工资,只是喊到跟前耐心听完前因后果,再跟对方讲清道理罢了。有时,他甚至只是把教练喊到跟前看着对方的眼睛说:
“错了吗?”“错了。”“回去吧。”王占通一席话后,笔者很快想到
一个人——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李广将军乃带兵简易之才。他带兵的方法简易至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他的部队没有建制,没有连和排,行进时候一窝蜂,大家随便走,休息时候也可随意组合、结对子。而且,别人带不了的兵他都能带并带得很好。正是因为他的士兵平时很轻松,所以一打起仗来都愿意全力而冲。此外,李将军还有一大特点——没有官架子,官兵一致。在军营里,他向来跟士兵同甘共苦。与匈奴作战经常要在沙漠中行军,途中若遇到水少的情况,如果士兵没喝足水,李广绝不喝一口水;遇到短粮的情况,如果士兵没有吃饱,李广绝不吃饭。司马迁在此文末尾写了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简单八个字,足以说明一切。
心中有个梦未来不是梦
聊到未来,王占通相信会越来越好,但一定还是困难重重。谈到理想,王占通并没给自己设限,但大方向是确定的:一方面扩大招生量,一方面实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至于能做到多大规模,做成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知道,他还是那句话:水到渠成。未来很长但不是梦,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就是了。
从扩大生源上考虑,学校现有一栋集教学、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楼和一栋单独的宿舍楼,今年正筹备盖一栋新的综合楼。王占通望向窗外,手指在目光注视的方向画着圈,一边介绍:“我最近正和建筑队商量什么时候动工。学校最外面那排临街房,自东到西200米,准备推掉重新盖一大栋楼,一共6层,总面积24000平方米。”
从精细化管理上考虑,王占通清醒地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操之过急。他坦陈学校现在还很“年轻”,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比如说,现在百余名教练带着近3000个孩子已经非常辛苦了。孩子每天吃饭、休息、训练、上课都要盯着,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被占用了。这种情况下,再给教练们加压既不人道也不现实。
所以,他想今年团队再充实进来一些人才,尤其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再践行精细化管理思想。“武校现在的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这也是现在武校普遍存在的粗放型发展问题。要说素质教育、综合教育还差得远,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努力。”他继续说道,“我现在既是学校的校长,也是少林寺武术馆国际部主任,所以我们学校还是武术馆的人才培训基地、后备军储备基地。”
对书法和绘画艺术一向非常喜爱的他,也希望精武学校能和其他武校有所区别。比如跟高校合作,跟国内排前几名的美术学院合作,开设书法、国学、绘画等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采访到此为止。王占通再次望向窗外,看着操场上的孩子们他陷入了沉思。在他的目光里,笔者好像读出了这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小传
王占通,汉族,河南登封人,生于1971年7月,少林寺第三十一代弟子,本科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目前任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国际部主任,嵩山少林精武学校校长兼总教练。
自幼随父王超凡习武,后拜少林寺高僧素云法师为师习练少林功夫,于1988年获中国国际少林武术节散打52kg级第一名、武术少林拳第一名、对练第一名及1992年河南省散打第一名的殊荣。
曾于1990年受邀出访法国、加拿大、美国进行武术教学及武术演出交流。
1995参加中国国际武术少林寺武术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编排的武剧《打山门》荣获一等奖,同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双语元旦晚会》。
1996年编排《少林雄风》参加中央电视台故宫午门四国晚会。
2002年跟随国家领导人参加中日建交30周年活动。
2002年出访中韩建交10周年活动。
2007年随国家旅游局出访毛里求斯参加中毛建交35周年活动。
2012年与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玲玲马戏团合作为期两年半的巡回演出,把中原武術文化传递于美国的大街小巷。
王占通曾带领弟子出访过70余个国家进行武术演出教学及武术文化交流,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为让大家了解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