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分守己:中国家道的精神

2019-12-12李明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治家中正齐家

李明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可以延续五千年不中断,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正是因为我们那代代传承不息的家文化。有家才有国,每个家庭的安稳幸福都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如今,我们依旧可以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维护家庭稳定幸福的良方。

《大学》有言:“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的长治久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根、大本。齐家之学,即是对家族道统传承,是民族命脉的延续。中国家道最重要的目标是“长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种面向未来、长治久安的治家智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朱子家训》专治“齐家之学”,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堪称中国家道的典范。齐家之学,虽为治家,实则治国。因为家庭是奠定人心秩序感的基础。古今学问,治家最难。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情感至深,远近亲疏,时时勘验。往往因为喜怒、好恶、焦虑等情绪,无法保持中正。在家道传承中培养起来的中正、恭敬和慈爱的能力,足以推己及人,承擔好社会责任。所以,《大学》讲:“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纵观种种家训,无非君子进德修业的门径。而引导这个过程的总纲,不出“安分守己”,即人人安于其分,做好自己,对家人各自的身份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父子、兄弟、夫妇、妯娌等之间,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各得其所,各安其事,则家可教,国可治。

“安分守己”不是不思进取,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彼此相信,不越俎代庖。父母不相信孩子,则孩子不能自立。孩子不相信父母,则父母没有威信。然而,家庭教育中,这个“相信”最难。本来母慈子孝,一遇到激发情绪的事情,立刻乱了分寸。所以,家道传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付出努力,认真修习。

可以说,家道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身、心、关系等层面绵密的功夫,做好自己的本分的过程。也是在最亲近的关系中,历练自己情绪觉察,不失中正的过程。父母不因为情绪失控对孩子做出有失中正的事情,则孩子可以学会克己修身,在极端情绪下依然能够心中有别人。孩子在极端情绪下能够不失中正,父母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则孩子在社会上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铸成大错。如此,则可以家道长久,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心理学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十分强调。不可以把越界误以为亲近。过度的亲近,实际上是心理疆界上的入侵。越是亲密关系,越需要保持高度警觉。因为彼此都距离对方最脆弱的地方很近。彼此知晓各自的痛处,更要精心呵护,而不可以逞一时之快,让对方失去对关系的信心。

比如,有的男人自作主张地代替妻子去表达、做决定,把“不尊重”当成“不见外”;有的女人要求时刻和丈夫黏在一起,剥夺对方的自由和空间;有的婆婆把儿子家当成自己的家,以女主人自居;有的子女把孩子推给老人,老人不帮他带孩子就怨气冲天……这些都属于越界行为。这种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乃至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

只是,古代的安分守己和现代心理学对人际边界的强调又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目的是“和”,后者的目的是“断”。如果不够谨慎,很容易把防止关系中的“过度卷入”做成了“防止卷入”,从而造成一个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彼此冷落的“孤岛家庭”。

总而言之,中国的家道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一种更为宏阔的社会伦理的体现。

猜你喜欢

治家中正齐家
01-02合刊
无题(3)
捉蚂蚱真有趣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袁氏世范》的家庭教化与治家之道
浅论《曾国藩家书》治家思想的现代启示
试论《曾国藩家书》治家思想的主体内容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齐家古玉:4000年前神秘部族的绝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