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伊丽莎白港访学之旅
2019-12-12赖丽华
赖丽华
伊丽莎白港
2019年夏初,我飞往南非海岸城市伊丽莎白港(下文简称“伊港”),在当地一所大学开启了非洲调研和访学之旅。
被殖民的海港城市
伊丽莎白港始建于1799年,是南非重要港口城市。1820年,约4000名英国人经由海上抵达,并成为第一批永久定居阿尔巴尼湾的英国侨民。当时的开普代理总督鲁凡·唐金爵士为纪念其妻子,将这一新港口命名为“伊丽莎白港”。
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使这里逐渐成为运输南非羊毛、矿产的重要海港。沿着海港道路,可以见到紧贴海岸的数条铁轨,宽度比中国国内的要窄一些。这些见证历史的窄轨铁路,在运输矿藏等方面沿用至今。
我们来到伊港市政广场。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或大声聊天,或静坐观望。成群的鸽子在草地上“咕咕”漫步、觅食,或悠闲地晒太阳。阳光照在一座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宏伟建筑上。市政厅高大的拱形门窗和古典雕塑、圣玛丽教堂直指苍穹的尖顶,无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的威严与辉煌。
100多年前,這里已是伊港城市中心,坐落着邮局、歌剧院、百货公司、诊所、旅店……伊港在南非历史进程中,作为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位可见一斑。而当初繁闹街道两旁的民宅,也依然保持了原貌。据说在后来修缮的时候,哪怕是一根窗棂都不能调整,要最大程度地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
今天,伊港不仅是非洲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还是重要的汽车城市,被称为“非洲的底特律”。世界上若干大型汽车制造公司,如德国大众、美国福特、日本ISUZU,以及中国一汽、北汽等,均在此地设有工厂。
放眼望去,码头上几百辆簇新的汽车整齐排列,场面蔚为壮观;远近各种集装箱被高高悬吊着,巨型轮船泊在海面。当今伊港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都相当发达;南非丰富的矿产资源、汽车纺织等工业产品,依然通过港口实现出口。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南非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大小不等的猴子会在马路边谨慎观望。勇敢者先行探路,继而呼朋引伴,在灌木树枝间灵活攀援跳跃,或轻松漫步。
在大学校园,我发现猴子自如穿行。这些猴子呈银灰色,并不怕人。它们眼睛明亮,神情多变,动作敏捷,一瞬间就爬上了树梢和屋顶。据说,住校的同学出寝室前必须关好门窗,以防猴子窜入室内“偷窃”。
伊港还是重要的汽车城市,被称为“非洲的底特律”。
校园内各色植物,不像国内多数校园统一规划种植,而是较为恣意零散地生长。学校老师提醒我们,不可随意走入路边草丛中,以免惊动了栖于其间的蛇!
南非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在伊港就有十多个自然保护区,分为花卉、流沙、森林、海湾、岛屿、河流、海角等类别。我们所在的校区也拥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只需从校园横穿一条马路,就能见到野生的小型灌木和各色花草。
我们前行数步,看到一只体态优美的鹿站在不远的灌木中;可当我们接近时,它很快隐没在野草丛中;我们再走一段路,发现它又在远处眺望我们。前方草木摇动,不经意间又一只小鹿眨眼窜入灌木丛中。
阿多大象公园内群居的大象
在自然保护区,哪怕再心仪,也不能带走一草一木。一片野火烧过的空地上,一副完整的斑马头骨静静地倚在依然焦黑的地面,枯枝丛中还有一对跳羚弯弯的角,而旁边新长出的绿植已开出夺目的花。站在这无边无际的旷野中,视线尽头是与白云相接的地平线,凉风轻起,心旷神怡。
著名的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坐落在伊港,这里是世界上非洲象最密集出现的区域。9月份我们突然得知一个好消息:南非绝大多数国家公园将有一周时间,为当日往返游客提供免费入园的机会,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这个阿多大象公园。
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些便于携带的零食干粮,在当地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兴奋地出发了。路上车辆很少,两边均是自然保护区,除了当地特色的低矮碧绿灌木丛,还有漫山遍野的野生芦荟花。
进入大象公园,只见这里的植被更为葱郁宽广,目光所及皆是盎然绿意。老师具有丰富的野外探索经验,她开车带领我们沿着扬尘的道路,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我们幸运地看到了很多活力四射的野生动物,近距离地感受了大象这种温和群居动物相互之间的爱与关照。
大象成群来到水源处喝水,幼小象崽都被很好地保护在成年大象中间。一群大象从我们的车辆旁经过,有两头大象的眼睛余光令坐在车内的我们大气也不敢出。它们一前一后护着一头小象,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一下就把所有人震慑住了。
贫富悬殊下的社会生态
伊港贫富悬殊,同一座城里的人,生活却有着巨大的差异。Summerstrand区沿着滨海大道,是伊港旅游度假区,遍布娱乐中心、星级酒店、面朝大海的高档酒吧。漫长的海岸线上,还有碧绿的草地、挺拔的棕榈树、宽阔的骑行道,以及热闹的南非手工艺品跳蚤市场。
主干街道两旁的私人居所,幢幢堪称豪宅;院子里树木高大,绿植和草地修剪齐整,房子多为两层,往往不止一间车库;有的家庭还拥有游艇。宝马、奔驰、保时捷等汽车品牌,在街上及校园也不少见。
然而,在市中心一些沿街的店铺或教堂前面,往往躺着一两个裹着毛毯的流浪汉。事实上,在Summerstrand区的超市门口、纪念碑或广场,我们都有看见随地而躺的人。有些流浪汉每天滞留在同一个屋檐下或街角处,带着随身的破旧“家当”。还有人住在成片由各种材料搭建而成、极其简易的棚子里。
学校国际处邀请我们深入现场,观摩留学生的志愿者项目,我们得以真正深入一些城市贫民聚居的社区和学校。
车子开往一所小學,当极其简易的木门打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坑洼不平的泥地操场。其中有一块比篮球场还小的水泥地,上面没有任何设施,学校负责人说那是孩子们运动和做游戏的场所。但几十公里外Summerstrand区的一所高中里,不仅有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还有好几个橄榄球场。
学校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每一间破旧的教室。这里缺乏师资,每位老师要教授几门课。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人数明显偏少,显然有孩子缺课。狭小简易的厨房里,两位妇女正在准备由牛奶合成的本地食物。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情绪却是活跃不减。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对来自中国的我们表现出无比的热情。每当我们和来自欧美国家的志愿者们一起进入教室时,总有几个孩子率先对我们说“您好!”并加一句“Are you from China?”很快就会有孩子拥到我们身边。
我们还去了贫民社区的幼儿园。一排排狭小的房子里,你无法想象如何能挤下全家男女老少。路边是晾晒在绳子上的衣服,还有到处乱扔的垃圾。我们见到了穿着拖鞋的幼儿园负责人,她家的房子即学校,拥有几个房间和一个厨房。这里既要做饭,也要上课。
伊丽莎白港,公共图书馆前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
据她介绍,孩子们的母亲多数白天要工作,甚至有的还在读高中。这些孩子非常缺乏来自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房子很小,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不多的书籍、文具、桌椅,过道里堆满了玩具、毯子、衣服和一些杂物。
一大群孩子都在一块空地上,这里成了最佳的操场。他们正翘首以盼地等着志愿者们,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跑过来了。孩子们很快和志愿者们打成一片,一起玩游戏。当短暂的愉悦时光结束,我们即将离开时,他们想紧紧跟在我们身后,又只能止步、靠着栏杆用目光追随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小的他们眼神里的不舍和失落,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让人心疼又无奈。
匆匆而过的游客,只看到伊港美丽柔和的一面,却未必充分了解其现实冷酷的另一面。如何减贫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贫富差距也不是伊港特有的城市特征。只有真实了解并勇敢面对,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应对方案,美丽的伊港也才能焕发持久的魅力。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2019年度赴非调研项目期间撰写的调研随笔,项目号为FF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