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高职单招班思政课堂的推广研究

2019-12-12何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

何静

摘 要 当前,单招生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复杂的生源结构和素质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造成了一定挑战。在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单招生两极化的课堂表现、传统教学方式的力不从心等问题,使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弱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对分课堂”为高职单招班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益思路,值得我们进行借鉴、推广。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高职单招班 单招生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做出“高职扩招百万”的重大决定,使全国高职院校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针对高职单招班,如何进一步保障培养质量?怎样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堂的立德树人作用?高职思政教师需要因时而变、深刻把握教学规律,制定出符合单招生的教学计划,择优选择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启发性、有效性。

1当前高职单招班思政课堂教学的现状

1.1单招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不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单招生的课堂表现体现着该群体明显的心理特点,可以从积极心理和消心理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在积极心理方面,单招生性格外向、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情感丰富、善于沟通,课堂活跃程度高;在消极心理方面,自信不足、意志薄弱,自卑感强,认为前途渺茫、学习无用,甚至缺乏远大理想,对课堂学习浅尝辄止。

因此就课堂表现而言,单招生有着共性特征:一部分表现过于活跃,但往往令他兴奋的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些案例,或是老师的表达,又或是某位同学的笑料,课后很少复习、巩固课堂内容;另一部分则对课堂置身事外,老师讲的知识和同学们讨论的话题都不参与,偏爱望着某个地方发呆或者偷偷玩手机。

对思政课堂而言,单招生的课堂表现也不能脱离以上共性。加之思政课在课程内容上,不同课程间的理论深度、趣味程度、贴近现实生活程度导致单招生的思政课堂表现也有些个性:(1)单招生更加关注实用性,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表现出浓厚兴趣,踊跃提问、积极发言、容易进行思维引导和价值观培养;(2)对颇有理论深度的课程不感兴趣,分析推导能力薄弱、逻辑思维较差、学习吃力,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单招班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对全国高校怎样办好思政课、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已走在前列,他们的优秀经验值得全国高校学习、借鉴,在思政课领域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也显得尤为必要。

1.3单招班思政课教师能力的现状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根据“六要”要求,反观我们高职单招班的思政教师,他们基本上就是统招班思政教师兼任。面对单招班,某些教师存在差别对待的情形,严谨、勤勉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言论不当等行为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示范作用,政治立场有待端正、行为约束需更加自律;学习动力差,知识和思维更新滞后、僵化,认为单招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降低备课质量;教学工作走过场、对学生缺乏关爱,课上与课后“两张皮”现象屡见不鲜。不可否认,我们单招班的思政教师队伍正在规模化、年轻化、专业化,但是以上新老问题仍然是持续制约单招班思政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2对分课堂在高职单招班思政课推广的必要性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对分课堂”就是一种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由老师集中授课,另一半时间学生交互讨论并积极参与学习的双向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而是老師邀请学生一起跳“双人舞”,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四个环节:一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精讲留白,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二是以学生为主的独学: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成果;三是以生生互动为主的讨论:小组化,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四是以师生互动为标志的对话: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因此,对分课堂简称为“PDA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有着明显的优势:第一,变单向输出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填鸭式接受,可以参与主题讨论、发表意见,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二,变课后考核为课堂考核,及时掌握授课成效。以往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掌握好坏基本上依靠课后考试来评估学生学习状况,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上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授课效果,及时获得反馈。目前,“对分课堂”简易实用、不分学段、不分学科、不分规模的特点使得该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高等教育中都深受欢迎并获得推广。

3对分课堂在高职单招班思政课的构建

根据“对分课堂”三个过程、四个环节的结构,高职单招思政课对分课堂可按照可以此为思路并结合单招生的具体特点来构建。具体构想如下:

3.1前期准备

第一步:确定试点课程。

思政课各科间有着特点鲜明,《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比较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性较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8页)论深度较深、离生活较远、理解不易。这决定了对分课堂尚不能在所有思政课一概推广,可以选择讲授和理解容易、适合讨论的课程。笔者建议,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步:介绍对分课堂。

很多单招生在中学阶段并未接触过,对对分课堂并不了解。思政教师需要在实施之初,采用讲授、播放教学视频或新闻报道方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分课堂,怎样准备对分课堂,讲解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学生产生兴趣。

第三步:组建学习团队。

“对分课堂”的“讲授、吸收、讨论、对话”环节缺一不可,讨论和对话更是关键环节。思政教师可在开学第一堂课或开课前将学生按照班级、寝室、座位、生源地等划分或自主组建学习团队,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成5-7个组,每组5-8个人(组数和人数尽量分成奇数)。以后每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讨论,各组确定组长,组内在易班学习平台或其他教学平台上建群,方便上传资料、延伸阅读、通知和讨论。

3.2具体实施

思政教师根据课程课时区别采用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将课堂四个环节:讲授环节,内化吸收环节,讨论,对话。采用当堂对分的,将课堂45分钟按照15:10:10:10来划分时间;采用隔堂对分的,将两节课90分钟按照45:10:15:20来划分。同时,将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表现情况作为课程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指标,适当调高分值比例,提高学生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 ,讲授。在对分课堂中,讲授分为框架讲授、重点讲授和难点讲授三个步骤进行。思政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围绕主题,依据知识框架结构,突出重难点,凝练紧凑地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其他内容的关联和关系,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同时,适当讲解最新案例,帮助大学生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

第二个环节,内化吸收。该环节由: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组成。学生结合教材和授课内容,对所讲知识点进行独立理解和记忆,可以向老师讨论和提问解惑,自主掌握本章节重难点。思政教师可以提出随堂练习或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总结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为对话环节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讨论环节。在该环节,思政教师提出讨论的主题,供学生讨论和查阅资料。讨论方式可选择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单招生的积极性,争取让组内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每小组围绕设定的话题展开讨论,总结出共同的观点和问题。

第四个环节,对话。在讨论结束后,思政教师主持对话,让每个小组发表观点和理由,针对不懂的问题,对学生展开答疑。最后,对本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启发。

基金项目:课题: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对分课堂”在高职单招班思政课堂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3] 李长平.提升师德水平,展示师魂形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J].社会主义论坛,2019(04).

[4]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

[5] 范艳达.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推广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93-94.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