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的跃进
2019-12-12农经汪蕙
文|《农经》特约记者 汪蕙
被称为“猪中茅台”的牧原股份,在10 月临近结束之时,一跃成为生猪养殖的市值王,书写了公司发展史上新的传奇。
牧原股份10 月11 日晚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9 年前三季度公司共销售生猪793.15 万头,实现营业收入117.33 亿元,同比增长27.79%;净利润13.87 亿元,同比增长296.04%。其中第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5.73 亿元,同比增长24.67%;净利润15.43 亿元,同比增长达259.71%。牧原股份指出,业绩上浮主要系本期销售量和价格同比增加所致。2019 年1—9 月,牧原股份共销售生猪793.15 万头,其中商品猪680.25 万头、仔猪112.20 万头、种猪0.7万头,价格同比上涨18.69%。
10月28日,牧原股份收盘价为99.78元,以2157.14 亿元的市值,超过温氏股份的2155.13 亿元,拿下生猪养殖行业的市值王。此前,2 月21 日上午,牧原股份股价逾49元,市值超过1000 亿元。短短数月,牧原股份市值从1000 亿元攀升到2000 亿元,由此成为河南省首家市值破2000 亿元的A 股上市公司。而在2014 年1 月28 日,牧原股份上市首日开盘价仅3.81 元。业内分析认为,牧原股份的一路跃进,除去受政策红利和市场利好的客观因素外,也得益于其重资产经营模式。
专注养猪
总部位于河南南阳的牧原股份,成立于1992 年,其创始人秦英林当年27 岁,携同为兽医专业的妻子钱瑛辞去公职回到家乡,开始了他们的养猪传奇。1994 年,秦英林凭借自己的经验将养殖的规模扩大,并坚持科学饲养的方式。1997 年,出栏的商品猪首次突破10000 头大关。2009 年,公司由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2010 年,经河南省商务厅批准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2014 年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在2014 年上市前夕,牧原的营业收入仅有约20 亿元,2013 年生猪销售也仅有131万头。到2018 年公司却实现了134 亿元的营收,销售生猪也突破了千万头,短短四年间,公司营收水平实现了6.7 倍的高速增长,销售生猪规模也实现了近十倍的增长。从1992年22 头猪起,到2018 年公司全年销售生猪1101 万头,牧原在秦英林、钱瑛夫妇的带领下,其销售生猪的规模彰显了飞跃的发展。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牧原股份坚持大规模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为一体的完整闭环式生猪产业链,目前是我国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及生猪育种企业。截至2018 年年底,牧原养殖板块子公司数量已经达到84 家,依靠 “牧原模式”公司已彻底走出河南省,子公司遍布13个省区。
重资产经营模式为牧原股份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专注于养猪、养好猪的牧原股份,不仅生猪出栏量连年攀升,牧原股份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也布局在养殖板块。9 月2 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新注册成立五家全资子公司,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安徽、云南五个地方。
生产方面,牧原股份“自繁自养自建”的模式,使各生产环节更加可控。牧原股份自建饲料厂和研究营养配方,对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加工、饲料运输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品质检验、控制程序,确保饲料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本公司仔猪、种猪、商品猪饲养的需要,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控制;自行设计猪舍和自动化设备;建立育种体系,自行选育优良品种;建立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扩繁体系,自行繁殖种猪及商品猪;采取全程自养方式,使各养殖环节置于公司的严格控制之中,从而使公司在食品安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疫病防治、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养殖基地的统一管理也使牧原股份能够确保出栏生猪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对疫情掌控也更到位。据悉,其猪舍当前安装的空气过滤系统可以过滤空气中PED、蓝耳等分子较小的病毒,从而提高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从开始安装到现在,牧原股份整体的猪群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一体化养殖模式则为牧原股份实施规范的疫病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牧原股份秉承“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采取了猪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多方面的疫病防控措施,并建立外部预警、内部预警的预警防疫体系。在场区布局方面,牧原股份实行“大区域、小单元”的布局,以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侵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一对一转栏”“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确保防疫体系安全有效。
扩张+融资
对猪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几乎每3—4 年,生猪市场就会经历一个完整的猪周期:猪肉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供应量增长-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猪肉价再次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处在猪周期的底部时,牧原股份也从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从上市以来,其生猪出栏量已经从2014 年的不足200 万头,增长到2018 年的1101 万头。这为其后续利润的爆发打下了基础。
不过,9 月26 日晚,牧原股份发布《关于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的自愿披露公告》中,特别提到2019 年预计出栏量区间为1000万—1100 万头,相比2018 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出栏量区间有所下调。在此之前的8 月28日,牧原股份举行的2019 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面对机构投资人“是否有出栏压力”的质疑时,该公司负责人曾表示,2019 年计划出栏生猪1300 万—1500 万头,对公司年初的出栏计划正在努力达成。
牧原股份上市以来生猪销售情况
这自然引起监管层的注意,同日,深交所下达关注函要求其作出说明。对于预计出栏量下调,牧原股份给出了三点解释:一是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因素,上市公司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不过2019 年以来,其已主动提升生物安全等级,新建、改造硬件设施,优化隔离防护制度,通过净化生产,目前已经能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二是近几个月以来,随着种猪调运逐步恢复正常,牧原股份正在加快前期部分闲置母猪场的投产,并为2020年的扩产大量留种,对当期的出栏量造成一定影响;三是鉴于近期猪肉供应短缺,为增加市场供应,牧原股份充分利用猪舍,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升商品猪出栏体重,近期上市商品猪平均体重约为120 公斤。
虽然受疫情影响牧原股份今年的生猪出栏量预计有所下降,但在生猪销量与价格上涨的高景气行情下,牧原股份正加紧产能扩张步伐。8 月13 日,牧原股份宣布拟斥资1.2亿元设立6 家从事畜牧养殖及销售的子公司。9 月7 日,牧原股份又决定拟斥资1.3 亿元设立7 家从事畜牧养殖及销售的子公司。
牧原股份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牧原股份前三季度的预付款项、在建工程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期末,比期初分别增加210.70%、34.68%和94.15%。
10 月11 日晚披露三季报同时,牧原股份还公告称,将进一步打造集饲料加工、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拟投入9000 万元在山东、浙江、广西、甘肃、河南、江苏等地设立9 家子公司。牧原股份表示,以上地区均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粮食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扩张的同时,牧原股份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也是相当强势。根据Wind 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牧原股份累计募资285.45 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19.75 亿元,间接融资65.71 亿元。主要具体的形式包括定增、发债、中票等。
上市五年,牧原股份仅定向增发就达三次,合计募资90 亿元。据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牧原股份发行短融、中票等共七次,合计融资61.77 亿元;2018 年共九次,合计融资69.76 亿元。2019 年8 月,牧原股份进行了一次定增,融资额达50 亿元。截至2019年6月末,牧原股份总负债161.34亿元,短期借款47.15 亿元、长期借款10.69 亿元,应付票据7.49 亿元、应付账款27.13 亿元。截至6 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57.01%,较去年年末增长了2.94 个百分点。
2009 年—2018 年牧原股份固定资产变化
现金流方面,截至6 月末,牧原股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4.11 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7.87 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53 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11.23 亿元。
模式创新
曾在一次采访中,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说:“很多人觉得养猪很简单,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养猪行业已经成为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行业,包括生命科学基因选择、猪舍设计、疫病防控、营养配方、生产管理、环保、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应用等,门槛很高,没有技术创新难以为继。”
纵观牧原股份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它也是一部创新史。从总体来看,27 年的时间,牧原的模式创新有三个,种养结合、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智能化养殖。凭借先进的养殖模式,牧原一步步攻城掠地、扩大养猪规模。
种养结合
针对养殖密度大、环保压力巨大的现状,牧原股份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通过环保部认证的“种植-养殖-沼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牧原股份通过对猪粪尿的合理转化利用,实现种养有机结合和养殖生态、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将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物质制成有机肥,液体进行沼气发酵,沼液浇施农田。
同时,为确保科学浇施沼液,牧原股份通过测量土地肥力,结合当地气候和农作物营养需求,制定浇施方案,免费将浇施管道铺设到田间地头,方便农民浇施,真正做到了种养结合,粪水合理还田利用。
目前,牧原股份已安装地埋管道2 万多米,实现沼液浇施农田数万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牧原科研人员持续跟踪调查,2015 年未施用沼液的农田小麦亩均产687 斤,施用沼液的小麦亩均产870 斤,增幅21%。目前,牧原股份有机肥外售每年盈利1000 余万元;沼液无偿供应农户。
高效生态农业
针对养殖密度大、环保压力巨大的现状,牧原公司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通过环保部认证的“种植—养殖—沼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不同,牧原股份在研究养殖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研究整个生猪产业链的技术、生产情况。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对花、果木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及有机肥生产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如果说种养结合是养殖企业的战略出路,那么高效生态农业是养殖企业的新商业模式。牧原股份凭借种养结合模式积累了循环农业的经验,又经过大量实验之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拓展新领域。
2016 年,牧原股份还牵手以色列农业公司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希望借助以色列的控温、控光、控水、控肥、控气“五控合一”等成套高端设施农业技术,并力争建成相关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基地。
比如,牧原打造现代化农业高新科技园发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内包括水生蔬菜景观区、露天果蔬生产区、产品展示中心、休闲农业区、生态养殖区、养生度假区等,将致力于打造集优质蔬菜种苗生产销售、高效优质蔬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观光旅游和餐饮旅游于一体。
智能养猪
当今,养猪业转型升级面临两个大跨越:第一个是传统养猪业向工业化的跨越;第二个是智能化的跨越,大数据智能化养猪,这个阶段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
“我们要建立企业自信、行业自信。规模小的企业也面临着变革,不能因为 行业落后就不谈 智能化。”秦英林强调,“没有技术高地,只有变革先后,谁先做起来,谁就可以引领发展。”
在智能养猪上,牧原做了两大创新:猪舍和节水。
据了解,牧原猪舍里装有空气过滤系统,前端过滤是防疫病,后端过滤除臭、分解大分子物质,把空气中颗粒物降下来,对降低PM2.5、PM10 都有贡献,把臭气控制在几米范围内。如今,牧原的猪舍已经更新到第12代。“有专业团队专门设计猪舍,设计猪舍像设计汽车一样。”
节水是养猪成本的关键。为了节水,牧原采用全漏缝地板免水冲工艺,整个饲养期免水冲猪舍,减少冲洗猪舍用水;持续创新改进饮水器,智能温控,喷雾降温,不形成径流;高压水枪清洗刷圈,减少用水;管理节水,减少跑冒滴漏,最终实现上市一头猪用水1.6—1.8 立方米,远远低于养猪行业用水定额。据了解,牧原的养猪用水已经节省到可以在沙漠里养猪,目前已经有子公司在大型的沙漠区进行养猪。
除此之外,牧原通过自动化供料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一名饲养员年养殖规模达1 万头,产值超过了1000 万元,甚至达到了2000万元。
秦英林认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未来养猪业将会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饲料运输车辆,按指定路线实现自动化供料;大数据平台养猪养殖,疫病自动识别诊断;重复、简单的养猪环节将由机器人来代替,既提高劳动效率,又利于疫病防控。
风险控制
与行业公司相比,牧原在成本、费用等方面都控制得非常优秀,这使其对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有了较强的抗体。
有数据显示,目前牧原肉猪完全成本11.6/千克,温氏约12.3 元/千克,其他上市公司约12.5—13 元/千克,散养户约13—15 元/千克。
从成本类型来看,养殖企业的主要成本是饲料原材料,牧原股份也不例外。公司在投资者问答中提到,公司在拥有“玉米+ 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阳市小麦主产区特点,因地制宜研制了“小麦+ 豆粕”型饲料配方技术,可根据原材料的性价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而其成本优势的来源,与该公司是自繁自养的模式分不开。与同行上市公司相比,牧原股份的折旧费、人工费低于那些与农户合作的公司给的代养费。另外,在种猪培育方面,牧原股份与同行比,也有每头猪仔30元左右的成本优势。同时,牧原股份也涉足饲料行业,降低猪死亡率的同时,还能节省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
牧原股份采取的是坚持采用大规模一体化的养殖模式,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为一体的完整闭环式生猪产业链。
这种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以疫病防控为例,牧原股份的一体化养殖模式,为其实施规范的疫病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据悉,牧原股份拥有20 多年的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经验,专职兽医及防疫队伍在内建立了较完整的疫病防控管理体系,疫病防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从牧原股份的财报中也得到了印证。自上市以来,牧原股份没有对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是生猪类)计提过跌价准备。
简单来说,如果猪价明显下跌,跌破成本价,一般就要计提跌价准备了,并且影响当期利润。2019 年半年报显示,牧原股份的存货主要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然而对于存货中金额不菲的生物资产,牧原股份从未计提过跌价准备,历年财报显示,也均未计提。以此可见,牧原股份不仅熨平了猪周期,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拥有极为严格的防疫体系。
不难看出,专注养猪,使牧原股份业精技熟;不停地扩张,使其在周期底部获取足够生存空间,再通过不断融资,让成长的血液得到保障;不断创新模式,提高效率效益,保证了其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夯实了业绩增长的基石;优秀的成本控制,增强了对各类风险的抗击能力。这四者之间相互赋能,使牧原股份得以在面对猪周期、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等市场变动和突发的行业风险时,仍实现业绩增长,并共同促成了牧原股份业绩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