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
2019-12-12韦倩杨刚覃淋邱胜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韦倩 杨刚 覃淋 邱胜
8月29日至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深入铜仁市万山区、碧江区、松桃自治县、江口县调研脱贫攻坚等工作。图为孙志刚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察。(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杜朋城 / 摄)
贵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拔穷根的根本之策,举全省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率先为所有乡村中小学配备校医,率先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率先实施全省范围的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踏步前进。
教育扶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8月23日,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近200人围坐在一起举行2019年高考奖学表彰大会。全村27名学生考上二本以上的学校,其中,村里的文、理科状元分别获得3000元奖励,其他学生每人获得1500元奖励。
韦明华是石板村姑用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3个孩子都在读书,去年以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别考上大学,都获得了村里表彰。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享受教育帮扶的好政策,孩子上高中有补助,上大学也有补助,村里还发奖学金,这些就是对我们家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韦明华说。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2015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69.35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3.02亿元。如今,贵州全领域、全学段、全覆盖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已逐渐形成。
在贵州,380余万农村中小学生和86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每天都能享受到可口的营养午餐,“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升级版逐渐成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能免费接受就业培训,实现就业。2015年至2017年,全省3年内实现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还可以享受脱盲再教育,实现对脱盲再教育对象全覆盖培训。
8月1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银山社区调研,了解孩子们生活和学习情况。(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闻双 / 摄)
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育脱贫攻坚,先后制定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用好“五步工作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指导推动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印发《关于实施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2018—2020年)的通知》,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支持与倾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贵州实施“扶智计划、自强行动、造血工程”等职教脱贫3项行动计划,持续实施3年免费中职教育,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招生办学,组织百校扶贫基地面向贫困地区开办全免费订单就业精准脱贫班,每年开办班级200余个,招收学生万余人,努力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的刘晓华,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本来打算和同学外出打工,但在老师口中得知,读中职一年有2000元国家助学金、1900元精准扶贫款和铜仁的兜底资助3500元,基本上不用花钱后,就读了中职。在铜仁市医护学校毕业的她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全家人摆脱了贫困。
此外,贵州通过深入实施全面改薄等教育工程,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扩增城乡各类教育资源。“十三五”以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拨款228亿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0余所、全面改薄项目近3500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00余所、普通高中项目200余所。实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招聘近2.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培训农村教师20万人。
思政教育:让形式和内容“活起来”
“当‘00后’遇见70岁的新中国,将怎样演奏无愧于时代的交响?当新一代青年学子迈进大学,将怎样书写无悔于人生的篇章?”
9月13日晚,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第一课”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二号运动场开讲,学校党委书记韩卉以《我们的贵州师范大学》为题给6000余名本科生新生上了一堂思政课。从贵师大前辈不畏牺牲从事革命活动,到艰苦奋斗、潜心办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王克仁、谢六逸等一个个贵师大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由韩卉娓娓道来,同学们凝神聆听,时而以热烈的掌声向先贤和前辈致敬,为贵师大的光辉历程而自豪。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赴江西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听完韩书记这堂生动的思政课,我深有感触。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一定珍惜宝贵的在校时光,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来自江苏省的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侯宇洲说。
“我们采取书记、院长带头讲课的形式为师生上思政课,让领导与学生零距离、面对面交流互动,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韩卉说,开设新生“思政第一课”是贵州师范大学开展思想教育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与省委宣传部联合持续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力度,遴选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指导5所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贵州大学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领导领学、专家讲学、体验悟学和研讨互学相结合,凸显学科优势,发挥智库作用。开设音频分享平台贵州大学党建频道,成立了研习社、青马学社、宣讲团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学习沙龙、“研习诵”等线上线下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贵州师范大学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等重要教学科研平台。2005年,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2013年获批西南5省(市)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被确定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7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实现了贵州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零的突破。
贵州财经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突显经管学科群学科特色,形成了绿色发展、反贫困、生态经济等一批特色研究领域。该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帮扶手段,深入开展党建扶贫工作。种种创新、点滴实践,在学校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统领全局工作的良好局面,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列入贵州省重点建设的4个学院之一。
思政建设不仅要理论创新,更要注重教师队伍水平提升。为提高全省高校和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今年5月6日至31日,贵州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观摩考察和跟踪调研等方式,对全省20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500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目的是为了全面落实好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三全育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锻造一支可信、可教、可靠和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贵州提出,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要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创新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进社会实践、进课余生活。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经费保障,每年投入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军人才、思想政治理论工作骨干教师和网络教育名师,建立完善思政课教师政治标准体系,着力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学校的思政建设,必须要让形式和内容活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今后将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各学段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础教育:向多样化特色化迈进
到贵阳六中任校长不久,魏林便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给高三学生减负,还学生假期,不补课。
这一消息在学生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家长纷纷表示要找校长“讨个说法”。为正确疏导家长情绪,魏林当即邀请家长到校开会,面对家长们的“围攻”,魏林语重心长与家长交流了70多分钟,最终赢得了理解与信任。
“向课堂要质量”是魏林对学生和家长的承诺。
2017年,全校700余名毕业生英语听力满分仅9人。得知这一数据,魏林心里一惊,“必须得提升”。
“到2018年,这一数据达到148人;2019届的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全科优良率达94.9%,英语听力满分达201人。”魏林告诉记者。
2017年起,贵阳六中以“礼、诚、义”为核心,构建起学校三柱六桩十二基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师生的行为规范、文化自觉。学校每学年以“礼、诚、义”中的一个字为教育主题,开展主题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每3年往复循环开展。
2017年7月,贵阳六中交响乐团应邀参加“中德建交45周年·中德青少年友谊音乐庆典”活动,获得A级金奖,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登上德国柏林冯塔纳艺术交流中心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学生交响乐团。(贵阳六中供图)
“有了文化体系后,学校就有了灵魂。我们曾经也不断研讨德育工作的形式与方法,可总觉得缺少了精神纲领。就像树叶子散落在地上,却见不着树干。如今有了六中文化体系的诞生,就像树叶回归于枝干,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贵阳六中副校长张琳瑶告诉记者。
在贵阳六中,学校文化不单是德育工作的灵魂、课程建设的方向,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育科研的重点,更是队伍建设的引领、学校管理的理念。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贵阳六中依托自身名师资源成立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聘请本校全国模范教师王鸿懿、李静分别担任文理科组长,开展日常课堂诊断、研讨,全校优质课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在学校“礼、诚、义”核心文化的引领下,学生素养不断提升,学校获得的荣誉有目共睹。2018年,学校连续荣获教育部“2017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和“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两项殊荣。2018届还荣获贵阳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入出口”评估一等奖。2019年,贵阳六中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争创特色学校,黔南州百年老校都匀一中用“现代、绿色、开放、高效、传承”5个关键词来规划设计新校区,校内建有鹤楼书院、南皋园、孔子纪念广场3个文化公园,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走进都匀一中校园,一种大气磅礴之感让人油然而生。学校以“立志·崇实·担当”为育人校训,以“视野·意志·品格”为学生格言,正奋力朝着“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教学质量一流、在全国有影响的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目标迈进。
《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提出,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支持计划,开展新一轮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启动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形成一批课程特色明显、布局相对合理,充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黄燕表示:“这将进一步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省普通高中总体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跑出“双一流”建设加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速度规模上转到结构调整上来。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是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通过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省高等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贵州大学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农林经济管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区域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9月,贵州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又跻身全国部省合建14所高校行列。
贵州师范大学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现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
贵州高校正着眼特色优势,为实现多样化办学、差异化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图为贵州大学校园一角。(盛亚亿 / 摄)
贵州财经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迄今已开展了6期学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先后入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提高了办学层次,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民族大学现有3个学科获批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项目获批为贵州省一流大学第一期重点(培育)项目,正朝着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发力攻坚。
贵州理工学院重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开设了慕课、翻转课堂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校的英语教学采取了互联网+课堂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老师们批改作业、布置作业以及提供教学资源都是通过网络进行。
2017年5月,铜仁学院教育学以其深厚的学科发展积淀,获批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培育建设学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瞄准“区域内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2017年共获批7个贵州省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 ……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民生急需,共立项建设两批贵州省一流学科(群)53个,其中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群)1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1个。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立足贵州”原则,贵州着重打造植物保护学科群、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学科群、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大健康医药、大数据与绿色发展学科群、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等30个学科(群)。到2025年,努力使贵州高校学科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力争2—3个一级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5个一级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5 个左右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排名前2 0%,若干学科(群)整体实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贵州高校正着眼特色优势,实现多样化办学、差异化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职教一人脱贫一户
“我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有一技之长,心不会虚。”
“职业教育让我人生有了出彩的机会!”……
在贵州,职业教育曾经是一些人迫不得已的选择,如今却成了更多人心甘情愿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职业教育经历了调整、整顿、充实、改革、完善、提高,在艰苦创业中茁壮成长,在励精图治中发展壮大,实现了普及提高、规模扩大、质量增强、能力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继教育“9+3”计划取得阶段成果后,从“强基础、扩规模、补短板”逐步转变为“提质量、重脱贫、促发展”,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镇职教城鸟瞰。(清镇职教城管委会供图)
数据显示,过去5年,贵州累计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80万人,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05%,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51%。中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率由10年前的30%上升到70%,为贵州经济增速持续8年位列全国前3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以大交通为例,贵州职业院校每年培养输送交通建设技能人才1.7万名,开展培训8万人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有富说:“贵州交通基层一线技术人员60%以上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走进清镇职教城,一栋栋各具特色的教学楼、一条条干净敞亮的沥青路出现在眼前。
从一个园到一座城,短短6年时间,清镇职教城实现入驻学校19所,师生10万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已成为贵州教育后发赶超的缩影。
坐落在清镇职教城里的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校、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贵州就业、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贵州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环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就业质量等明显提高。
在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作为本届教育交流周的重要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
成果墙上展示,贵州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行动,12个重点农业产业、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5大服务型重点产业等开办专业培养输送人才,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实施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
贵州职业教育还招收贫困学生入学,通过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职教扶贫改变了我的命运。”杨姗姗出生在惠水县一个贫困家庭,贵州实施教育“9+3”计划后,她得以免费就读贵州盛华职院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
毕业后,她进入北京唐人坊工作,很快成长为设计制作业务骨干,实现了人生出彩。
截至目前,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累计帮助25万个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教育开放:扩大合作交流“朋友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阮翠恒的习题册上写满了中国古诗,字迹不算美观,但她极力写得工整。
“我喜欢中国,也喜欢中文。”今年23岁的阮翠恒是贵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留学生,正在贵州实现自己的“中文梦”。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新加坡留学生表演打击乐合奏节目《鼓悦飞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丽 / 摄)
贵州省旅游学校学生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现场表演。(贵州省旅游学校供图)
近年来,在贵州像阮翠恒这样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得益于贵州大力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自2008年起,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续12年在贵州成功举办。贵州众多的学校与东盟国家的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协议层次涉及高等、中等教育,协议内容涵盖大中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图书及体育器材赠送、教师互派任教等各个方面。12年间,来自中国、东盟国家以及德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墨西哥、蒙古、俄罗斯、瑞士、乌兹别克斯坦等特邀伙伴国的参会单位累计6000余个,参会嘉宾人数达2.06万余人次。双方政府、学校、企业等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1790余份,开展各类活动340余项。
贵州还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并在第六届东盟周开幕式上为东盟留学生颁发了“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暨东盟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向世界展示了贵州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以及后发赶超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交流周的举办,使偏居西南一隅的山地省,打开山门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开放形象。
除了东盟国家,贵州与欧美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也越来越紧密:2012年,贵州财经大学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4月,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成立怀卡托国际学院,首届招收300人;同年6月,贵州财经大学和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合作成立西密歇根学院,办学规模达1200人;2018年,贵州理工学院与英国福特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已开始招生;
…………
“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路上,贵州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大力实施国家、地方及单位公派出国(境)长短期交流学习项目。2014年,启动实施了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项目。
从2009年开始,贵州对外汉语教师选派实现了零突破,共选派300余名优秀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美国、尼泊尔等国从事汉语对外推广工作,不断宣传贵州,扩大贵州教育对外开放。
“将学生送到境外、海外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眼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也是对外传播贵州友谊,交流贵州民族文化,让境外、海外了解贵州的一种方式。”贵州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穿越千山万水的重重阻隔,真情拥抱山那一边的世界,教育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世界“朋友圈”也越来越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认识贵州,也为贵州人出门看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首先是思想观念要开放,要来一场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大开放。其次是方式要开放,要扩大出国留学、来黔留学生规模。再次是路径要开放,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探索依靠企业组织职业院校师生对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