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9-12-11曾晓明
曾晓明
摘 要: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能促进高校学生工作顺利完成,是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探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通过加强外力推进,优化辅导员发展环境,搭建辅导员提升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制定合理规范的辅导员晋升制度;通过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队伍建设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人的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当今时代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人的重要角色常常是广大的高校辅导员。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因此,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界定
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及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笔者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实际总结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和职业功能。
核心能力: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表达、教育引导、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及学术科研。
常规能力:网络运用、办公软件使用、交流沟通合作、人际关系协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感化教育。
必备能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统筹协调、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管理、突发危机应对、学风建设。
由此可见,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应该是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岗位重要,责任明确,效果显著。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不少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輔导员职业认同感偏低
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处于特定环境中的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是其自身调整职业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职业认同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关键。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虽然很明确自身从事的职业,但是缺乏对这个职业的认同。不少辅导员自身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够自信,缺乏明确的目标。虽然大家都公认辅导员很能干,但也普遍认为辅导员是一个很“苦逼”的岗位。而辅导员自身也会存在这种认识困惑。
(二)辅导员配比低,工作繁琐任务重
在教育部印发的《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学校专职辅导员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现实工作中,能真正按1:200比例配备的高校为数不多。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辅导员队伍中按照规定标准配备的高等院校仅占33.8%,而达不到标准的高等院校占66%,其中配置严重低于标准的达10%以上[2]。
(三)辅导员社会地位待提高
高校里会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受学生欢迎的往往是辅导员,但是最受社会肯定的往往不是辅导员。在高校中,很多时候辅导员担当的是“消防员”“服务员”“联络员”及“保姆”等多重角色,往往在执行上级任务中奔波忙碌,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忍受着不被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职业歧视”[3]。
(四)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辅导员无暇顾及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即使经验很丰富的辅导员,其科研成果也不够显著,课题申请不够积极,无法静下心做科研。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四、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外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
所谓外力就是外在因素,通过优化辅导员发展环境,搭建辅导员提升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制定合理规范的辅导员晋升制度。
本文中提到的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因是外在因素。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以及学生工作,还承担着大量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因此从学校的顶层设计看,应该优化辅导员的发展环境,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杜绝辅导员从事与本职业无关的工作。通过奖励宣传先进典型辅导员,提高辅导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在辅导员晋升路径上,要为辅导员搭建良好的晋升平台,建立合理的进退机制,对工作一定年限有转岗或转专任教师意向的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帮助及支持,以为辅导员解除自身发展的后顾之忧。
《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培训期限和培训师资进行了明确要求,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方面,学校应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存在的问题,邀请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或区内外知名学者为学辅导员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在培训师资上应强调多元化,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针对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和案例,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解读,进而拓展不同学科背景辅导员的视野。
在辅导员队伍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有明确的晋升制度,这是对辅导员发展的肯定,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晋升制度做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一直处于迷茫、困惑的状态,没有职业信心,无法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
(二)激发内在动力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外还需要增强辅导员内部自身建设。虽然在选聘辅导员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是选聘标准之一,但在辅导员实际选聘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完全满足标准需要。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会吸收不同学科背景的优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针对多学科背景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辅导员队伍,其自身内在动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激发自身发展。
1.增强自我岗位认同感
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做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增强自我岗位认同感,认可自身从事的职业,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幸福感,以便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的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自我认同是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通过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肯定来加强自我认同感,如为学生解决各项疑难杂症时带来的成就感、班级管理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带来的成就感等。
2.合理规划自身发展
辅导员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职业兴趣,全面评价自身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特点,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合理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分析达成目标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总结自身职业能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及时地反思反省,改进和提升,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加强个人知识储备
加强辅导员个人知识储备的积累能让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管理、解决学生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处理突发事件及心理干预时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工作中能做到与教育相结合,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辅导员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专长,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优化自身发展。
4.增强自身科研能力
辅导员在做学生管理及组织工作的过程中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地参加科学研究。在实践中,辅导员要增强自我问题意识,敏锐发现各种现实问题、思想觀念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工作方案。例如,日常行为道德问题、法律问题、情感问题、精神成长的文化需求问题等,都是工作的着力点,也都是科研的起点。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对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以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菊,黄祥嘉.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2]彭波.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若干思考[J].教育传播,2018(6).
[3]许静.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J].运城学院学报,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