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旨趣及实践智慧
2019-12-11王一闳万唯嘉
王一闳 万唯嘉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并具体展开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之实践智慧的集中表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理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前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夯实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对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习近平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①
马克思在1871年对巴黎公社运动总结经验时,提出了人民公仆的相关思想。在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正是继承、融入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公仆观,明确人民群众的价值创造和價值评价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主体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放在价值评价主体的位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而在日常工作中,要将人民是否满意,人民诉求是否得到满足,生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这也是国家事业和人民生活得以阔步前行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时刻铭记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工作的第一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切实协调和处理好人民根本利益和当下时期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和不同群体间的特殊诉求的关系,积极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只有从人民冷暖入手,从群众路线入手,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真正实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传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汲取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念精神,而且继承和弘扬了我党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凝聚的优良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党优良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许多方面,一是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执政为民”②,“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③。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就像一棵百年大树,难以撼动其根基。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路径。必须保持党和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增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观念,始终把党的群众基础建立在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上。只有把“为群众着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以“人民为中心”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把群众意见转化为执政基础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展开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下许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正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党在新时代必须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在改革的深水区进行不断探索。二是改革开放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邓小平曾经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改革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中第三个“有利于”,即人民利益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肯定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重要思想,并贯彻在具体的执政理念中。这从根本表明人民的满意和认可是我党执政工作合理性及合法性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想的最好说明和诠释。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人民既是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中国社会发展是“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展开,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根本动力,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④改革推动发展,发展保障了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发展难题的必经之路,若是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终归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获得人民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扫清前进的阻碍。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的推进要依靠广大群众的齐心协力,众人拾柴方能火焰高。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依靠人民,更要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改起,改革才能符民情、得民心、顺民意。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的要牢牢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个领域或是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的指引下,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治标和治本相促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则。同时,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顶层设计,既要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又要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按照“法无禁止即可入”的原则,消除隐性准入障碍,打破能看不能进的“玻璃门”“弹簧门”。另外,改革发展的含金量有没有、足不足,要由人民说了算。要让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始终伴随改革的推进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征程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征程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维度。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民主将会得到更成熟的制度保障。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⑤。一方面,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基本目标。在立法环节,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使法律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在司法环节,要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人民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权利,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执法环节,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在执法过程中要文明执法、高效执法,努力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只有让人民群众自觉的积极的投入到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中,使法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使尊法信法、守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默契,让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最终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我们追求的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共同发展、不分地域、不限群体、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如果未能正确领会“全面小康”的这层含义,就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全面小康就会沦为一纸空谈。“全面”首先体现在地域和人群的全面,地域和人群没有达到全覆盖就不能说是“全面”,所以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和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全面”其次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全面”最后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关键要补短板、抓落实,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难题,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每个中国人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勇于担起自身的责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努力的良好风气,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是民生的全面小康,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公共卫生等方面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对时下生活感到舒心,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应有之意。
注释:
①选自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
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4页
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58页